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组织演进中的制度障碍--以所有权垄断为例_所有制论文

目前我国产业组织演进中的体制性障碍——以所有制垄断为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为例论文,目前我国论文,性障碍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2674(2000)02—33—05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竞争的伤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 )政府行为;(2)市场行为,而且以来自市场行为的伤害为主。 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在不断地退却,市场在不断地挺进,但是在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微观层面和中观、宏观层面上,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所以目前我国由政府行为引致的体制性障碍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成了伤害市场竞争的主要变量,并进而严重影响着市场绩效和我国产业组织的演进。政府行为引致的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又具体表现为所有制垄断、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等。本文拟就以所有制垄断为例,对政府行为所引致的体制性障碍——行政垄断的效率影响和福利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范式作一推广。

一、制度演进中的所有制均衡与所有制垄断:静态分析

经济制度是一种资源,也可以说是一种与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技术同样重要的生产要素,它由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进行决策并执行决策的各种机制、制度安排和规定组成。所有制关系是经济制度中最为核心的一面,下边的分析中,本文把所有制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所有制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非稀缺性、自由使用,不存在交易市场和价格。但是,非稀缺性、自由使用并不意味着使用它就没有成本,因为它影响着其它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非稀缺资源的成本主要通过机会成本表现出来。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一般是依据所有制的效率来决定采取何种所有制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各种资源的配置将达到最优而处于均衡状态,有的以公有形式运行,有的以非公有形式运行(这里假定只有公有、非公有两种所有制),所有制这种资源最终也得到最优配置。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使其它资源的配置最优,就要充分利用所有制这种资源,不能使有效率的所有制处于闲置状态,资源在所有制间可以自由流动,采取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率的所有制基础。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资源在各种所有制间的配置不可自由流动,存在所有制垄断,那么所有制这种资源、从而其它资源就得不到最优配置,瓦尔拉斯均衡就实现不了。所有制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在产权形态上的表现,也是基础。

可以说,任何一种所有制都有其特定的规定和约束。这种规定和约束决定了它有长亦有短,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市场失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公有经济的失灵,而“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有经济的失灵。比如:从一般商品(面包、钢笔)→初等教育→大学教育→交通→基础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空间技术→国防,按箭头方向,非公有经济的效率在依次递减,而公有经济的效率在依次递增;反之,逆箭头方向,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在依次递减,而非公有的效率在依次递增。

这就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随着一种所有制规模的扩大(所有制规模的扩大表现为以这种所有制为基础而配置的资源规模的扩大),其边际效益将是递减的。至少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这样的技术水平上是这样的。

一种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规模决定于其组织资源配置时的边际成本。因为随着一种所有制规模的扩大,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注:这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不讲具体产业)。最终,当各种所有制组织资源配置的成本相等时,资源配置的所有制基础也就达到了均衡。在这个均衡点处,以一种所有制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等于以另一种所有制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所有制这种资源就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相应地,各种所有制就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在达到均衡点前,要么是所有制A(注:这里为了分析方便,假定有A、B两种所有制。)的边际成本小于所有制B的边际成本,更多的资源采取所有制A进行配置,直至所有制A、B的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 要么是所有制B的边际成本小于所有制A的边际成本,更多的资源采取所有制B进行配置,直到所有制A、B的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

从所有制均衡的实现来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践的人们,在他们具体到某一种资源选择何种所有制形式实现配置时,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偏好、具体环境的效率表现,来进行他们认为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是所有制均衡实现者,而非理论家和政治家。所有实践者的总和,最终在统计结果上的比例,就是既定条件下的所有制均衡,才是众望所归的均衡。比如从理论上讲,公共物品私人供给不会有效率,不会增加社会福利,但是最近的发展迹象表明,私人也可提供公共物品,而且运行效率相当高;或者以家用电器为例,从理论上讲,它应当以非国有经济来组织生产,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国有经济也可有效地提供这种产品,法国历史上“静悄悄的国有化”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国有企业照样有对利润的强烈追求,加上激烈的竞争和出于安全的考虑,它们也有一种扩张的本能。这样,在高效率运行的前提条件下,许多法国国有公司通过资本市场以参股的形式渗透到其它产业,如家用电器、化妆品、香水、油漆、化工等等。

市场经济下的产权主体是多元化的、分散的。产权主体对自身产权的效率回报是最为关切的,其它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产权主体自己更为关切自己的利益。这种关切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产权使用效率的追求和对风险的回避。他们对随时、随地、因人、因技术、因经济制度创新等引起的变化反映灵敏。他们的初次所有制形式选择有可能但并不一定就最具效率,即使最具效率,但所有制效率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他们会主动地进行再选择、再再选择,这就构成了所有制均衡的动态特性。产权主体的群体选择结果,就是所有制均衡的静态表现,产权主体选择的动态变化,就是所有制均衡的动态走势。

