我国中小学校长现状问卷调查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卷调查论文,校长论文,全国中小学论文,队伍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4—633X(2006)03—0059—06

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长期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诸如东、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各学段学校和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不协调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随着社会转型、教育转型、学校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又出现了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作出客观、辩证、全面的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趋向作出预测,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提供数据服务,并依此制订其他科学的应对战略与策略。为此,我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于2003年年底成立了调研组,开始了本项调查分析工作。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校长。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抽样采取分层、分学段、分城乡随机取样的方法。根据该抽样方法,在东部地区选取的样本省份有12个,中部地区选取的样本省份有9个,西部地区的样本省份有7个。东、中、西部的划分,依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在每个样本省中随机选取10个左右的区县,共计280个区县。在每个样本区县中按照小学、初中、 高中的比例随机选定一定数量的样本学校。此次调查共回收200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767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88.1%。为了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比较时的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删除了极少量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和职业高中。为了保证调查的自愿性,本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没有通过行政组织进行干预。我们采用SPSS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本文是本调查分析报告的学校管理方面的内容。

一、结果与分析

(一)校长年龄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年龄构成呈“中青年化”,中青年校长高于百分之八十。

35岁以下的校长一般被认为是年轻校长,该年龄段的校长人数占样本校校长总人数的12.6%;36—50岁的校长一般被认为是中年校长,占样本校校长总人数的69.1%;51岁及以上的校长一般被认为是年龄偏大的校长,占样本校校长总人数的18.3%(见图1)。这说明:我国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年龄构成呈“中青年化”,中青年校长高达81.7%(12.6%+69.1%)。

图1 校长年龄情况示意图

2.各类样本比较分析

(1)东部地区校长比中、西部地区校长年龄稍大。

45岁以下的校长,东部地区占总数的51.5%,中部地区占总数的65.2%,西部地区占总数的66.6%。51岁以上的校长,东部地区占总数的22.5%,中部地区占14.6%,西部地区占8.2%。

(2)大中城市校长比县镇、农村校长年龄稍大。

45岁以下的校长,大中城市占总数的44.8%,县镇占总数的62.3%,农村占总数的65.8%。51岁以上的校长,大中城市占总数的27.3%,县镇占11.5%,农村占14.6%。这说明:大中城市的校长队伍年龄相对偏大,而县镇、农村的校长队伍年龄相对较小。

(3)初中校长队伍最年轻,小学校长队伍比较年轻, 高中校长队伍年龄相对较大。

45岁以下的校长,小学占总数的58.8%,初中占总数的63.2%,高中占总数的49.2%。这说明:教育行政机构把较多的年龄较轻的校长放在了初中学段进行锻炼。51岁以上的校长,小学占总数的16.5%,初中占16.4%,高中占22.6%。高中学段的校长,从总体上看,可能积累的经验最为丰富。

(二)校长教龄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

绝大多数校长的教龄较长。这会使得校长们积累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

63.6%的校长有21年以上的教龄,22.2%的校长具有16—20年的教龄,11.3%的校长具有11—15年的教龄,10年以下教龄的校长仅占2.9%(见图2)。97.1%的校长具有11年及以上的教龄,而10年以下教龄的校长比例很小,这说明绝大多数校长教龄较长,经验丰富,对教学一线和学校的情况较熟悉。这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校进行管理,情况可喜。

图2 校长教龄情况示意图

2.各类样本比较分析

(1)西、中、东部地区校长教龄依次增长,东部地区校长教龄最长,西部最短。

10年以下教龄的校长中,东部占2.7%,中部占2.8%,西部占3.7%。11—15年教龄中,东部、中部、西部样本校分别占10.4%、12.2%和13.2%。16—20年中,东部、中部、西部样本校分别占20.5%、24.0%和25.9%。21年以上教龄中,东部样本校占66.4%,中部占61.1%,西部占57.2%。这说明:西、中、东部地区校长教龄依次增长,东部地区校长教龄最长,西部最短。

(2)大中城市教龄较长的校长相对较多,农村教龄较短的校长相对较多。

10年以下教龄中,大中城市样本校占1.7%,县镇占2.1%,农村占4.6%;11—15年教龄中,大中城市、县镇、农村样本校分别占8.4%、10.0%和14.9%。两段都是农村较高、县镇居中、大中城市较低。21年以上教龄中,大中城市样本校占68.0%,县镇占66.0%,农村占57.8%,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情况,即:大中城市较高、县镇居中、农村较低。这说明:农村教龄较短的校长人数与农村地区校长总人数之比最高;农村地区教龄较长的校长人数与农村地区校长总人数之比最低。

