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深层稠油成因机理、储层评价与成藏规律

济阳坳陷深层稠油成因机理、储层评价与成藏规律

张善文[1]2002年在《济阳坳陷深层稠油成因机理、储层评价与成藏规律》文中认为深层稠油是指油藏深度大于1800m的稠油。在胜利油田分布广泛,罗家-垦西地区是深层稠油重要分布区域。本论文从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方面系统研究了济阳坳陷(尤其是罗家-垦西地区)深层稠油的物性、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以及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本区域深层稠油的形成机理和分布、富集规律。 罗家-垦西地区的典型稠油在物性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等特点。在化学组成上具有含硫量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而饱和烃、芳烃含量低。稠油物性与含硫量和族组成之间具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这两个地区同时又有稀油及稀、稠混合原油分布。因此,在整体上,这两个地区原油物性、含硫量和族组成变化很大。 罗家—垦西地区稠油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展示:(1)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奇优势;(2)类异戊二烯烷烃具有较强的植烷优势,姥姣烷/植烷(Pr/Ph)比值远小于1;(3)伽玛蜡烷相对含量(相对于C30藿烷)普遍很高;(4)C35升藿烷明显高于C34、甚至C33升藿烷;表现出膏盐湖相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罗家-垦西深层稠油来源于沾化凹陷沙四段膏盐相源岩。 罗家-垦西稠油大部分样品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分布十分完整,不具有生物降解特征。这表明这两个地区深层稠油属原生稠油,不是由于生物降解、地表氧化、水洗等次生作用形成的。生物标志物成熟度指标显示稠油具有中低成熟度,相对低于来源于沙叁段源岩稀油成熟度。因此,深层稠油可能是沙四段膏盐相源岩早期生烃的产物。由于后期埋深,稠油成熟度指标有所增高,但稠油物性和族组成变化不大。 济阳坳陷也有典型次生稠油分布,这类稠油具有明显的生物降解特征。两类稠油生物标志物组成也有明显的差异,次生稠油主要由来源于沙叁段源岩的正常原油(稀油)经生物降解、地表氧化、水洗等次生作用形成的,并且成熟度指标相对较高。 罗家—垦西地区储层主要分布于巨厚的洪积砂砾岩体中,物性变化大,采用地质统计分析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思想,在巨厚的复杂砂砾岩体中描述出可信度很高的储层空间展布,应用测井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识别油、水、干层,进而描述了罗家—垦西地区油藏空间展布,经开发准备井钻探证实,储层预测和含油气预测都是准确的。 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济阳坳陷具有很大的深层稠油资源潜力及不同类型深层稠油的勘探方向。