二、所有制均衡与所有制垄断:动态分析

所有制效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有制效率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所有制均衡是一种动态均衡,是不断变化的。比如,由于金融创新、技术变革、生产组织改善、信息革命等等,使得某种所有制组织生产时成本大大降低,从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以这种所有制组织生产的边际成本小于以另一种所有制组织生产时的边际成本,原有均衡被打破,资源就更多在成本降低的所有制基础上配置,重新构建一个均衡。

西方世界曾经兴起的“国有化”浪潮,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变化,一些部门如果继续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运行,将导致效率的丧失。同时,国有经济的效率,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验证,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国有经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有限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构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再加上其它原因,就掀起了“国有化”浪潮。

政府应该给实践者扫清所有制转换成本,给各种所有制的存在、发展、转换创造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使它们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在市场规则内自由发展,以使各种所有制得到充分利用,使它们由经济因素决定的效率得到充分展示,不能厚此薄彼,人为制造所有制垄断,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具体的措施如:(1 )各种所有制的财产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定公正、公平的竞争规则,规范各种所有制的经济行为,使它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理性化,真正起到裁判的作用,维持好竞争秩序(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已经确认了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宪法第11条)。);(2)通过宣传使人们明白转换的成本与收益, 特别是在短期内看来成本大于收益时更应大力宣传,使人们认识“时滞”,从而消除“短视”;(3)在市场准入、股票发行和上市、贷款、税率、 费收(注:这一点上,非公有制企业的费负要比公有制企业重。)、经营场地、关税政策、人员出国、进出口(注:1998年,我国开始给私营企业授予自营进出口权,首批20家、第二批41家私营企业已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聘用大学生、引用人才技术、企业人员评定职称、产品评质定级、能源供应(水、电等)、基础设施服务等各方面都应一视同仁,确保竞争机会均等;(4)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使各种所有制的经营者、 工人都有相同的社会地位、个人权力等等。

三、行政垄断与产业组织的演进

前文分析的所有制垄断是行政垄断的一种。行政垄断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来维持垄断地位,进行排它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阻碍技术进步,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导致经济停滞。行政垄断是对市场秩序的最大威胁,依其特有的“来头”和“背景”足以击败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对手(宋则,1998)。

宋则(1998)的研究表明,我国转轨时期行政垄断主要发生在:(1)权力的集中点;(2)双重体制的交叉点;(3 )监督环节的薄弱点;(4)法律政策的滞后点;(5)某些人财物的稀缺点等等。

行政垄断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伤害竞争市场的主要力量,具体表现为:(1)制造进入障碍和市场歧视,保护落后,阻止公平竞争。 部门和地方的行政主管机关热衷于“成份论”和“唯本系统论”,利用多种方式强化行政垄断地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盛行。滥用权力,违规评比,制造混乱,影响市场竞争秩序;(2 )政府机构保持双重身份,维持官商一体,热衷于钱权交易,破坏竞争规则;(3 )公开设租,控制信息,从中渔利,排斥公平竞争。公开设租在有些行政机关已发展到敲诈钱财的程度,有些行政机关垄断封锁信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从中牟利;(4)滥用权力乱收费用, 增加微观主体的经营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5)协助企业向政府寻租;(6)通过立法给自己授权,将部门利益合法化;(7)行政垄断在利益驱动下, 有不断扩张的欲望。

前文对行政垄断中的所有制垄断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分析方法对行政垄断的其它表现形式如地区封锁、部门分割也同样适用,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把分析过程中的所有制A、B换为部门A、B或地区A、B即可(注:以汽车产业的地方保护主义为例,我们可以利用此分析方法就北京和天津对夏利和切诺基在本市行驶日期的规定,上海对必须使用排气量在16升以上的出租轿车的规定(此规定使得除桑塔纳以外的所有轿车都无缘进入上海市场)作一经济学的分析。)。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行政垄断阻碍了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所有制间的流动,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并进而对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演进制造了障碍,使目前重复建设、“小、散、差”、“大而全”、“小而全”、“中而全”、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实现差的产业组织重整过程受阻,最终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总福利水平。

结合我国转轨时期行政垄断的特点, 本文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范式进行了修正和推广,如图1所示:

图1

行政垄断对产业组织演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和对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的影响而实现的。 如图1所示,行政垄断通过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进而影响着市场绩效,反过来,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又影响着行政垄断,这一点在现实中表现为从行政垄断中获得垄断利润的部门,已经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由于部门垄断利润的诱惑,表现出对行政垄断的强烈偏好,仍然游说、影响决策者继续赋予、强化、巩固其高度的垄断地位(如电讯服务业、电力业、石油业、石化业等)。

行政垄断的打破主要依赖于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政府的经济职能要从直接调控、微观管理和部门管理转向间接调控、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调控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强化中央权威和财力,弱化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的三种职能加以明确区分,并按照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行使这三种职能。在实行政企职能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打破行政垄断,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收稿日期:1999—10—12

标签:;  ;  ;  ;  ;  ;  ;  ;  ;  

中国产业组织演进中的制度障碍--以所有权垄断为例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