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论文_侯开渝

侯开渝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山东威海 262400)

【摘要】目的:研究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25例、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18例、垂体瘤患者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对比肿瘤的T1加权和T2加权信号强度,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特性,结果: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等情况,但MRI在显示侵犯部位和范围上更加明显。颅底脊索瘤T2加权信号强度显著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和垂体瘤,(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借助CT和MRI影像可为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为手术入路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颅底;脊索瘤;CT;核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28-02

脊索瘤通常起源于残留或错置的胚胎脊索组织,是具有局部破坏性的肿瘤之一。作为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生转移的概率较小。颅底脊索瘤的发生部位有:颅底蝶枕交界部、斜坡、鞍区和中颅窝,极少数发生于颈静脉孔区。颅底骨侵蚀的持续加重和压迫邻近神经血管结构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神经麻痹、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一系列的临床表征。颅底脊索瘤的位置深而且侵犯颅底骨质和颅神经,其诊疗难度较大[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颅内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本次研究以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对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颅底脊索瘤患者25例,其中男性14人,女性11人,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3.5±6.5岁,病程2.5~16月,平均病程9.5±3.8月。所有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视力下降,2例患者出现1侧外展神经麻痹,4例患者出现听力减退。在选取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18例、垂体瘤患者7例中,有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5±5.8岁,病程3~18月,平均病程10.2±3.5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应用美国GE螺旋CT机,核磁共振扫描应用西门子ESSENZA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

颅底脊索瘤CT平扫密度<脑白质,出现不同密度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中度强化。25例中存在3例瘤内见散在的点状钙化,钙化率为12%。通过CT可观察到其中14例肿块边界模糊,肿瘤边缘与正常软组织的界限不清晰;2例肿块轮廓清晰,肿瘤周围有肿瘤包膜。MRI影像中肿瘤轮廓清晰,边缘光整,有实性肿块出现分叶状;T1加权呈混杂信号货均匀低信号,T2加权呈现出高于头皮脂肪和颅底骨髓信号的显著高信号;增强后使肿瘤显著强化。

2.2 肿瘤的T1加权、T2加权信号强度比较

T2加权信号强度相比,颅底脊索瘤显著高于颅底侵犯鼻咽癌及垂体瘤,(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鼻咽癌与垂体瘤间T2加权信号差别较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颅底脊索瘤与真咽癌、垂体瘤T1加权、T2加权信号强度比较(x-±s)

3.讨论

钙化非颅底脊索瘤的特征对颅底肿瘤的鉴别诊断没有太大的帮助。颅底脊索瘤、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垂体瘤在CT检查的影像资料上表现较为相似,均显示为颅底软组织存在肿块以及溶骨性骨质破坏,难以被鉴别[2]。但是在核磁共振影像里呈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常在T1加权低信号上基本相似,T2加权明显的高信号则可以反映出颅底脊索瘤的组织学特性,从而区分颅底脊索瘤、鼻咽癌和垂体瘤[3]。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尤其注意肿瘤的T2加权信号。除此之外,MRI分辨软组织的能力也显著优于 CT,使用 MRI 可以避免 CT 影像中出现的的颅骨伪影,可更加能够灵敏、准确的发现颅底骨的异常,更加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侵犯范围、周围的软组织及颅神经等[4]。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T2加权显著高信号虽然无法确诊为脊索瘤,但能够排除鼻咽癌和垂体瘤的可能性[5]。同样,在MRI 中T2加权稍高信号可以完全排除脊索瘤。利用MRI还可以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和侵犯的范围将颅底脊索瘤分型,掌握肿瘤对颅神经是椎压移位还是包破,通过准确反映肿瘤的临床特点为手术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在入组的2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中有11例在蝶鞍和斜坡出现肿瘤,1例肿瘤压迫颅底神经;在18例鼻咽癌患者中有5例肿瘤侵人了咽旁间隙;在7例垂体瘤患中3例肿瘤侵人了岩尖及枕大孔前缘。颅底脊索瘤对颅底神经的侵犯,会对脑神经的造成渐进性损害,引起视力、听力下降等一系列并发症。

总而言之,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等情况,MRI可更加清晰显示出侵犯部位和范围。利用两种影像可为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善锡,李阳,王晓阳,罗敏,高源统.MRI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05(3):74-76.

[2]李梦远,艾林.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2,05(25):392-396.

[3]杨超人.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01(8):27-29.

[4]乐洪波,张慧红,蔡泽龙等.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8):1083-1087.

[5]史伟,袁志翔.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0(74):45.

论文作者:侯开渝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研究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论文_侯开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