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广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外出务工论文,农村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广西农村青年共有1214万,外出务工的约625万,占38.0%。为了了解广西青年农民工的现状,我们在“21世纪初广西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活动中,采用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并走访了玉林市、柳州市、南宁市等地方,专门对青年农民工作了一次调查。本次共发出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4份,占81.0%。现把调查分析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外出务工的目的及实现的程度
在外出打工之前,除了24.7%是学生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外,绝大部分人都是有工作的,其中31.6%从事农业种植,28.8%跑运输,9.8%搞农业加工,2.6%从事鱼虾养殖。相对农村来说,外面的世界要精彩得多,不安于现状的青年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离开农村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那么,他们外出务工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呢?24.3%的人“为了在城里发展打基础”,22.5%的人“打算学本事好回乡干事业”,21.5%的人“打算积累钱好回乡发展农业生产”,15.6%的人“生活困难挣钱养家”,13.1%的人“想赚钱回家建新房结婚”,3.0%的人“因为在农村闲着无事干”。
这些农村青年离开农村后,便进入各行各业工作。他们工作的行业分布如下:20.8%是餐饮服务员,19.0%是制造业工人,13.7%是建筑工人,9.8%是商品销售员,8.6%是企业管理者,娱乐业服务员、运输工人、仓储保管员均为3.6%,3.5%是环卫工人,3.2%是保险推销员,3.2%是家庭保姆,2.6%是养殖人员,2.3%是房地产推销员,1.8%是种植人员,0.2%是矿山工人,还有1.9%其他工作。
工作单位性质方面,青年农民工42.9%进私营企业,20.1%进个体经营企业,17.9%进中外合资企业,13.9%进外商独资企业,5.2%进国有企业。
打工农村青年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换过工种的。换工种7次以上的有18人,占5.0%;换5~6次的有33人,占9.3%;换3~4次的有93人,占25.8%;换1~2次的有119人,占33.0%;只有59人还没有过工种,占16.4%。打工青年大部分人外出打工的时间都不太长。有77人打工不到1年,148人打工1~2年,20人打工2~3年,45人打工4~5年,5年以上的只有28人,平均2.3年。为什么他们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频繁地换工种呢?这有打工者本身的问题,也有雇主的问题。从雇主方面看,有的雇主嫌其雇员不好、不合适而辞退,有的雇主则压低、克扣、拖欠雇员的工钱逼走雇员,有的雇主则是因为欺负、歧视雇员而把他们气走。从打工者方面看,他们变换工种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工钱太低,有的是因为工作太辛苦,有的是因为劳动环境太恶劣,有的是因为原工厂没有工作做甚至倒闭。总之,对于打工者来说,变换工种是常有的事。他们虽然希望工作稳定,但是,如果稳定对自己不利,他们还是选择变动。
农村青年在若干年的打工时光里,他们有些什么收获?他们实现了当初出来打工的目的了吗?实现到什么程度?
我们先来看外出务工对农村青年的影响。有65.7%的人认为自己“学会生产和管理技能”,47.8%的人认为自己“会用现代工具”,这对于打工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收获。不是有20.5%的人怀抱“学本事”的目的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吗?他们的目的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当然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和现代工具种类繁多,有的还很复杂,打工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学得很多、很全,但只要把最主要、最急需、最适用的部分学会,那么,不论他们是回乡创业,还是留在城市发展,都是具备了可喜的技能技术基础。如有的人到饭店打工若干年后,学到了一手烹饪技术,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的给雇主当几年的售货员以后,掌握了经营商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便回本地自己开店当老板。69.4%的人认为自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自然打工者经历的地方多了,经历的事多了,便看到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接触到了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也从而学到了以前在农村学不到的东西。46.6%的人“感到自己的本事不够用”,这里应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古谚。在受调查的打工者中初中文化131人,占39.0%,显然学到初中只算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不高,即使是高中、中专和技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多是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只有某些少量的技能,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仍有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感到自己的本事不够用”就不奇怪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到自己的本事不够用”这是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这和“学会生产和管理技能”、“会用现代工具”同等重要,因为打工者在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之后,会更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应当说,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后,经历了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的洗礼,他们会更加成熟,会加速向现代人的转变。