(3)普通高中教龄较长的校长比小学和初中多。

10年以下教龄中,小学校长人数占该学段校长总人数3.1%,初中该比为3.2%,普通高中该比为1.6%;11—15年教龄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该比分别为11.9%、15.4%和3.2%,两个教龄段都是普通高中明显低于小学和初中。21年以上教龄中,小学占62.5%,初中占60.6%,普通高中占71.8%,出现了与上述两个教龄段相反的情况:普通高中最高。这说明:普通高中段教龄较长的校长较多,教龄较短的校长较少。

(三)校长任现职年数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

多数校长任现职年限较短。任现职在3年以下的校长比例占34.2%,4—6年的占27.0%,相加超过60%;任现职在10—12年的校长比例占13.4%,13年以上的占10.4%,相加超过20%(见图3)。

图3 校长任现职年限示意图

2.各类样本比较分析

(1)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任现职年限较长的校长较多,西部地区较少。

任现职在10—12年的校长,东部有14.6%,中部有13.8%,西部有7.8%;13年以上的,东部和中部都是11.0%,西部为7.0%。

(2)任现职年限,农村地区校长比城镇地区校长要长。

任现职在3年以下的校长,大中城市有34.9%,县镇有36.0%,农村有32.4%;任现职在4—6年的校长,大中城市有28.5%,县镇有28.0%,农村有24.8%;任现职在7—9年的校长,大中城市有15.1%,县镇有12.8%,农村有16.4%;任现职在10—12年的校长,大中城市有12.2%,县镇有13.0%,农村有14.9%;13年以上的,大中城市有9.4%,县镇有10.3%,农村有11.6%。

在3年以下和4—6年中,农村校长的比例比大中城市和县镇都低,而在7—9年、10—12年和13年及以上中,农村样本校高于大中城市和县镇样本校。这说明:农村地区校长任现职年数相对较长,应受到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3)小学和初中任现职年限较长的校长较多。

任现职在3年以下的校长,小学有31.7%,初中有36.6%,普通高中有38.7%;任现职在4—6年的校长,小学有28.0%,初中有25.3%,普通高中有30.7%;任现职在7—9年的校长,小学有15.5%,初中有16.2%,普通高中有8.9%;任现职在10—12年的校长,小学有12.1%,初中有8.0%,普通高中有7.3%;13年以上的,小学有12.1%,初中有13.9%,普通高中有14.5%。

在3年以下和4—6年中,小学和初中校长的比例都小于普通高中,而在7—9年、10—12年中,小学和初中校长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普通高中。这说明:小学和初中校长任现职年限相对较长。

(四)校长获得任职资格证书、职称、学历的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

大多数校长具有任职资格证书;所有校长都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以中级职称最多,达到半数;大多数校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有85.4%的校长具有任职资格证书,14.6%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见图4)。有51.7%的校长获得了中级职称,23.5%的校长获得了副高级职称,有24.8%的校长获得了正高级职称(见图5)。获得大专学历的校长有37.0%, 获得本科学历的有45.6%,具有中专以下学历的校长有7.1%(见图6)。

图4 校长获得任职资格证书的情况

图5 校长的专业技术职务构成示意图

图6 校长学历情况示意图

2.各类样本比较分析

(1)西部地区校长无任职资格证书的比例较大,职称也较东部和中部低。

在任职资格证书方面,东部有11.5%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中部有15.6%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西部有25.5%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愈向西,该方面的问题愈严重。在职称方面,具有中级职称的校长,东部有49.3%, 中部有53.5%,西部有58.3%;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校长,东部有27.4%,中部有22.4%,西部有19.0%。这说明:具有较低职称的校长占该地区样本学校校长总人数的比例,愈向东,比例愈低;具有较高职称的校长占该地区样本学校校长总人数的比例,愈向东,比例愈高。显示出了愈向西、校长队伍整体情况愈差的趋势。

(2)农村地区情况较差,校长无任职资格证书的比例较大,职称和学历也较低。

在任职资格证书方面,大中城市有10.8%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县镇有14.7%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农村有18.1%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

在职称方面,具有中级职称的校长,大中城市有39.1%,县镇有44.8%,农村有68.8%,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大中城市有32.8%,县镇有25.3%,农村有16.7%。

在学历方面,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校长,大中城市有5.5%,县镇有2.1%,农村高达12.2%;具有大专学历的校长,大中城市有30.9%,县镇有34.8%,农村有44.4%;具有本科学历的校长,大中城市有48.5%,县镇有51.2%,农村仅有38.9%;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校长,大中城市有15.1%,县镇有11.9%,农村仅有4.6%。

