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中时间偏好理论的研究进展_行为经济学论文

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间偏好指的是行为主体偏好现在甚于将来的现象,时间偏好率等于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一般用贴现率表示。作为跨期决策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时间偏好及其技术代表——贴现模型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储蓄、投资、增长等领域。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了颠覆,从而在跨期决策领域带来两个后果:在风险偏好理论领域,出现了行为金融学对新古典标准金融学的范式替代,表现为前景理论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覆盖,这一点已随着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而得到显性的张扬;在时间偏好理论领域,新古典一致时间偏好理论也正经受着众多“市场异常”的挑战,面临被行为经济学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范式替换的命运。这一点却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一、新古典一致时间偏好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经济人理性假设与指数贴现模型

萨缪尔森(1937)首次提出了规范的时间偏好理论模型——指数贴现效用模型,模型中他将传统的两期分析拓展至多期,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贴现思想,将早期时间偏好理论学者注重的心理因素压缩成一个客观的、固定的贴现率,从而大大简化了跨期效用比较的计算。

指数贴现技术一经提出就因其优美简约的形式,并与人们的复利计算实践严格吻合而得到广泛应用。经过不断的完善,指数贴现模型已经非常精致。人们总结出该模型的一些重要公理假设前提和隐含的原则。可以说,违背了这些假设与原则,指数贴现技术也就无法成立。它们包括:(1)消费独立性假设,即个体在某时期的效用与其他任何时期的消费独立,此假设相当于预期效用理论中的独立性公理,是最为关键的假设。(2)效用整合原则,即个体会将新的选择项与现有消费计划整合后再进行比较。(3)固定贴现函数和固定贴现率假设。(4)即时消费效用函数不变假设。(5)效用独立性假设。(6)正时间偏好率,即假定个体更喜欢尽早实现收益,推迟了结损失。

很明显,指数贴现技术分析是以完全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对这种理想的贴现技术,萨缪尔森(1937)自己也承认并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其设定只是为了计算的方便。但由于迎合了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结论,这种贴现技术便成为新古典跨期决策分析的标准框架,从而大大提升了时间偏好理论在主流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地位。

(二)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的市场“异常”:时间偏好不一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运用高度控制的实验来推算“纯粹”的贴现率。然而,近20年来的研究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人们的贴现率随着时间长度、消费品性质、标的物大小的不同而变化,人们的时间偏好呈现出与新古典模型广泛的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异常”。指数贴现模型因此而面临严峻的挑战。

1.时间偏好率递减异常。在Thaler(1981)的实验中,参与者获得15美元奖券,他们可以立即拿到15美元,也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领取更多的钱,Thaler要求参与者写出他们愿意为推迟获得收入而要求补偿的金额,延长的时间段分别为1个月/1年/10年,结果,参与者对应要求的金额(平均)为20/50/100美元,按复利贴现计算的贴现率分别为354%、126%和19%。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延,人们的贴现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除此之外,许多有关时间偏好的实证研究结果也都证明了这一点(Jones & Rachlin,2009;Laibson et al,2007)。

2.时间偏好反转异常。作为贴现率递减的一种结果,人们在实际选择时会出现短期选择与长期选择不一致的行为,即时间偏好出现反转。如人们会在今天的100美元与明天的110美元之间偏好前者,而在30天后的100美元和31天后的110美元之间,偏好后者。同样的间隔期(1天),同样的金额(100美元),由于决策时间坐标的不同,人们的选择截然相反。这一结果严重违反了指数贴现模型中的假设1即消费独立性假设,它对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的颠覆相当于Allais悖论和Friedman-Savage难题等在刺激行为金融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Laibson,1997)。

3.其他异常。除此之外,学者们发现市场上还存在的时间偏好异常有:(1)量值效应,即人们对小数目收益的贴现率要远远高于大数目收益。(2)符号效应,即人们对损失的贴现率比对收益的贴现率要低。(3)框架效应,即人们对拖延实现收入要求的贴现率高于对得到加速愿意进行支付的贴现率。(4)负时间偏好,即人们宁愿在度假之前而不是在度假之后分期支付金额相等的费用等(Frederick,Loewenstein & O'Donoghue,2002)。

至此,指数贴现技术所要求的几乎每一个核心假设都有系统性的实证结果与之相悖,过于简化的指数贴现技术已经不能解释行为主体复杂的贴现行为。除了这些实验结果之外,在人们的实际消费行为中,也一直存在着许多用指数贴现技术无法分析的“谜”题,如吸毒上瘾、过度消费从而储蓄不足、过度饮食导致肥胖等等。这些短期选择与长期福利不一致的贴现“异常”的长期、普遍的存在,是对指数贴现导致的一般均衡的严重挑战。

