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卫生院;甘肃白银 730716)
【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后对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医疗质量指标以及中医特色指标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5年5月到2-17年6月之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3例。我院参照2011年制动的中医药临床路径实行表,于2015年制定我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佳中医治疗模式以及临床路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接收我院最新中医治疗模式以及临床路径。对两组患者的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医疗质量指标以及中医特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远远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医疗费用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348-02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医疗资源短缺是我国一直以来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1]。并且,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并且,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需求[2]。这就导致我国的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针对于此,我国开始研究多种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3]。心理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原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力衰竭的占比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心力衰竭,成为目前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于此,本文对我院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后对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医疗质量指标以及中医特色指标的影响[4]。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数据
从我院2015年5月到2-17年6月之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3例。我院参照2011年制动的中医药临床路径实行表,于2015年制定我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佳中医治疗模式以及临床路径。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43~7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为41~7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5±4.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对研究不产生影响(P>0.05),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于研究前签订了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研究,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不具有合并肺部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以及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年龄处于40~80岁之间。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均不纳入研究对象的标准[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接收我院最新中医治疗模式以及临床路径。
西医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医药治疗。药物包括呋塞米利尿剂,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等药物。针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6]。
中医诊疗临床路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诊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成立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医护人员制定临床路径执行表以及评价表,对患者的临床路径进行评估分析[7]。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医疗质量指标以及中医特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t进行组间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计量资料表示P<0.05 本次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无显著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44±1.3)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3.6±2.3)天。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93%。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中草药的参与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中草药的参与率为83%。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为98%,对照组患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为82.6%。
经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远远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医疗费用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8~9]。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我国每年的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治疗心力衰竭方式为医药治疗,但是,相关研究显示,西药治疗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患者的愈后却无明显获益[10]。随着中医的不断复兴,中医药临床治疗路径开始逐渐获得重视。并且,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管理模式,经过研究证明,其具有提高医疗效率、降低临床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的优点,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1]。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心力衰竭,成为目前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于此,本文对我院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后对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医疗质量指标以及中医特色指标的影响[12]。
在临床中,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13]。
参考文献:
[1]谢华宁,任得志.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04):455-457.
[2]朱雪雁.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1):60.
[3]毋领娟,李彬,邢作英,朱明军,王永霞.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究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453-2455+2461.
[4]熊尚全,胡毅林,林超,王婷,郑峰,詹萍,李翠云,乔建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研究[J].光明中医,2016,31 (18):2612-2614.
[5]毋领娟,王永霞.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究的思考[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5.
[6]毋领娟.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7]赖仁奎,盛小刚,潘光明.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NT-proBNP、hs-CRP、cTnI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03):320-322.
[8]邹旭,潘光明,盛小刚,姚耿圳,朱明军,吴旸,陈晓虎,王永霞,崔杰,陈建东.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多中心实施效果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06):741-746.
[9]梁钊明.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0]邹旭,周袁申,潘光明,盛小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6):1415-1418.
[11]姚耿圳.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2]胡智超.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变异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3]周袁申.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论文作者:周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路径论文; 中医论文; 指标论文; 医疗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