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合理性及实践方向-基于教育基本理论视角的探析论文

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合理性及实践方向-基于教育基本理论视角的探析论文

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合理性及实践方向
——基于教育基本理论视角的探析

姜秀影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 精准扶贫是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具备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使得教育成为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精准扶贫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已有诸多探讨。教育精准扶贫应包含“扶教育之贫”和“靠教育扶贫”两方面的含义,这两层含义很好地展现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前者体现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后者则体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正确认识二者,有助于坚定教育扶贫之路,更有助于我们明确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

[关键词] 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教育均衡

十九大召开后,国家层面对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了详细的任务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据此,国家将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南,走上精准扶贫之路。教育是一项需要长线投入但是受益深厚的事业,教育能够通过促进孩子的发展带动个体家庭的发展与提升,从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因此,在脱贫攻坚战中教育精准脱贫也备受关注,我国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系统加大力度,促进脱贫攻坚。目前,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已到关键之年,其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接下来如何继续扮演这种角色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合理性分析,并探究了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的办法。

一、教育精准扶贫内涵探析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最早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农业考察时提出的,后经过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成为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关键词。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1]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相对于传统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更强调扶贫的针对性,对口帮扶,谁贫困就扶谁,哪里贫困扶哪里。

(二)教育精准扶贫

教育精准扶贫包含两层内涵,一方面是将教育作为扶贫的对象,即“扶教育之贫”,另一方面是将教育作为扶贫的手段,即“依靠教育扶贫”。“扶教育之贫”与“依靠教育扶贫”是两种不同范围的概念,前者是将教育作为一个贫困对象,进行扶持,而后者则是将教育看作整个扶贫工作的手段。从教育的外部关系来看,这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体两面,二者均有合理性。“扶”与“靠”分别从社会对教育作用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出发,探讨其可能的政策和手段。但是二者又在最终的目标上达成统一,即通过改善个体发展境遇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发展。扶持教育是为了依靠教育,让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依靠教育也是为了增长社会智慧,寻找更具根源性的扶持方式、方法。

1.扶教育之贫

教育扶贫首先意味着“扶教育之贫”,刘军豪、许锋华在中国人大教育学刊发表的《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一文专门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将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扶教育之贫”即“教育始终都是扶贫开发的主要阵地和关键领域,其将教育作为扶贫的目标、任务、内容或领域,并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调整结构等各种手段及方式以最终实现教育领域的减贫与脱贫”[2]。当前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投入期、收益期都相对较长,不能够立竿见影地产生直接效益,所以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更多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支撑,不断完善教育发展条件。

马飚,中国作协会员,攀钢员工,研究生学历。在《诗刊》《星星》《诗探索》《文学自由谈》《诗潮》及各类选本发表诗歌1000余首,2015年获《星星》诗刊全国大奖赛一等奖。

首先,教育本身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决定了教育的投资比例。“贫”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经济的问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支持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教育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可以允许人们自由享受教育资源的,因此,来自社会的经济支持是支撑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后盾。教育脱贫,主要依靠来自政府、企业、个人的资金支持。教育上的贫困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匮乏上,例如,部分乡村地区存在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教师年龄结构偏高,年轻队伍补充不足,以及留守儿童庭教育态度消极、家校合作不利等教育难题,其背后牵扯的都是教育经费问题,因此,只有牵动社会力量,增加经济投入,具备相应的资金条件,才能解决教育上的贫困。

教育扶贫同时还包含着“依靠教育扶贫”,刘军豪等对此的解释是“教育也是实施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将教育作为扶贫的手段、工具、途径或方式,并主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带动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践中,教育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人口素质、扭转贫困文化等多种方式也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并起到了持久脱贫致富的功效”。[2]这就是教育对社会反作用的发挥,虽然投入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但是其收益也是永久性的。依靠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与能力,从更为深入的层面解决贫困问题。

二、扶教育之贫——社会因素制约教育发展

(一)理论依据:社会因素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这些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扶教育之贫”就是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的普及,并逐渐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得以实现教育功能最优化。

译文:许多这种患者的症状被患者和医生错误归结到其所患有的肠胃疾病。而且,由于患者复杂的医学问题,许多患者的主诉具有迁移性和多样性,因此也使其临床表现模糊不清,导致诊断的延误。

2.靠教育扶贫

其次,社会政治因素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当中,政治因素是有效促动点。国家的顶层设计中确认教育脱贫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地位,地方政府在脱贫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改善教育发展状况,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促进教育发展、摆脱教育贫困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教育能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培养所需人才,传播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法律规范,通过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扶贫,通过教育贫困人群具备一定政治参与能力,减少贫困人口边缘化现象。只有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贫困人口才能够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实行民主权利,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懂得向国家和政府寻求法律的保障。

(二)实践方向:推动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的义教育均衡发展

成立于1979年的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可以说基本见证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广东地区印刷业的发展路径,并于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抑或促进的作用。

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可能性让人动容,那么具体落实到改革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自2015年提出“十三五”规划,将精准扶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任务之后,各领域学者皆对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的作用做了探讨,尤其是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扶贫相关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集中探讨了不同阶段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并且有很多文章集中在职业教育和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对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