苏朝光[2]2008年在《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们知道陆相盆地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和地层油气藏。在过去的40多年里,济阳坳陷出现了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代表的两个勘探高峰,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地层油气藏的发现,相对来说地层油藏更隐蔽、成藏更复杂,勘探难度最大,早期该区成藏规律不清加之缺乏有效的勘探技术,地层油藏钻探成功率较低。通过近几年通过对地层油藏进行成藏规律和配套勘探技术的攻关研究,勘探效果显着,主要从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包括:(1)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地层油藏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了国内外地层油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针对地层圈闭进行了高分辨率处理、迭前时间偏移处理、迭前地震反演处理等,累计处理资料1500km2,解释地震剖面20000余层km,完成构造图及各种分析图件近400张;(3)对9个构造带(油田)地层圈闭成藏要素进行了系统解剖,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地层圈闭的成藏模式,提出了地层油藏富集规律;(4)研制了多项地层油藏的地震预测技术,形成了地层油藏综合评价等勘探技术。通过攻关和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3项创新及技术成果:1.提出叁重不整合及其地层圈闭,建立五种成藏模式提出叁重不整合及其地层超覆和不整合面遮挡圈闭的分布规律,建立五种成藏模式阐明了地层油藏富集规律。认为“凹陷陡坡沟槽超,先纵后横长输导,层挡泥挡稠油挡,油藏受控古地貌”为新近系超覆圈闭的成藏、分布模式;“凹陷缓坡低突起,馆陶斜交古近系,油气顺层上倾移,遮挡油藏稠油泥。”为新近系遮挡圈闭成藏模式;“突起抬起高源灶,裂缝溶蚀物性好,多种通道齐输导,鼻状背景最重要。”为前第叁系突起地层圈闭成藏模式;“烃源灶内泥超砂,砂泥比较排压差,裂隙卸压油充注,封存箱缘成油藏。”为灶内二、叁级圈闭成藏模式;“洼陷斜坡鼻状带,断层砂体运移道,滩坝低位叁角洲,面上面下均成藏。”为灶外二、叁级圈闭成藏模式。2.研制叁种地层圈闭超剥线描述方法、两类配套描述技术研制了地层超剥线地质统计、夹角外推、属性处理叁种精细描述方法,形成了波形分析、迭前反演储层尖灭线描述技术,实现了地层油藏定量预测,建立了叁重地层油藏的配套描述技术。3.形成地层油藏“六步法”综合评价技术六步法包括:高精度层序建格架、构造分析划区带、不整合形态定靶区、沉积相带找储层、“叁线”组合描圈闭,综合分析选目标。可以准确精细地评价不同类型地层油藏,部署勘探井位。通过攻关研究和实际应用,该项研究建立了地层超剥线精细描述方法、储层描述技术和地层油藏“六步法”综合评价技术,实现了地层油藏定量预测,取得了地层油气藏认识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油气勘探生产实际,取得了油气勘探重大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应用上述新技术和新理论系统研究了济阳坳陷的沾车地区、东营凹陷、埕岛地区地层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富集规律,并对有利目标进行了精细预测和描述。其中在陈家庄、太平、王庄-宁海、林樊家、高青、单家寺、八面河、埕岛东坡、埕东北坡等多个区块取得勘探突破和进展,预测有利圈闭面积311.8km~2,预测圈闭资源量34000×10~4t,部署实施探井189口,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168×10~4t,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152.4×10~4t,加快了该区地层油藏的勘探步伐,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王圣柱[3]2006年在《济阳坳陷孔店组油气源及其成藏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查明孔二段烃源岩对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的贡献,选取了东营凹陷王家岗-丰深1井、高青、惠民凹陷林樊家、临商断裂带和沾化凹陷孤北-渤南洼陷等疑似孔二段原油成藏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油源对比和成藏作用分析。例如,王家岗地区发现的10多个油藏分别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其中一些油藏为孔二段与沙四段烃源岩的混源油,还有个别油藏为生物降解型原油。对混源油藏进行了混合比例计算,认为孔二段烃源岩贡献率为50~80%。也就是说,该区原油主要源自孔二段,发育孔店组自生自储型和奥陶系潜山新生古储型成藏模式,其它油源来自沙四段并且在沙河街组成藏,还发育孔二段和沙四段原油混合成藏模式。成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认为,孔二段和沙四上烃源岩供烃能力、运移通道组合形式和圈闭有效性控制了油气近距离运移形成不同的成藏组合,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上述区块均有孔二段来源的原油,而且与沙河街组原油混合成藏的作用明显,是进一步勘查孔店组油气源的有利目标。其中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孔一段、沙四段砂砾岩体和盐下构造圈闭是孔二段凝析油和裂解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临商断裂带、林樊家构造北部和樊家背斜深层孔店组构造油藏较为发育,孤北深层古潜山圈闭和渤南深洼带盐下圈闭也是孔二段油气的聚集区。

