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黄色素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论文_刘秀清 胡海娟 高文

刘秀清 胡海娟 高文

(保定市第一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表明,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活性及表达增加,参与神经元凋亡、脑水肿等过程,是引起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不仅能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还能改善脑缺血引起的细胞损伤。现将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08例首次急性脑跟死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并将合并用红花黄色素的患者与未合并用药患者对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108例。年龄最大者80岁, 最小者44岁, 平均年龄68.5岁; 其中男68例, 女40例。高血压86例, 房颤32例, 糖尿病28例, 吸烟59例, 高脂血症29例, 高同型半胧氨酸3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5,rtPA平均剂量61.9mg , 溶栓平均时间窗168.6min。溶栓前脑C T 均无早期梗死表现。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纳人溶栓病例及剔除排除病例。

1.2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应用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根据体重计算用量,以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 加人100ml0.9%Nacl静脉滴注, 其中10%在1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持续l h静滴。输完后即刻进入介入室进行造影显像,未溶开或部分溶开的进一步处理。治疗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进行治疗,100mg红花黄色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缓慢静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以及1、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血浆PT、D- 二聚体的变化。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NFDS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定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NFDS 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 级,NFDS 评分减少46%~90%;进步:患者的NFD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患者的NFDS 评分减少17% 或

不足17%;恶化:患者的NFDS 评分增加18% 或18% 以上;死亡。

显效率= 进步率+ 显著进步率+ 基本痊愈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在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第1 d 、第7 d 为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 d 、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详情见表1 :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

注:△P >0.05;★P ﹤ 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在本研究中,表明男性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脑梗死这种疾病主要是动脉内膜的深层出现了较多的沉积物,使其出现粥样硬化的斑块,出现纤维组织的增生情况,斑块内膜中出现了破裂出血的情况,同时,出现了溃疡的变化,造成血小板的凝集,从而出现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出现后,一部分脑细胞出现坏死的情况,一部分则出现缺血损伤的情况。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血液灌注,缺血损伤的细胞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使患者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因此,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溶栓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红花黄色素是红花中提取出来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它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保护脊髓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再通作用,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清除自由基、抗疲劳及耐缺氧等药理作用。

缺血性再灌注性脑损伤在临床上因其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影响生存质量。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脑梗死及溶栓后血管再通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加剧脑损伤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红花黄色素具有较高的药理基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导致BBB破坏,引起继发性的脑水肿,从而在缺血性脑卒中及随后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本实验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及为临床上寻找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靶点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12):379-381.

[2]王万铁,陈寿权, 王卫等.醒脑静注射液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 19( 11) : 1580-1582

[3]姚苗苗,董仲才,任爱农.羟基红花黄色A 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9(12):93-96.

[4]金鸣,臧宝霞,李金荣,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 热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 197-1 198.

论文作者:刘秀清 胡海娟 高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6

标签:;  ;  ;  ;  ;  ;  ;  ;  

红花黄色素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论文_刘秀清 胡海娟 高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