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冉向飞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内肿瘤患者,按诊断方式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进行诊断,观察组以核磁共振波谱(NMR)实施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内肿瘤诊断中应用NMR早期诊断准确性高,利于早期制定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核磁共振波谱;脑内肿瘤;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脑内肿瘤(cerebroma)也叫颅内肿瘤和脑肿瘤,泛指发生于颅腔内的神经系统肿瘤,包括源于神经上皮、脑膜、外周神经以及生殖细胞的肿瘤和造血、淋巴组织肿瘤等。患者诱病后可表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呕吐、视觉障碍以及头痛等,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1]。一般情况下,良性肿瘤实施手术切除后基本可控,而恶性肿瘤则可提高患者生存几率。但手术切除基础源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既往多以CT诊断为依据,但实践证实,CT诊断准确率有限,极易出现误诊和漏诊[2]。为此,如何寻找一种诊断效率高和安全的方式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次研究将NMR应用于脑内肿瘤患者早期诊断中,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以为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内肿瘤提供借鉴经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内肿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脑内中并排除其中合并存在脏器功能障碍、精神性疾病以及妊娠期女性等,同时参照不同诊断方式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2~61岁,平均年龄(53.15±2.1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1.62±0.35)年;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4.27±2.08)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68±0.41)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PET诊断,即患者入院后,取净患者随身金属制品,取其仰卧位,将人体代谢所需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酸和葡萄糖等反射性核素制成显像剂,注入机体后,至颅骨顶向下来回扫描,完成后分析扫描成像图。观察组采用NMR诊断,即在CT检查完成后24h对患者进行NMR检查,仪器选用为飞利浦多元发射核磁共振仪,对比剂选用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仪器参数设置为:层厚5.0mm,层间距为0.6mm,矩阵256×256,扫描范围为患者头部横断为、冠状位和矢状位,三维图像得到后对其扫描结果进行分析。两组图像分析均由同一医师进行,以此保证其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以及诊断敏感性、特异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0.00%高于对照组72.50%,且敏感性62.50%和特异性80.00%同样高于对照组40.00%和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根据脑内肿瘤起源部位将其分为原发性脑内肿瘤和继发性脑内肿瘤,而参照其生物学性质可分为良性脑内肿瘤和恶性脑内肿瘤。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活习惯的转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在此背景下,脑内肿瘤患病比率逐渐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3]。脑内肿瘤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认为其发生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以及宿主因素,包括患病史、家族史以及个人史等有关。CT是既往临床使用最为频繁和广泛诊断方式,但脑部疾病影响复杂、致病因素较多,容易受外因影响,进而其诊断准确率较低,应用效果不佳[4]。

PET是核医学领域较为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机体生命代谢必须物质,包括蛋白质、核算、脂肪酸以及葡萄糖等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核素,在注入人体后,通过对该物质在代谢中的聚集,反应生命代谢的活动情况,以此达到诊断的目的。但临床中发现使用PET诊断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即①对于肿瘤病理性质诊断存在局限性;②对检查者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③检查成本相对较高,不易推广。NMR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方式,其原理是利用强磁场中元素的原子核和电子能量本身具备的磁性,被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子化能级进行吸收,而吸收频率的电磁辐射可在产生的磁诱导中进行跃迁,而跃迁后两个能力差会产生共振谱,通过分析共振谱可以有效的测定分子中某些原子的数目、类型和相对位置。为此,NMR可准确的反应病灶位置、大小等情况,相较于传统CT、PTE等诊断方式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薛燕萍[5]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经NMR应用于早期脑梗死诊断中发现,梗死病灶~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表现为NAA/Cr降低、NAA/cho降低、cho/Cr升高,且不同时间段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而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NMR诊断准确性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将NMR应用于早期脑内肿瘤诊断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永红, 吴景强, 赖发明. 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8):91-92.

[2]游继平. 脑内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21).74-75

[3]刘大丰. 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23).61-62

[4]徐敏, 王存祖, 朱勋,等. 经后纵裂-胼胝体入路治疗丘脑后部肿瘤的MRI解剖学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6, 34(3):273-277.

[5]薛燕萍.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脑梗死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 影像技术, 2016, 28(6).215-216

论文作者:冉向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冉向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