王金铎[4]2005年在《济阳坳陷古潜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胜利油田是中国东部老油田之一,主体构造带及中浅层目标勘探程度达非常高,如何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实现油田稳产,成为当务之急。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的主探区,其太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济阳坳陷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因此,潜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潜在目标。 本次研究采用了重力、航磁、测井、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解释方法与技术,进行宏观构造及基底构造的分析,尽可能搞清潜山平面分布规律和垂向剖面上表现出来的内幕构造特征。然后,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在济阳坳陷的具体表现,从构造动力学机制上解释潜山形成、演化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的规律。 济阳坳陷目前共发现20个古潜山油气藏,它们存在于沾化、车镇和东营3个凹陷之中。它们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研究表明,济阳坳陷印支期构造格局和鲁西地区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主要特点是: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大规模、强烈的褶皱变形,广泛发育有近EW向的宽缓褶皱,仅局部地段发育倒转褶皱,如五号桩地区。此外,近EW向的一组大断裂发育,伴生NE及NW向断裂两组次级断裂,使得EW向的大断裂呈锯齿状延伸。它们将济阳坳陷基底分割成近EW向的地块,并控制晚期构造格局。中生代燕山期构造格局是新生代古潜山形成及演变的重要阶段,以NE走向的逆冲—褶皱作用为主。新生代济阳坳陷为挤压纯剪环境下的逃逸作用产生的断陷组合,发育有北西西向、近东西向二组基底正断层,它们在空间上彼此交错并构成中新生代盆地的锯齿状边界断层,并且NW向、近EW向断层为控坳断层。济阳坳陷现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并与断块面倾向北或北西的“单面山”式半地垒相间排列。NW向、近EW向控盆的边界断层多为伸展量巨大的铲形正断层,伸展量巨大。而NE向断层多表现为倾角较大、伸展量不大的变换或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水平错动。 通过对燕山期和新生代同一坳陷的对比发现,许多早期构造在新生代得到加强或改造。特别是新、老构造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只是一些断裂发生了构造性

李琳琳[5]2009年在《济阳坳陷中生界不整合纵向结构及控藏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地震、录井、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中生界不整合类型、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辅助于物理模拟实验,针对性地建立不整合输导模型,进一步认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和聚集的过程,直观的分析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为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济阳坳陷中生界不整合大多为削截-超覆不整合,其与砂-砂、砂-泥、泥-砂等微观组构相结合,利于形成不整合遮挡油藏和地层超覆油藏等,其在平面上的分布呈现一定的有序性。不整合纵向结构的分层性在岩性、测井响应特征、流体渗流特征、矿物组成及元素特征等多个方面都有体现,可划分为叁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岩相、古气候、古地形等多种因素相互耦合,决定了不整合结构的空间发育;不同的结构层在垂向和侧向上对油气成藏与分布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盆缘“S”型古地貌控制地层油藏的分布,不整合输导层孔渗性的好坏及古地貌梯度的大小决定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能力和成藏位置,由底砾岩和半风化岩石组合成双通道型或单通道型的输导体是济阳坳陷油气侧向运移的有利通道。风化粘土层的缺失可形成前第叁系油气上窜的“天窗”。不整合多与断裂、砂砾岩输导层配合,构成“T—S”型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不整合类型、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成藏期的匹配,生储盖的配套、古地形构造特征等息息相关。在中、古生界间上下均为砂砾岩的双通道型不整合受埋深和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仍然可以作为天然气侧向运移的通道。

蔡忠东[6]2005年在《渤南洼陷下第叁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叁迭纪逆冲构造发育阶段、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的负反转盆地阶段、中始新世开始的断陷盆地阶段以及中新世以来的坳陷盆地阶段等四个发育阶段,其中断陷盆地阶段是渤南洼陷油气储集岩以及烃源岩的主要形成时期。受盆地断陷阶段构造旋回性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古近系沉积演化可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沙叁段、沙二段~东营组等四个二级层序沉积旋回,并发育了近岸水下扇相、扇叁角洲相、辫状河叁角洲相、滨湖相、浅湖相、半深湖-深湖相、盐湖相及生物礁相、浊积砂岩相9种沉积相类型;构造活动主要通过对沉积古地貌的控制而控制着沉积物的分布及沉积物本身的特征。 渤南洼陷下第叁系隐蔽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和与岩性有关的复合油气藏为主,主要可归类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河道砂体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等。隐蔽油气藏中储集岩的特征是沉积相带以及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岸水下扇相、叁角洲相、浅湖相及浊积砂岩相等是有利储层的发育位置,深层高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有机酸的生成,是促使隐蔽油气藏中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渤南洼陷油藏是叁期次油气运移成藏的结果,含油层系基本上与同期的烃源岩互层或指状交叉,给运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时期的活动断裂是沙四段及沙叁段生成的原油从洼陷中心向上运移,或者直接运移到边缘断裂带聚集成藏的主要通道。 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倾向于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区分布;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多集中在洼陷带的远源浊积岩区;河道砂体油气藏多发育在缓坡带远岸有水道砂砾岩扇区及洼陷外凸起与周缘的河道砂砾岩区。

