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张珺

浅谈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张珺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可以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职业能力。

关键词:勤工助学 大学生 对策

现在,我国经济虽然已经总体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学扩招、高校学费等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还有很多。为此,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奖、勤、助、贷、免、绿色通道”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在这些体系中,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从事劳动获取报酬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各高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费问题,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也得到锻炼。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也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作者从勤工助学的现状出发,对勤工助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1.“僧多粥少”,不能满足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由于高校学生数量和教育学费的增加,贫困学生相应增加,需要勤工助学的学生也增加了。但因为勤工助学基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在高校学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高校勤工助学资源基本已被开发利用,但仍然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

2.岗位类型多,但设置的岗位层级较低,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性差。目前各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各式各样,但大部分是简单的劳务型岗位,岗位层次较低。简单的劳务型岗位,对于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对培养他们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有限。

3.勤工助学薪酬较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按照规定的勤工助学工资8元计算,学生每月的工资最多为320元。而一名普通大学生平均每年的学杂费颇多,特别是民办高校,一年学杂费最低也上万,勤工助学的岗位报酬不能完全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不足,参与勤工助学的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认识不够。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在工作中,有一部分贫困生不珍惜岗位,责任心不强,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做不了多长时间就因为工作屡次不达标或不服从老师安排被辞退,影响了用工部门的工作进程。

二、解决勤工助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开拓渠道,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目前,学生主要依赖校内勤工助学。校外勤工助学资源不足,也不稳定。单一的依赖学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远远不够,社会企业应该更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感,关注大学生的贫困现象和勤工助学现状,支持大学生在校内外设立勤工助学经济实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勤工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协助贫困生自立自强、成长成才。学校可以联系企事业单位,在校内组织寒暑假兼职招聘会,这样就能够开拓出较多的助学岗位。

2.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层次,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性。勤工助学是高等教育中济困育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和创新能力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避免过多地设置体力型岗位,而应该更多考虑充分锻炼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开拓创新,学生通过参加高质量创业型勤工助学活动,能够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3.提高勤工助学岗位报酬,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规定,以每小时8元人民币给学生结算薪酬。相对目前物价而言,岗位薪酬偏低。但是由于高校设置的多为体力型岗位,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特别是民办高校,资金本来就有限,纯粹地提高体力型岗位的薪酬有一定的压力。就需要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从体力型慢慢转为智力型。

4.提高勤工助学育人功能。高校必须把勤工助学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大局来考虑,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来考虑,在政策、场地、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满足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要。高校应合理整合配置各种资助资源,做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并加强感恩、诚信、励志等教育,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1]罗开春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西华大学勤工助学现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第26卷第4期。

[2]周海蓉 高校勤工助学应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第4卷第1期。

[3]蔡涯 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利弊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第4期。

[4]李国章 赵一鹏 黄东 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第11期。

论文作者:张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  ;  ;  ;  ;  ;  ;  ;  

浅谈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张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