二、行为经济学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的突破:认知偏差与双曲线贴现

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一致时间偏好理论的范式替换是分两个层次进行的。在思想路线上,行为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了颠覆,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等多方面的论证。在技术路线上,80年代之后,由于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数理分析技术的发展,对行为主体不耐心递减等认知偏差的数理模拟取得了成功,行为经济学开始有了系统的时间偏好数理模型——双曲线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模型,此模型解释了诸多“市场异常”,并在微观和宏观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此,时间偏好理论的演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思想路线:不耐心递减认知偏差

对等待的不耐心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之一,且为众多古典经济学家所指出是时间偏好存在的原因:即在进行选择时,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收益越早越好,而不愿意推迟立即可得的消费。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的颠覆是从对行为主体的不耐心递减认知偏差的系统性确认开始的。

在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中,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其不耐心程度(贴现率)固定不变(Samuelson,1937)。但很多学者(Frederick,Loewenstein & O'Donoghue,2002)观察到并分析了人们由于自我控制不足等原因而导致不耐心程度呈现的前高后低特征。

Loewenstein,O'Donoghue & Rabin(2004)的双系统模型采用神经元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性地认定了人们的不耐心递减这一认知偏差。该模型提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是大脑中两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情感系统,主要受刺激机制驱动,只考虑短期利益;另一个是理性系统,用来处理更宽泛的目标,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一视同仁。

两个系统作用叠加的结果表现为:在短期决策时,由于情感系统作用会占上风,人们会只注重短期利益。在进行长期决策时,情感系统作用微弱,主要是理性系统独自起作用,人们会非常理性,不再短视。具体到时间偏好分析,行为主体就会表现出短期的高度不耐心和长期的理性,也即是说不耐心程度递减。新古典一致时间偏好理论只反映了理性系统的作用结果,因此难以描述行为主体实际的贴现行为和市场表现。

(二)技术路线:贴现率递减、双曲线贴现

这里β可以看作是短期贴现因子,δ为长期贴现因子。一般地,β<1,δ<1,也就是说行为主体的短期贴现率高,长期贴现率低,符合实验结果。当β=1的时候,我们就得到指数贴现的结果。由此可见,指数贴现只是双曲线贴现的一个特例。双曲线贴现作为一个更加一般的贴现模型,大大拓宽了跨期贴现分析的领域,增加了理论的辐射力。

(三)对市场异常的解释

其他在跨期选择中常见的被模型化的认知偏差还有参考点依赖偏差与心理账户偏差。参考点依赖认知偏差改变的是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将效用函数表达为u(ct+k,rt+k),rt+k为各期消费参考点,写成价值函数形式:u(ct+k,rt+k)=v(ct+k-rt+k),可以此证明量值效应与符号效应;人们各个心理账户中的货币不能完全替代的性质,则可被用来证明量值效应、负时偏好等异常(Frederick,Loewenstein & O'Donoghue,2002)。

总之,从改变理性经济人假设入手,通过对贴现函数与效用函数的拓展,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模型解释了广泛的市场“异常”,理论的范式转换得以完成,也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技术的应用及不足

与行为金融学在资产定价模型上的停滞不前相比,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因为双曲线贴现模型对新古典指数贴现模型的良好承继、有效突破及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更加成功地展现出理论范式转换的威力。双曲线贴现模型也因其假设的现实性和技术上的简洁性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这其中包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kerlof(2002)、2001年美国克拉克奖得主Rabin(2005)等著名学者,应用领域也逐步从行为经济学逐步向行为法经济学等多学科拓展。

(一)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Laibson(1997)提出成熟的双曲线贴现模型后首先用来解释了欧美国家普遍的消费过度行为。因为短期强烈的不耐烦,双曲线贴现会使个体沉溺于当期的诱惑,从而过度消费(储蓄过低)。他还指出锁定(commitment)技术可以帮助克服不一致时间偏好带来的行为偏差,增加储蓄。Ashraf,Karlan & Yin(2006)根据这个原理为菲律宾银行设计了金融产品,确实显著地刺激了当地居民的储蓄。Gugerty(2007)则表明不发达国家居民认知到自己时间不一致偏差后,在缺乏正式金融锁定产品帮助时,会求助于原始的民间标会(ROSCA)来帮助个人增加储蓄。Rabin(2005)讨论了个体在执行消费投资计划时出现偏差的形成机制:当消费或投资行为能获得即期收益而成本未来才支付时,会出现过度消费(如吸烟),当消费或投资行为需立即支付成本而收益未来才能收获时,会出现消费不足(如教育),他还解释了这种机制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为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夯实了微观基础。Paserman(2008)将不一致时间偏好分析引入劳动经济学,指出那些中等及低等工资水平的工人认知偏差较严重,这些人一旦失业,在就业搜寻中的努力程度将低于最优水平,因此政府在教育、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增加他们的福利。Akin(2007)将双曲线贴现与博弈论结合,他认为在完全信息假设下,具有认知偏差的博弈者会倾向于过早接受对方出价。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还为发展滞缓的法经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Jolls & Sunstein(2006)提出的行为法经济学理论里,双曲线贴现模型被用来分析在刑法、民法、消费者保护、政府干预等领域里广泛的时间不一致行为。