邓美寅[7]2009年在《济阳坳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及其流体实时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的发展,深层油气藏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油区的勘探重点,而该类油气层具有储层复杂、含油气性复杂、受影响因素多的特点,油气的及时发现和评价工作难度很大,现有的油气层解释符合率也较低。常规录井方法对储层和流体一般进行定性判断而难以进行定量描述。实现储层及流体的快速、准确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随着勘探节奏的不断加快,迫切需要通过录井在现场快速、准确地实时评价储层,但综合性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现场快速评价工作目前在国内外尚属一片空白。本文针对济阳坳陷深层储层及流体的特点,以现场录井资料为基础,分区块选取井深大于3500m的井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开展了核磁共振录井方法研究,利用实时的常规录井资料和核磁共振等录井新技术,对深层储层进行快速识别和评价,在对真假油气显示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校正和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流体评价,并形成深层碎屑岩储层实时评价标准、方法和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储层和流体实时识别与评价两大方面。对于储层实时识别及评价:在常规岩屑、岩心及井壁取心录井、钻时录井、碳酸盐岩含量录井、气测录井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核磁共振录井方法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试验和现场应用。发现岩心/岩屑样品中存在叁类核磁共振弛豫:表面弛豫、分子自扩散弛豫和流体弛豫。其中与岩石物性关系最密切的是表面弛豫。岩心/岩屑中单个孔道内弛豫可以看作是单指数弛豫,总的弛豫为这些弛豫的迭加。测试时间、样品性质如:岩性、岩样粒径、样品粒度、孔隙流体性质、润湿性、磁化率以及地层水矿化度对T2谱均有明显的影响。核磁共振T2谱中包含有丰富的油藏物理信息。根据饱和岩样T2谱的峰形位置、幅度高低、峰的形状、峰的个数可以快速识别和定性评价储层。通过直接测量和计算,可得出储层的孔隙度、可动流体及束缚流体饱和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参数,实现定量评价储层。流体实时识别与评价从二个方面来开展研究:①流体识别。对于油、气层识别主要是通过对各项录井资料的研究,得出了油气层在录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根据气测甲烷相对百分含量、罐顶气轻重烃关系及组分个数、热蒸发烃色谱的组分齐全程度、主峰碳位置及谱图形状等特征可以识别油、气层。气测组分比值是识别油气的另一主要方法。对于含水识别主要是通过核磁共振录井新鲜样T2谱和浸泡样T2谱之间的比较,判识地层是否含水。在热蒸发烃色谱录井的色谱流出曲线上表现为不可分辩物增多,基线隆起,重质成分增加;在出入口电导率录井上,得到储层含水的特征。②流体评价主要是对油层的原油性质、产层类型及产能进行研究。气测甲烷相对百分含量、定量荧光油性指数、岩石热解轻重比指数、罐顶气组分经验公式等多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原油密度的评价,其中以定量荧光油性指数最简单、最可靠,应用也最广泛。i通过本文研究,(1)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等录井新技术实时评价储层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和孔隙结构参数计算公式,实现了储层孔隙结构的快速定量评价。(2)建立了录井资料处理流程及方法,综合利用热蒸发烃色谱谱图、综合录井仪出入口电导率、核磁共振新鲜样与浸泡样对比谱图等多种方法,实现了地层含水性的实时识别与评价。(3)建立了深层碎屑岩储层流体实时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系列。

