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问题情境探究中的“细节”之误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情境论文,细节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情境探究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设计探究性问题,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但是假如一些细节处理不好,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此提出一些问题和大家探讨。
现象一: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理论如“空中楼阁”
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性、情感性,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课前又没有进行调查了解,胡编乱造,为讨论而讨论,效果很差。其实,将教材抽象的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增强探究的效果,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元素》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情境:
情境一:无锡的水蜜桃3元1斤,上海超市中的水蜜桃12元1斤。
情境二:夏天200元1件的羽绒服,冬天卖500元1件。
情境三:一路上涨的肉价让很多消费者“望肉兴叹”,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饲料成本大幅上涨,养猪的养殖户越来越少,加上这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三个情境都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发生的,他们感受得到、听得到。探究分析后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有时必须选择学生经验不足的情境时,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调查,以弥补经验不足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主体参与性的优势。
现象二: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采取“不合作”态度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注重情境的创设,而问题设计随意性较大,偏难、偏怪、没有梯度;有些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合。
设计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作为教师要换位思考,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来备课、授课。例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探究: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消费者买猪肉、牛肉、鱼、鸡蛋的情况,问:①猪肉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②为什么现在买猪肉的人逐步增多,买鱼、牛肉的人逐步减少?③猪肉和牛肉有何共同点?这三个问题是逐层深入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有效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就实现了教学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过程是在一定注意水平上的感知、编码贮存、检索提取的过程。情境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现象三:探究的问题不符合三维目标,教学失之肤浅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若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
在教学《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华晨汽车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十多年来,华晨在开发与引进国际先进资源的基础上,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遗余力地打造出“金杯”和“中华”两个具有高价值的民族品牌,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并提供了该公司新旧汽车两张图片,问:①新旧汽车有何不同?②新汽车是否抛弃了旧汽车的一切?讲完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我们都应该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而骄傲,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民族自主品牌。这两个问题就有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将来致力于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恒心。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课时,特别应在对教材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它们与其他知识的衔接点,在新旧知识、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处及疑难处设问。这利于引起认知、价值冲突,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象四:互动过多,失去探究趣味
新教材中有许多情境探究,假如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设置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为探究而探究,学生未必能产生兴趣。
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政治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须寻求一种“左右逢源”的教学程序,要善于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状况,从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出发,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整合,形成循“序”渐进的“思维链”。结构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脉络,掌握政治学的主干,也有助于他们的复习巩固。
现象五: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简单罗列,缺少点评
课堂中当学生充满兴趣地争辩、探究后,有些教师跟着学生走,把学生的回答简单罗列,没有对回答逐一点评,对错误回答没有激疑启发。
在教学《新时代劳动者》这一内容时,有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劳动者怎样就业?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如果变化一下这么问:假如你爸爸失业了,家里经济困难,他该怎么办?有学生说:去学习“足疗”技术,开一个店,既当经理,又当服务员。教师应适当启发归纳:学习技术——树立竞争就业观;当服务员——树立职业平等观;开店——树立自主择业观。在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对知识和观点难以表达清楚或思路有障碍的状态时,要适时运用反问启发、联想启发等方式、方法,旁敲侧击,促使学生消除思想障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现象六:对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预设的“意外”简单处理,遏制生成
为了事先的设计完美体现,对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预先设想的“意外”简单地给予“剔除”,使学生能在“完美的轨道”上走到下课,这就会遏制某些精彩的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超出师生意外的教学反应,应从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加以斟酌利用。如果出现与课堂设计相一致的情况,则按照设计进行下去;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根据教学目标权衡取舍。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可以成为我们二度教学资源生成,巧加利用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现象七:只注重探究结果评价,不注重探究过程评价
在问题情境探究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评价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得出的探究结论,不注重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内心感受和困惑。
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对学生探究中的不良表现不要作简单批评,而要进行调查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或惩罚,使其他学生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