在实证方面,Takahashi,Radford & Physica(2008)根据实验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了双曲线贴现模型对市场的拟合度要远优于传统的指数贴现模型。Bauer,Chytilová & Morduch(2008)用印度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对贴现率进行估计,得出明显的双曲线贴现特征。其中年轻人、穷人、农村居民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更容易呈现出不一致时间偏好特征,他们积累财富过低,也很少购买锁定资产,与Laibson(1997)等人的经典结论较为吻合。Laibson,Repetto & Tobacman(2007)用退休财富积累、信用卡借款、消费、收入等数据估计出短期贴现率为40%(换算为短期贴现因子β为0.7),长期贴现率4.3%(换算为长期年贴现因子δ为0.95)。Viscusi,Huber & Bell(2008)与传统的小范围抽样不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得到2914个样本,用logit模型方法估算贴现率,结果表明居民对即期的收益表现出非常高的贴现率,随后又显著降低,与双曲线贴现吻合,其中短期贴现因子为0.48~0.61不等,而在标准指数贴现模型中,该因子设定为1。

(二)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Akerlof(2002)提出行为宏观经济学理念,指出宏观经济学要采纳双曲线贴现等分析技术,Thaler & Benartzi(2004)提出在面对有认知偏差的居民行为时,政府应该提供像养老金计划等这类锁定产品帮助个体克制行为偏差,提升社会整体福利。Schwarz & Sheshinski(2007)认为不一致时间偏好导致人们储蓄意愿过低,传统理论关于基金制(funded)和现收现付(pay-as-you-go)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等同性不再成立。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均衡所需要的代际转移强制水平可由个体自发的遗产偏好加上有效的锁定资产来保证,基金制下做不到这点,因此前者优于后者。这成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由基金制向现收现付转换趋势的一个理论证据。在重新审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时,Graham & Snower(2008)指出,由于具有不一致时间偏好的家庭在面对钉住名义工资合同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拖延,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相应的产出有显著的长期影响。新古典框架下菲利普斯曲线所说的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反向替代关系在短期内成立,在长期内则不再成立。他们的数据模拟表明,通胀率在10%水平以下时,再增加1%时,产出和就业会增加0.2%。

(三)双曲线贴现模型的不足与展望

自从1997年Laibson提出规范的双曲线贴现模型以来,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分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较为完全地解释了经典的消费过度谜题,而且正日益向法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领域渗透,与博弈论等分析技术开始广泛结合,实证验证也越来越深入,这些发展都将大大拓展经济学解释空间。但双曲线贴现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微观领域,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尚缺乏一个严密的一般均衡分析体系,在经济增长、金融资产定价等宏观研究领域尚没有大的突破,这种解释力的差异与人们的决策角色(是个体还是总体的一分子)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注意到这些表象性等价都是在特定效用函数前提下取得的,下一步的研究也许需要尝试不同的效用函数。

四、简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erton(1997)对现代金融学给出了一种全新解释:金融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下,经济行为人在配置和利用其资源方面的行为。这里既包括跨越空间又包括跨越时间的情况,因此时间和不确定性成为影响金融行为的核心因素。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成为刺激金融研究的内在因素,其中任何一种偏好研究的发展都将带来跨期决策模型的革新。

作为跨期决策的核心变量,时间偏好及其技术表达——贴现函数,或明或暗包含于所有跨期决策模型中。可以预见,该研究范式的转换,影响所及,必将改写所有相关的跨期选择模型,这将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有必要指出的是,国内目前基本上仍然是指数贴现分析技术在一统天下,相应地,对时间偏好的研究就日渐式微,只有教科书上例行的介绍。人们一般认为,时间偏好的研究已经穷尽。因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范式转换的阐述,希望能扭转国内目前时间偏好理论停滞的局面,推动双曲线贴现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研究,完善国内经济学理论体系,增加贴现理论对各种层次市场里的定价“异常”的解释力。

标签:;  ;  ;  ;  

行为经济学中时间偏好理论的研究进展_行为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