武晓玲[8]2013年在《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页岩油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明确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选取渤海湾盆地南部页岩油勘探已取得初步进展的济阳坳陷和东濮凹陷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明确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及页岩分布特征基础上,重点分析成藏条件并探讨成藏主控因素,确定页岩油成藏类型和赋存模式,计算资源量并明确资源分布及潜力,预测有利区带和钻探目标。主要成果与认识是: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沙二下亚段、沙一段,东濮凹陷的沙叁段、沙一段为页岩油主要发育层段。研究区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普遍处于成熟生油阶段,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孔隙度适中、发育微裂缝,具备形成页岩油藏较好的生烃和储集条件。明确研究区陆相页岩油具有成熟度低、原油密度大、高蜡高粘度、页岩矿物组成中石英含量低、碳酸盐含量高等特征,页岩油成藏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成熟富有机质、高压高孔渗带、低粘土高脆性矿物、富脆性夹层的厚层页岩”是研究区页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储层可改造性普遍较差是目前制约研究区页岩油勘探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纯泥页岩型、盐间型、泥页岩夹脆性层型3大类6小类页岩油藏;目前能动用的页岩油仅为游离相态,应优选泥页岩夹脆性层型、盐间高压裂缝型油藏类型展开勘探;页岩油勘探平面上应寻找靠近扇叁角洲、叁角洲前缘含粉砂岩夹层较多、咸水-半咸水干燥气候环境中含碳酸盐岩夹层较多的烃源岩区:垂向上应寻找演化程度较高、具有超压特征的层段。研究区古近系页岩油资源量共计82.56X 108t,济阳坳陷和东濮凹陷分别为72.54×108t和10.02×108t。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叁下、沙四上亚段,主要赋存于3500-4500m的范围内,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沾化凹陷。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利津-牛庄-民丰洼陷、博兴洼陷和沾化凹陷的博南地区的沙叁下、沙四上亚段是页岩油有利钻探目标区,迭合面积502km2;东濮凹陷北部文留盐间及周边、文南、马寨-留屯-胡状集地区和毛岗地区沙叁上、中亚段是页岩油有利钻探目标区,迭合面积225 km2。

曲寿利[9]2003年在《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文中指出隐蔽油气藏是指用当前常规的勘探技术难以发现的油气藏。根据我国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点,隐蔽油气藏特指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随着勘探领域转向隐蔽性油气藏,"九五"以来,勘探部门组织大规模的技术攻关, 相继在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解释方面获得突破。目前,胜利油田在高分辨率、高精度叁维地震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由于叁维地震技术的进步,虽然隐蔽性油气藏比例增加,但胜利油田在"九五"期间至今继续保持了每年新增探明储量1×10~8t 的水平。叁维地震相关技术, 如测井约束反演技术、Seislog 预测技术等的应用,在砂体追踪、潜山描述等方面为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勘探决策更具科学性,节省了大量的投入。又如,油层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油气层,为低渗透油层获较高产工业油流起了关键作用。

佚名[10]2004年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第1-6期目次》文中指出油气藏经营与管理·油气勘探成效与勘探水平关系初步研究吕希学(4)石油地质基础·灰色系统评价特低渗透油藏方法研究及应用······················································……宋子齐刘青莲郭赛等(l)鄂

参考文献:

[1]. 济阳坳陷深层稠油成因机理、储层评价与成藏规律[D]. 张善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2

[2]. 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D]. 苏朝光.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 济阳坳陷孔店组油气源及其成藏作用研究[D]. 王圣柱.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4]. 济阳坳陷古潜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王金铎.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5]. 济阳坳陷中生界不整合纵向结构及控藏作用研究[D]. 李琳琳.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6]. 渤南洼陷下第叁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 蔡忠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7]. 济阳坳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及其流体实时评价[D]. 邓美寅.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8]. 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页岩油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D]. 武晓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9]. 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C]. 曲寿利. 第叁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10].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第1-6期目次[J]. 佚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标签:;  ;  ;  ;  ;  ;  

济阳坳陷深层稠油成因机理、储层评价与成藏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