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与思考论文_吴芳芳

【摘要】: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至此,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全部完成。另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是相同的,学生会自主迁移出现不学已会的尴尬。因此,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面对教材在数运算领域的地位及学情的尴尬。我们的课堂该做什么,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带领学生走向远方?

【关键词】:竖式模型 “不学已会”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与其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是一节新授课,不如说是一节乘法计算的练习拓展课,更是笔算乘法的总结课。若本课教学只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那么这节课就缺乏了数学学习该有的生长力。因此本课应该定位为学生自主根据旧知探究新知,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总结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源洪流,聚焦笔算乘法的本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从而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一、观测学情,“不学已会”的尴尬

课前观测学情设计了预学单,并进行前测:

98×24 198×24

据前测数据显示,“98×24” 这一题正确率高达98%,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一旧知。而“198×24”这一题正确率达到85%,其中能够正确利用笔算计算达44%。究其原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数变成了三位数。因此,在本课的计算技能上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上将旧知顺利迁移到新知,处于“不学已会”的尴尬学习起点上。

深入研究前测,基于对学生错例分析和抽样学生谈话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有以下两个薄弱点:

(1)在各部分积计算上出现错误,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2)在笔算算理认知上出现模糊,笔算算理有待疏通。

揭开“不学已会”假象的面纱,算理理解仍是本节课不容忽视的教学重点。

二、回看教材,数学建模的必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在此处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本节课当中关注竖式结构的建模,让孩子不仅在这节课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还能自然的去解决一个数乘三位数、四位数等多位数的笔算。只要能够较好地挖掘与建模,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基于学情,教学应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单,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

2、通过多次计算方法和新旧知识的比较沟通,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在猜一猜当中逐步架构起对竖式结构的认识,拓展到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理解笔算算理。

难点: 建构竖式结构的模型

(三)教学实践及思考

1、活动一:展现学情,明确学习起点

本节课笔者在孩子的元认知上,展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对于乘法笔算技能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与构建,在课前学生通过 “预学单”自主式学习,不仅回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探索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孩子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新知的过程中,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自然经历知识的主动迁移,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

2、活动二:三次沟通,解决认知模糊

学生出现各种方法解决,也显示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反馈“预学单”中不同的计算方法时,进行了两次的沟通。第一次沟通是“各种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本次沟通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算理。第二次沟通是 “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对比相同点,巧妙迁移,从而更深入理解笔算算理,解决学生在竖式算理上不清晰的认知模糊。

2、活动三:建构模型,助力学生发展

纵观整个教材体系的编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整数笔算的最后一块内容,之后他们不会再正式去学习乘四位数、五位数等多位数的竖式笔算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节课当中关注竖式结构的建模,让孩子不仅在今天这节课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还能自然的去解决一个数乘三位数、四位数等多位数的计算。笔者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一节注重孩子发展性的课堂。这也是本节课最大亮点所在——关注竖式结构的建模。在建模中,笔者设计“猜一猜,这是276乘几位数的笔算过程?”。第一次猜测,确定有几个部分的积就是乘几位数;第二次猜测,明确部分积怎么求得的同时确定部分积的对位;第三次猜测,初步形成竖式模式;第四次猜测,加入中间有零的情况,打破建模中的思维定势。这样的不同形式的空白竖式结构,让孩子在猜一猜当中逐步架构起对竖式结构的认识,拓展到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上,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做好服务!

就这样,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方法、对比沟通、建构模型之后,看似平淡无味的计算课变得丰实、饱满、有了韵味!这是一堂富有思考、理性、灵性。直面“不学已会”的尴尬,找准学习起点,利用“尴尬”让学生自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沟通知识点联系,寻找共性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搭建模型。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走向更深更远处[参见:罗鸣亮.《整体架构,理解笔算乘法的本质》[J].《小学数学》.2017(7-8)]。这才是孩子们所真正需要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亩文.《“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研究报告》[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8(第1期)

[2] 罗鸣亮.《整体架构,理解笔算乘法的本质》[J].《小学数学》.2017(7-8)

[]

论文作者:吴芳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与思考论文_吴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