三、靠教育扶贫——教育对社会发展反作用

(一)理论依据: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当前对“依靠教育扶贫”的讨论较之“扶教育之贫”更为热烈。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教育以组成社会的个体——“人”为着力点,提高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然后通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人才释放,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发展教育的问题。习近平主席说到“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武装贫困人口的头脑,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内生策略。

首先,教育能够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教育脱贫,首要因素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通过增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从事产出比更高的职业,改善工作方式,从而优化家庭收入结构。就贫困地区而言,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够改善整个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培养和训练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推动贫困人口由他救变为自救,改“输血”型扶贫为“造血”,从根本拔除“穷根”。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目标。2001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虽然国家在义务教育普及工作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问题。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发达城市与普通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主体民族聚集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学生校之间,均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因素。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在这些不平衡之间采取一系列的兜底措施,拉齐教育发展基线。

最后,科技与文化对教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会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世界第三次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的发展方式。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政府有效掌握教育的发展整体概况,借助数字化的数据分析,锁定教育的贫困点、贫困方面,明确教育贫困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缩短问题解决的时间。与此同时,一些教育贫困问题多发生在偏远地区,信息技术强大的时空跨越能力有助于解决发展这些偏远地区教育所需面对的时间、距离上的问题。

再其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想要脱贫致富,必须与时代接轨,掌握现代社会发展的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同时,运用现代技术促进生产,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创新发展方式,依据地区特色、家庭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握发展机遇,主动发展。

最后,现代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依靠教育精准扶贫,从精神上改变贫困人口的意识。部分偏远的民族地区现在的再生人口数很大,一家生3—5个孩子,给家庭造成很大的供养负担,并且由于家庭的经济无法保证每一个孩子得到较好的抚养,导致恶性循环。通过接受教育,优生优育,改善人口质量,形成良好的质量循环,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遗传。

Berliner(1988)提出了教学中的专长发展五阶段,即新手阶段(novice level)、后期新手阶段(advanced beginner)、称职阶段(competent level)、熟手阶段(proficient level)以及专家阶段(expert level)。在这五个阶段的分析中,Berliner进行了解释界定,处于新手阶段的教师主要是师范学校的实习生和从事教学第一年的教师,在本文中,为了区分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和从事教学第一年的教师,将统一将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称为实习教师。

(二)实践方向:发展不同阶段的教育以带动脱贫

教育扶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师资问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中,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人才吸引、保存能力不足,师范毕业生均偏向于涌向城镇,乡村地区教师资源流失,教师数量不足且年龄结构老龄化,存在包班、兼课等情况。教师工作任务量大,工资补偿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不便。据此,教育精准扶贫,首要问题就是通过锁定师资困乏的贫困校,号召社会力量投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教师的劳动补偿机制等,吸引优秀教师资源,精准扶起教育之贫。

首先,通过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控辍保学,保证贫困人口受教育,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深入贫困户、贫困地区,排查谎报入学和被迫退学的学生,避免意外辍学情况的发生,保证适龄儿童能够接受教育。处理好贫困地区的师资问题,通过政策鼓励教师到贫困地区,提高农村教师的劳动补偿。鼓励中短期的教师交换,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时代精神、前沿的知识带到贫困地区,保证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有益于提高自身脱贫能力的知识经验。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贫困家庭子女的直接就业能力。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效更短,经济投入压力也更小,教育目的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培训,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为家庭创造价值。因此,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高端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并实现校企联合,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学校为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互惠互助,形成良性的循环链条,保证企业更好地运行的同时,为贫困家庭子女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家庭收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补偿视角出发,探讨了旅游公示语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熟知中文环境下的旅游规范与旅游文化,通过寻找中英文文化中最佳的关联选择,调整文化心理,在英文旅游规范与旅游文化环境下找到最佳的对应选择,最大化的补偿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外游客的旅游期望值,激起他们的旅游欲望,进而推动中国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最后,应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推进远程教育,将教育信息化延展至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运用此模式还可以进行贫困地区的成人教育和职后培训,向贫困人口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运用互联网传播养殖、种植等科技知识,举办讲座,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提高其生产、经营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育精准扶贫,无论是“扶教育之贫”还是“靠教育扶贫”,双方相辅相成,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同时,二者也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任务紧迫又艰巨,教育不一定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但是却是最影响最为长远、收效最为丰富的方法。

有效课堂,首先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因此,构建有效课堂,首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 汤黎虹.精准扶贫法治化的精准考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

[2] 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6):22.

[3] 朱德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4(2):80-84.

[4] 杨定玉、秦红平. 论教育“精准扶贫”[J].亚太教育,2016(2):15.

[5] 王嘉毅.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甘肃教育,2016(2):15.

[6] 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J].中国民族教育,2016(5):1.

[7] 赵红霞、谢红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9):10.

[8] 王大江、孙雯雯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实践效能与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1.

[9]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10] 彭波,邹蓉,贺晓珍.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隐忧及其消解之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8(6):25-3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3-0138-03

[基金项目] 2019年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普职融通模式与人力资源生长的有效性考察及其发展路径——基于广西地区的实证研究”(YCSW2019064)。

[作者简介] 姜秀影(199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6-12

标签:;  ;  ;  ;  

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合理性及实践方向-基于教育基本理论视角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