38.3%的人“感到城乡的巨大差距”,这就有两种可能的趋向,一种是立志今后回乡改变家乡面貌,一种是下决心不回乡,在城市打拼到底。20.6%的人认为“太辛苦把身体搞坏了”。不少企业老板,给青年农民工的工作任务很重、工作时间很长,工作环境也很不好。显然这对正在长身体的青年青年农民工来说是很不利的。
打工青年在思想认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是巨大的,那么,他们经济方面的收获又是怎样呢?我们先看他们平均月收入的情况。我们把青年农民工的月收入划为三等,500元以下为低等收入,501~900元为中等收入,901元以上为高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占了36.4%,中等收入占48.1%,高收入只占15.5%。对于在城镇生活的青年农民工来说,500元左右的月收入除了吃饭、住宿等开支以外,所剩无几。只有到了700元左右的中等月收入才能有所节余。
影响打工者收入有两大因素,一是打工者的文化水平。中专文化水平的平均月收入622元,技校文化水平的平均月收入612元,高中文化水平的平均月均收入582元,初中文化水平的平均月收入485元,小学文化平均月收入450元。可见,文化水平较高,而且又有专业技能,比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专业技能的,他们的经济收入要高。二是受行业和岗位的影响。不同的行业和岗位,经济收入明显不同,总是有些行业的经济收入高出另一些行业。青年农民工在不同行业和岗位的收入排列如下:(1)企业管理人员918元/月;(2)保险业人员835元/月;(3)商品推销人员720元/月;(4)仓储保管员712元/月;(5)矿业工人700元/月;(6)运输业人员677元/月;(7)种植工人643元/月;(8)制造业工人629元/月;(9)养殖工人625元/月;(10)娱乐服务人员608元/月;(11)建筑工人586元/月;(12)房地产推销员575元/月;(13)环卫工人550元/月;(14)保姆526元/月;(15)其他485元/月;(16)餐饮服务员445元/月。
那么,打工者的这种月收入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收入相比如何呢?请看下表。
表1.青年农民工和城镇在岗职工月收入比较(单位元)
行业名称 城镇在岗职工 青年农民工
农林牧渔 525
634
采掘 802
700
制造业830
629
建筑业745
586
交通仓储 1151
694
批发零售 608
720
餐饮业517
445
保险业
1247
835
房地产868
575
社会服务 800
608
和城镇在岗职工的月收入相比,青年农民工的月收入除了“农林牧渔”和“批发零售”这两项高出城镇在岗职工以外,其他的都低于城镇在岗职工。相差最大的是交通仓储业,相差457元;其次是保险业,相差412元;第三是房地产业,相差293元;第四是制造业,相差211元;第五是社会服务业,相差192元。青年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大都比城镇在岗的低,其原因大致有:一是青年农民工工龄短,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还不高,不像城镇在网职工,他们的工龄较长,技术技能等级较高,自然青年农民工的工钱比城镇在岗职工的低;二是青年农民工大多数是到私营企业或个体户企业打工,这类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管理也不太规范,因此他们支付工钱时总是想办法压下来。
我们再看打工青年农民工平均一年存入银行或寄回家的工钱的情况。从总的来看,平均每人每年寄回家或存入银行的钱有2135元,个别的有25000元以上,这是很不错的,但1年能够积累2100元以上的不很多,只有148人,占45.7%;2000元以下的有120人,占37.0%;还有56人(占17.3%)一年下来分文不剩。2000元以下和分文不剩两者共有176人,占54.3%。据广西统计局的统计,2000、2001、2002年广西农村的人均收入分别是:1864元、1944元、2012元。相比之下,年积累2100元以上的打工者要比2002年农民的收入高些。对于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农业生产、赚钱起新房结婚或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的那部分打工者来说,他们的目的只能算勉强达到。只有那些年积累达4100元以上的打工者比较幸运,只要熬过若干年,拿钱回家起新房娶媳妇的梦想就不难实现了。人们在农村看到的新起的红砖瓦房或水泥砖房,不少就是靠青年农民工打工积累的工钱,或者大部分是靠他们积累的工钱建起来的。
但是年积累不到2000元、占37.0%的打工者,他们的收入只相当于2000、2001这两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显然,这部分打工者的积累太少了,是不理想的。而一年到头分文不剩的打工者还不如在农村劳动的农民。为什么有多达44.3%的打工者积累很少或根本没有积累呢?工钱太低是主要原因。那些月收入还不到300元的这部分人,他们支付全部生活费时已经颇为勉强,因而就谈不上再有什么积累了。那些平均月收入4、5百块钱的,他们虽然尽量节省开支而想多些积累,但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只有少量的积累。积累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打工者不善于积累或者不想积累。有些月收入6、7百元的打工者,一年到头也存不了几个钱,甚至两手空空。有的月收入达到8、9百元,但一年下来也只积累千把块钱。他们有些人受城市高消费的影响,跟着别人赶时髦,把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去了。甚至有少数人染上赌博的恶习,辛苦赚来的工钱,不到一个晚上便在赌桌上输个精光。