农村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8.1%,明显高于大中城市和县镇;具有中级职称的校长比例明显高于大中城市和县镇,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比例却明显低于大中城市和县镇;农村校长学历普遍低于大中城市和县镇。这些都会从整体上影响到该类区域校长整体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各学段仍有一部分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随着学段的升高, 职称和学历水平也相应升高;小学校长在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有一定比例。

在任职资格证书方面,小学有14.7%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初中有15.6%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普通高中有12.2%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

在职称方面,具有中级职称的校长,小学有69.0%,初中有46.1%,普通高中有8.1%,学段愈低,比例愈高;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小学有13.0%,初中有28.6%,普通高中有53.2%,学段愈高,比例愈高。

在学历方面,具有中专以下学历的校长,小学有12.6%,初中有1.9%,普通高中有0.8%;具有大专学历的校长,小学有46.9%,初中有34.9%,普通高中有7.3%;具有大本学历的校长,小学有33.6%,初中有55.6%,普通高中有60.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校长,小学有6.9%,初中有7.6%,普通高中有31.5%。基本特点是:在低学历群中,学段愈高,比例愈低;在高学历群中,学段愈高,比例愈高。

(五)按照校长在实际工作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对“校长角色”的选择情况

1.总体情况分析

校长在较大程度上扮演了“经费筹集者”的角色,尚未在应有的程度上扮演“教学领导者”和“师生服务者”的角色。

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组织管理者”角色的份数达到了1618份,占总份数的91.6%,居于第一位;选择“教改推动者”角色的份数达到了1051份,占总份数的59.5%,居于第二位;选择“经费筹集者”角色的份数达到了838份,占总份数的47.5%,居于第三位,说明有近一半的校长在筹集经费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经费方面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到了校长身上;选择“师生服务者”角色的份数达到了809份,占总份数的45.8%,居于第四位;选择了“教学领导者”角色的份数为773份,占总份数的43.8%,应当处于第一位或第二位的该角色,却处在了第五位(见图7),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的校长定位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图7 对于校长角色的选择

2.各类样本差异分析

(1)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对于“校长角色”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在扮演“教改推动者”这一角色方面,按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来排列,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少于大中城市学校的校长和县镇学校的校长。

在校长们对于扮演“教改推动者”这一角色的选择方面,子效应检验表明,县镇样本校(64.0%)和大中城市样本校(61.9%),都显著地高于农村样本校(54.0%)。这说明农村样本校的校长在扮演“教改推动者”这一角色时,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少于大中城市样本校的校长和县镇样本校的校长。

(3)学段愈高的校长,愈不敢开展教改。

对于“教改推动者”这一答案的选择,小学校长(65.5%)显著地高于初中校长(53.5%)和普通高中校长(47.6%)。对于该答案的选择人数,低学段比高学段的比例高,说明学段愈低,校长愈敢于开展教改;反之,学段愈高,校长愈不敢开展教改。

二、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校长资格问题

应纠正关于校长年龄、教龄和任现职年限的一些偏颇认识,加快“校长轮岗制”等制度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校长的任职资格的认定工作

1.辩证、全面地看待校长年龄、教龄和任现职年数等因素对于学校管理的影响

对于年龄、教龄和任现职年数的问题,我们应辩证地看待。

——年龄较小的校长,精力充沛,多数学历较高,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对于教育界、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比较敏感,较少地受某些过时的经验的约束,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弱点是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较少;

——年龄较大的校长,教龄和任现职的年限往往也较长,对教学一线和学校的情况较熟悉,经验比较丰富,在管理方面得心应手,工作作风稳健,“跟风”情况较少,所以很多名校校长年龄都较大、教龄较长。但是,也不容否认,年龄较大的校长中有一部分人学历相对较低,教育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体力较弱,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相对较慢,习惯于“坚守”某些过了时的经验,甚至有的人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校长队伍的年龄和教龄问题,不能一味地认为校长队伍年轻化就绝对是好事情,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校长队伍年龄偏大就都是坏事情。我们认为:从全国整体来看,校长队伍要老、中、青相结合,形成梯队结构,以中年人为主。

2.加快“校长轮岗制”等制度的研究。

从样本总体情况来看,经验较为丰富的校长,更多地集中于东部地区,更多地集中于城市。我们应加快“校长轮岗制”等制度的研究,引导东部地区的校长到中、西部担任校长,引导城市校长到县镇特别是到农村担任校长。

