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几个要点_银行论文

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几个要点_银行论文

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几个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要点论文,银行论文,会计报表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很理想,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商业银行的发展却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规范的信息披露。

1、注重资产质量

2002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怀疑和损失,后三类界定为银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的依据是借款人定期报送的真实、合法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银行按提供的资料对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现金流量、抵押品价值、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进行连续的监测和分析,最后将贷款质量进行分类,确定级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特别注重银行管理当局对贷款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可信,对贷款分类级次的确定是否做到实事求是,依据充分,标准统一,尤其是“关注”和“次级”分类级次的确定是否有明显的区分标准,是否存在人为确定分类级次的现象。对上述问题注册会计师可采取分析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审查,同时对大额贷款和不良贷款进行函证,并要求银行管理当局提供银行监管部门的检查报告,参考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质量评价的意见。

2、关注与评价呆账准备金的提取

2001年5月财政部通知金融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和投资风险准备统一为呆账准备,银行应根据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准备的计提比率,最高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1%;另外,财政部新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在呆账准备金方面规定了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即要求银行在提取一般准备金外,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对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按2%、20%、50%和100%的参考比率计提专项准备金;银行还可根据贷款的国别风险提取一定比率的特种准备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熟练掌握各种条件下呆账准备金计提比率,检查、测算呆账准备金提取的依据和提取的金额,关注与评价呆账准备金计提的合理性与充足性,并在出具的审计报告附注中说明银行经董事会批准的提取呆账准备金的主要会计政策,防止银行利用多提或少提呆账准备金来粉饰经营成果。

3、重视银行收入的确认

近几年来,由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创新业务大量增加,收入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业务收入的确认取决于管理当局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而银行出于盈利目的的考虑,有可能多计收入,多估资产,加剧了银行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运用职业判断,谨慎地确认银行的收入。审计时可根据银行贷款平均余额、利率档次和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重测算大致的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防止银行利用贷款种类串户、混淆计息方式等手段,多计利息收入;抽查贷款大户和不良贷款户的资料,逐笔核实合同中利率、期限、计息方式等因素,通过利息计算的正确性,验证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合规性;测试银行计算机系统对利息计算的准确性;特别关注利息计提范围,核实银行有无部分计提或不计提利息的情况,有无继续提取不应当计提利息收入,或将表外科目列入表内的情况。

4、关注银行表外业务及关联事项

银行表外业务可以简单地分为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两大类。传统业务会计核算的特点是设置对应科目,同时发生,同样金额,同时冲销;创新业务的核算要较传统业务复杂,大部分发生的即期交易在表内核算,未到期的交易在表外记录,如期权交易、远期外汇买卖等。大量的表外业务核算是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征,表外业务不仅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且极可能造成银行会计信息不完整。注册会计师在对银行表外业务进行审计时,可以通过检查银行与上下级行及代理行往来的账项、函电和合约,发现线索,揭示银行漏报或不报表外业务的问题,并在审计报告附注中说明银行表外风险、或有负债等情况。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可充分利用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对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进行全面的核查,从中查找有关表外业务及关联事项的记录。

标签:;  ;  ;  ;  ;  ;  ;  ;  

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几个要点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