回顾青年打工者的经历,总结他们的收获,有的当初想得到的东西,他们得到了。在一项“最满意的事情”的调查中,44.1%的人认为“学到了有用技术”,39.8%的人认为“开阔了眼界”。有些并不是在他们原来的计划中,他们也意外地得到了,如21.9%的人认为“学到了社交方法”,16.3%的人认为“结交了好朋友”,16.0%的人认为“锻炼了胆量”,还有4.6%的人认为“碰到了好老板”。如果说无形的东西如“有用技术”等的收获是比较理想的话,那么有形的收获如工钱的收入就不那么理想了,在“最满意的事情”的调查中,只13.6%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青年怀抱“学本事”、“增加经济收入”和“在城市发展”等美好愿望到外地打工,但他们的目的不会那么顺利达到,其中会碰到各种困难,遇到各种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来自农村青年自身、雇主和社会等。
(一)关于来自农村青年自身的问题,主要有4个
第一,文化水平问题。在一项关于“你最烦恼的事情”的调查中,有195人(占58.0%)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小学未毕业5人,小学11人,初中131人,这3项共147人,占43.6%。这种状况也是广西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真实反映。《广西统计年鉴2003》对2000、2001、2002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统计:
表2 每百个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单位人)
文化程度2000年 2001年2002年
文盲或半文盲 5.435.27
4.7
小学程度35.97
34.19 33.57
初中程度47.38
48.47 49.66
高中程度 8.949.34 9.48
中专程度 2.12.52 2.42
大专程度 0.020.22 0.18
广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绝大部分处于小学到初中这个层次,因此,外出务工青年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就高不到哪里去。文化水平低,学技术也就较难,也影响了他们对现代知识的吸收。学知识学技术较难,现代知识贫乏,必将使这部分人在打工者队伍中处于弱势、劣势,使他们在工作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大部分是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制造业人均月收入625元,中专文化水平的是810元,技校文化水平的是735元,初中水平的是620元,半文盲的是400元。餐饮业人均月收入445元,中专文化水平的是714元,技校文化水平的是640元,初中文化水平的是440元,小学文化水平的是400元。当然,他们只要肯学习,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他们的收入也会达到甚至超过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第二,技术问题。有153位青年农民工(占45.5%)认为自己“最烦恼的事情”是“没有过硬的技术”。这是真实情况。在青年农民工中,除了中专生、技校生在出去打工之前学过专门的技能技术外,其他人是没有学过什么技能技术的。他们往往是一涌出农村便急忙找自己能做的工作,中间很少自己花钱花时间进行技能技术培训。即使是有部分人在工作实践中学到了一两门技术,但由于他们的工种或岗位变动很大,往往刚学会不久就又用不上了,得重新学习。特别是他们没有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学什么都比较难,难免总是处于技术缺乏的状态。
第三,精神问题。在一项“你是否感到寂寞、孤独、无聊”的调查中,23.8%的人“经常感到寂寞、孤独、无聊”,28.6%的人“偶尔感到寂寞、孤独、无聊”,只有8.6%的人“从不感到寂寞、孤独、无聊”。对于大多数青年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外地很难找到一个令他们永久扎根的地方或单位。他们在一个地方、或在一个单位都是暂时的。没有靠山,没有根基,游动不定,是他们的生活特色。为了寻找能容纳自己、或有较高收入的单位,他们往往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单位飘到另一个单位。这种动荡不定的生活,难免不产生“寂寞、孤独、无聊”的感觉。他们虽然也有不少同乡、同学,但他们各自忙于谋生,很少有机会相聚。他们也有不少同事,但是他们没有时间、没有地方娱乐和交流。没有人来考虑、来安排他们的业余生活。他们也想谈恋爱,也想结婚,但聚少散多的生活,使很多人只能把恋爱结婚的事放后。他们也想到娱乐场所潇洒,但囊中羞涩,只能望而却步。这种种情况,使感情丰富的青年人“寂寞、孤独、无聊”的感觉油然而生。如果人的精神总是处于低迷的状态,那么,对于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的行为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这种状况,我们不应忽视。
第四,自我保护问题。当青年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14.0%的人选择“团结工友向老板争”,24.7%的人选择“向有关机构求裁决”,14.2%的人选择“向团组织等求助”,10.1%的人选择“向媒体呼吁”。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明智的。8.0%的人选择“向亲戚朋友诉苦”,这种方法离解决问题就较远了。7.1%的人选择“自动离职”和9.8%的人选择“敢怒不敢言”就显得软弱无能了。有6.5%的人选择“找机会向老板报复”就不理智了,报复虽然解了心头的一时之恨,但结果是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使问题复杂化。青年农民工一方面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清楚怎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还是有部分青年农民工不很清楚。
(二)关于来自雇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3个