3.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校长的任职资格认定工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校长具有任职资格证书,但仍有14.6%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这一点需要引起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要求:“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担任中小学校长者,应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或应在任职之日起六个月内,由校长任免机关(或聘任机构)安排,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在职中小学校长没有按计划接受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者,中小学校长任免机关(或聘任机构)应令其在一年内补正。期满仍未能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者,不能继续担任校长职务。”我们认为,教育部的该文件为新任校长留下了半年的“口子”,为在职校长留下了至少一年的“口子”。基层单位又将该“口子”扩大,造成了14.6%的校长没有任职资格证书。我们注意到,有关任职资格证书的考试、审查、批准权,已下放给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基层同志反映,有关任职资格证书的考试难度并不大。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应当修改有关规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颁布关于任职资格证书的新的规定,在文件上不要留“口子”。没有任职资格证书的人,一律不能担任正职校长。如果某些学校情况特殊,实在难以选派有任职资格证书的校长,可以任命代理校长或常务副校长或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待其获得任职资格证书后再任命为校长。

公办学校校长(指正职)任职资格,应至少包含年龄、教龄、任教育管理岗位职务的年数、学历、职称等五个方面的“硬性”资格:

——年龄:应当制定能够上岗的“最小年龄”和不能再上岗的、首年的“最大年龄”两个排除性的年龄界限。“最小年龄”是否可确定为:小学校长满25岁,初中校长满27(或28)岁,高中校长满30岁;“最大年龄”是否可确定为进入56岁。56岁时已经在岗、任期未满的,可以担任校长到任期届满。

——教龄:考虑到目前97%以上的校长都有11年及以上的教龄,我们建议:各学段校长候选人担任教师的累计年数,小学为最低满5年、初中为最低满6年、高中为最低满7年。可以是分段累计教龄,不要求是连续教龄。

——任教育管理岗位职务的年数:建议小学为最低满2年、初中为最低满3年、高中为最低满4年。“教育管理岗位”包括教育行政机构公务员、副校长、代理校长、学校中层教学教务管理、学科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等岗位。学校后勤管理、学校校办企业管理等岗位不应列入。

——学历:小学为中专(中师)毕业,初中为大学专科毕业,高中为大学本科毕业。上述学历为全日制学校的学历。如果获得的是继续教育、非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学历,应在上述学历的基础上,各提高一级学历要求。我们认为,具备条件的地区,应该尽快使小学阶段的校长任职资格学历提升到专科毕业,使初中阶段的校长任职资格学历提升到本科毕业。

——职称:小学,必须获得了小教高级及以上的职称;中学,必须获得了中教高级及以上的职称。某些学校如果是多学段的体制,则从其高学段的要求。如: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按初中校长的任职资格要求;完全中学校长的任职资格,按高中校长的任职资格要求。

(二)关于“校长角色”的重新认识问题

校长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有时候“更是”)“教学领导者”和“师生服务者”。政府应当承担起筹集基础教育经费的主要责任,把校长从“经费筹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由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大阶段向第二大阶段过渡的重要的转型期,处在由不均衡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转向均衡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时期。社会的转型,注定了教育的转型和学校的转型,也注定了校长角色的转变。我们应重新认识校长的角色,以及与校长的角色有关的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在第二、第三时代,校长主要扮演“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在知识社会初露端倪的伟大时代、在开始着手建设学习型学校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背景下,校长们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是“教学领导者”和“师生服务者”。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组织管理者”的,居于第一位;选择“经费筹集者”的,高居第三位,占总份数的47.5%,说明有近一半的校长在筹集经费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经费方面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到了校长身上;选择“师生服务者”的,居第四位;选择了“教学领导者”的,居第五位。选择“教学领导者”和“师生服务者”的比例偏低,与初见端倪的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不相适应。这些都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的校长定位,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问题。

我们认为:第一,政府应当切实承担起筹集基础教育经费特别是其中的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责任,把校长从“经费筹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要让校长既担任校长又担任“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要让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领导者”和“师生服务者”。应通过制度的调整,强制相应级别的政府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特别是其中的义务教育的经费方面的责任,建立起针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政府不作为、不充分作为时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应当加强对校长队伍的培训,使校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形成与学习型学校建设、与现代学校文化发展观相适应的“师生观”,在确认自己是“组织管理者”的同时,更加强调自己是“师生服务者”。要重新认识校长、教师、学生、学校的关系。校长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教师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服务,学校是教育服务的场所和校长、教职工专业化发展的场所。学生是教育服务的享受者,校长和教职工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校和校长都要注意人本化管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第三,应当加快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加快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通过评价制度(包括考试制度)的改革,把校长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如何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担当起“教学领导者”的角色上来。

标签:;  ;  

我国中小学校长现状问卷调查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