一是劳动时间安排的问题。在“你最烦恼的事情”的调查中,有26.4%的人认为“劳动时间太长”。请看我们对农民工“工作中的休息状况”的调查,41.3%的人“8小时以外有空闲”,50.7%的人“8小时以外少有空闲”;29.5%的人“周末得正常休息”,60.5%的人“周末不得正常休息”;43.5%的人“加班后轮班休息”,40.8%的人“加班后不轮班休息”;35.7%的人“超过8小时工作有补休”,53.3%的人“超过8小时工作没有补休”;43.5%的人“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得休息”,46.5%的人“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不得休息”。关于青年农民工工作和休息的5种互相对立的情况,前者是肯定性回答,属于正常情况;后者是否定性回答,属于不正常情况。在5种情况中,除了“加班后轮班休息”肯定性回答稍微超过否定性回答以外,其余的都是否定性回答超过肯定性回答。其中,“周末不得正常休息”比“周末得正常休息”多31个百分点,“超过8小时工作没有补休”比“超过8小时工作有补休”多17.6个百分点。而像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这样重要的日子,竟然有46.5%的人不得休息。据一些青年农民工反映,当雇主要赶工的时候,往往给雇员加班加点,很少考虑雇员的休息问题。这种时候,雇主不惜让雇员一天工作14~16小时,两班、三班连轴转。工作时间过长,再加上有部分雇员的工作任务重,这对他们造成的危害是很明显的。在对青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响”的调查中,有67人(占16.9%)认为工作“太辛苦,把身体搞坏了”。雇主们的这种只顾自己赚钱,不顾农民工身体健康的劳动时间安排,应予改正。劳动监督部门对雇主的这种做法,应予以批评。
二是对青年农民工的工钱及工伤的处理问题。在“你最烦恼的事情”的调查中,有16.3%的人认为“老板给的工钱太低”。确实,有些雇主给的工钱很低,一个月只给青年农民工300多块钱,甚至不到300块钱。在当今什么地方都要用钱的时候,这点工钱显得很可怜。但是,即使是这点工钱,一些雇主也不是按时发放,而是想方设法拖,有的拖几个月,有的拖半年,甚至有的拖上几年。有12.0%的青年农民工对此很烦恼。克扣工钱,这也是雇主们常用来对付农民工的手段,有18.2%的人认为这是他们最烦恼的事情。有些雇主克扣工钱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叫扣压金,有的扣培训费,有的扣工装费,有的扣下农民工的工钱说是作流动资金。总之,农民工辛苦一个月下来很少能领到全额的工钱。
雇主们对青年农民工的工钱问题处理得不好,对青年农民工因工负伤的处理也不好。工伤后,有37.5%的人认为雇主“简单处理后就不管”,36.6%的人认为雇主“不主动管”。只有22.3%的人认为雇主“能负责到底”。在因工负伤医疗费的处理上,36.2%的人认为“全由受伤者负担”,37.5%的人认为“单位和伤者各担一半”,22.3%的人认为雇主“只给一次性补助”。在因工负伤者治疗期间的工资给付问题,13.7%的人“不得工资”,32.1%的人“得一半工资”,14.9%的人“得全额工资”。虽然有部分雇主对青年农民工的受伤怀有同情心,给予适当的照顾,但是许多雇主对自己雇员的负伤显得相当冷漠。
第三是劳动保护问题。劳动保护是保证劳动者在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就是说雇主把劳动环境中某些可能危害劳动者的各种因素加以屏蔽、遮断,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各种操作规程,了解可能造成的伤害的各种情况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从而避免那些有害因素的危害性,从而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13.1%的人“有劳动保护”,32.7%的人“基本得到保护”,18.2%的人“得不到保护”,34.8%的人“不清楚”。从调查的结果看,有超过半数的青年青年农民工没有劳动保护。雇主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关心是不够的。有些雇主并没有把工作环境中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告诉他们的雇员。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心不够,必然也就不太注意考虑劳动环境、劳动条件的改善。在关于“你最烦恼的事情”的调查中,有15.4%的人“劳动条件太差”成为他们最烦恼的事情。把劳动者放在简陋的、甚至有害的地方工作,这是一种短期行为,也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
(三)关于来自社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劳动中介问题。劳动中介给找工者提供准确、真实的用工信息,并从中取得一定的酬劳,这本来是对各方都有好处的事情。但是一些劳动中介为了捞取自己的好处,采取各种欺骗的手段,和所谓的用工单位联合诈骗找工青年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财。在我们的调查中,曾经有20.5%的人受过劳动中介的欺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被劳动中介欺骗过的人,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从此便对劳动中介敬而远之,再也不信任他们了。因此,在对“外出找工最好的途经”的调查中,40.8%的人靠“熟人介绍”,31.0%的人希望“团组织介绍”,只有17.0%的人打算找“劳动中介”。这充分说明,劳动中介机构的信誉度在青年农民工心目中是很低的,远远比不上熟人和团组织的信誉度。
二是法律援助问题。青年农民工在城镇里是个弱势群体,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雇主的势力强大、或态度蛮横时,青年农民工抗争取胜的结果就很渺茫。还有些青年农民工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争取、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时候,我们的劳动监督部门、劳动仲裁部门、律师事务所等有关组织和机构,就应主动给他们提供帮助。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实际情况并不太好。在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只有16.7%的人得到过有关部门的帮助,有17.6%的人经过呼吁才得到帮助,20.5%的人怎样呼吁也得不到帮助,38.3%的人不清楚是否得到过帮助。应该说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自己不能解决时呼吁有关部门来帮助是明智的,而那些“不清楚”的人则表明他们在如何保护合法权益上是糊涂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主动帮助是很不够的。
三、应采取的对策
625万广西青年农民工,这是一个庞大的劳动队伍。他们在城镇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参与了许多急、难、重、脏、危的劳动,承担了许多城里人不愿承担或承担不了的劳务,同时他们对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以他们人均一年积累2100元来计算,那么他们一年为广西农民增加了大约131.25亿元的收入。对于这样一个作用明显、数量巨大的而又处于弱势的群体,我们该予以足够的关注。
首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有了打工经历和城镇生活经历之后,青年农民工很快发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们迫切希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他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呢?在我们的调查中,多达67.3%的人希望“多学实用技术”,58.3%的人希望“提高文化知识”,36.9%的人希望“提高管理能力”,33.9%的人希望“提高法律知识”,26.8%的人希望“提高社交能力”,23.2%的人希望“提高文娱水平”,20.8%的人希望“提高政策水平”,16.7%的人希望“提高外语能力”,11.9%的人希望“丰富健康知识”。青年农民工的这些需求和愿望,光靠他们是无法实现的,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他们予帮助。70.5%的人希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51.2%的人希望“提供准确丰富的用工信息”,45.8%的人希望“主动了解和解决民工的困难”,30.0%的人希望“建立外出务工青年服务站”,28.3%的人希望“制定保护民工的法规”,25.6%的人希望“解决比城市人低一等的处境”,12.8%的人希望“在政协和人大有农民工代表”。
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一是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牵头负责农民工的工作。这个组织机构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用工信息,组织青年农民进行必要的专门技能技术培训,组织青年农民劳务输出,保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年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等等。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建立了“进城务工青年活动基地”、“进城务工青年就业培训点”,“进城务工青年服务中心”。这些组织为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提供维权、就业、培养等服务,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友的阵地。这些组织机构表示我们对农民工的工作有了进步,但仍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县级以上政府应把建立这样的组织机构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在人力、财力上加以保证。
第三,要营造有利于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氛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必然有更多的青年农民脱离土地到城镇谋生。这种趋势将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全过程,而不是短期的现象。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也离不了青年农民工的巨大力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二元人口政策,造成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偏见。加上城镇资源有限,我们政府的一些政策限制了农民工不能享受城镇人的某些优惠。结果是虽然青年农民工为这个城市、为这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们仍摆脱不了自己在该城市被边缘化、被遗忘、受歧视的尴尬处境。为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平等看待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关心爱护农民工的社会氛围。我们的各种媒体,应该适当宣传农民工的作用和贡献。我们的党、政、群要给青年农民工应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第四,要特别关注青年农民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有些雇主是有良心的,是有政策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因此,他们能较好地处理与青年农民工的关系,在工钱、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使在他们那里做工的青年农民工感到心情舒畅,感到自己的劳动很值得。但是,有些雇主的素质很低,除了想方设法更多地榨取青年农民工的血汗之外,别的很少考虑。这就是青年农民工的工钱低、还常被拖欠被克扣,青年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得不到劳动保护的原因。青年农民工与雇主的斗争,他们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许多矛盾往往是青年农民工以忍让、退让了结。其结果是青年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正义得不到伸张。因此,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应注意考察、监督雇主对待青年农民工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纠正雇主对待青年农民工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