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湾汉墓竹简侯国官制若干问题的探讨_汉书论文

殷湾汉墓竹简侯国官制若干问题的探讨_汉书论文

《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郡县侯国吏制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郡县论文,简牍论文,汉墓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侯国吏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尹湾汉墓简牍出土于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其内容是有关西汉成帝永始、元延年间东海郡吏员、武库、占卜、术数等情况的记载。尹湾汉墓简牍自1996年公布之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学者著文对西汉东海郡及其所辖县、乡、侯国的吏制进行探讨,出现了一批发人深思的成果。但笔者认为对尹湾汉简的研究仍有许多未触之点和未尽之言,需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一 关于西汉郡、县、乡吏员设置问题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木牍二正、反)对东海郡及所辖县、乡、亭地方行政机构以及郡内侯国所置吏员进行了具体的统计和记载。其中郡级机构与吏员设置比较明确,郡设两个系统:一是行政系统,一是军事系统。郡中最高长官为郡太守,秩为真二千石,下置有太守丞1人,秩六百石;卒史9人,属5人,书佐9人,用算佐1人,小府啬夫1人。军事系统长官为都尉,秩真二千石,都尉之下设有丞1人,秩六百石;卒史2人(较太守丞史少7人),属3人(较太守丞下属史少2人),书佐4人(较太守丞下书佐少5人),用算佐1人(与太守丞下用算佐等),无小府啬夫。太守吏员27人,都尉吏员12人,加在一起,郡级吏员共39人。据《集簿》载,时东海郡有户266290,口1397343(《汉书·地理志》载时户358414,口1559357),较之其他诸郡当为上郡。

关于县级吏员设置,《东海郡吏员簿》是将县、乡、亭吏员记在一起的,乡、亭所置吏员是比较明确的。亭有亭长,乡置乡有秩、乡啬夫、游徼、乡佐。故实际之县吏即为令、丞、尉、官有秩、令史、狱史、官啬夫、尉史、官佐、牢监、邮佐等十类。以此计之,除亭长吏员外,县、乡两级吏员员额大致相当。当然,县亦有大小,大县与小县的吏员数亦有差别。大县的县、乡吏员大致与郡吏持平。现将东海郡所辖18县置吏情况表列如上:

县 级 吏 员 乡 级 吏 员亭长 合计

县别令

丞 尉 官 令 狱 狱 牢 官 尉 官 邮 小 乡 乡 游 乡 小

(长)有 史 丞 史 监 啬 史 佐 佐 计 有 啬 徼 佐 计

秩 夫 秩 夫

海西 1,千石1 2 1 4 0 3 1 3 3 7 0 26 4 10 4 9 27 54107

下邳 1,千石1 2 2 6 0 4 1 3 4 7 2 33 1 12 6 9 28 46107

郯1,千石1 2 0 5 1 5 1 3 3 9 2 33 5 6 3 7 21 4195

兰陵 1,千石1 2 1 6 0 4 1 4 4 8 0 32 0 13 4 4 21 3588

朐1,六百石 1 2 0 3 0 2 1 4 2 4 0 20 1 6 2 6 15 4782

襄贲 1,六百石 1 2 1 6 0 3 1 3 3 7 0 28 2 5 4 4 15 2164

戚1,六百石 1 2 0 4 0 2 1 3 3 5 0 22 2 3 1 5 11 2760

费1,四百石 1 2 0 4 0 2 1 3 3 8 2 27 2 5 5 4 16 4386

即丘 1,四百石 1 2 0 4 0 2 0 2 2 6 0 20 0 8 4 4 16 3268

厚丘 1,四百石 1 2 0 4 0 1 1 2 3 4 0 19 0 9 2 1 12 3667

利成 1,四百石 1 2 0 3 0 3 0 2 3 5 1 21 1 3 3 5 12 3265

祝其 1,四百石 1 2 0 4 0 2 1 2 3 6 0 22 0 5 3 2 10 2355

开阳 1,四百石 1 2 0 4 0 3 1 2 3 6 0 23 1 4 3 2 10 1952

缯1,四百石 1 2 0 4 0 2 1 2 2 4 0 19 1 3 2 2 8 2350

司吾 1,四百石 1 2 0 3 0 2 1 2 2 6 0 20 0 7 2 0 9 1241

平曲 1,四百石 1 1 0 4 0 2 0 2 3 4 0 18 1 0 2 2 5 4 27

口口 1,三百石 1 2 0 4 0 1 1 0 2 4 2 18 0 7 3 2 12 3666

口口 1,三百石 1 1 0 0 0 0 1 2 2 6 0 14 6 0 2 1 9 5 28

口口 1,三百石 1 0 0 3 0 2 1 0 2 5 0 15 0 2 1 0 3 7 25

口1,三百石 1 0 0 3 0 2 1 0 1 4 0 13 0 1 1 1 3 6 22

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四个问题:(一)县级官吏的设置与郡大致相同,依其职掌基本可划分为4个等次,即令(长)、丞(令丞、狱丞)、史(令史、尉史、狱史)、佐(官佐、乡佐、邮佐)。(二)县有大有小,依县令(长)品秩可分为千石、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4等。一般来说,大县所置吏员较多,如海西、 下邳、郯、兰陵等县,其令为千石,其县置吏人数分别为107人、107人、95人、88人;而平曲县长品秩为四百石,其置吏人数仅27人。(三)乡级吏员的数额依乡之多少设置,乡多者,吏员亦多。乡数与吏员比例大多为1∶2。(四)亭的设置与县之大小、乡的多少无关。如郯县其令为千石,下辖11乡,其亭长为41人;而费县,其长为四百石,下辖7乡,但其亭长却有43人。

二 西汉封国与东海郡所辖侯国之类属

汉初封国分为王国与侯国两类。功臣封侯称之列侯,其封国称之为侯国。刘氏子弟封王,称之诸侯,其封国称之为诸侯王国。故《汉书·诸侯王表》曰:“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初诸侯国设官仿照中央,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王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景帝平吴楚七国之乱后,抑损诸侯,减黜其官,“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1](p741) 武帝时先后实施了“推恩令”、“附益之法”和“左官律”,王国属官地位因诸侯王的权力削弱而降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1](p741) 元帝初元三年(前46)春“令诸侯相位在郡守下”。[1](p283) 成帝时,何武与丞相翟方进共奏言曰:“往者诸侯王断狱治政,内史典狱事,相总纲纪辅王,中尉备盗贼。今王不断狱与政,中尉官罢,职并内史,郡国守相委任,所以壹统信,安百姓也。今内史位卑而权重,威职相逾,不位尊者,难以为治,臣请相如太守,内史如都尉,以顺尊卑之序,平轻重之权。”[1](p3485—3486) 成帝于绥和元年(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1](p741)

列侯为三类,即功臣侯、王子侯、外戚恩泽侯。侯国的立国经历,各不相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刘邦)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然而时过不久,情况则发生了变化。“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国亦少密焉。”[1](p528) 功臣侯传之四五代之后,由于其子孙触法犯禁,故多不存。孝宣皇帝继承大统,悯功臣侯国多不复传,于是“开庙藏,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1](p528)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1](p529)

因为高祖初封同姓国时,曾盟誓“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1](p678),故外戚恩泽侯甚少。 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所载:西汉一代除吕氏诸侯外,其他各代相加亦不足70人,而且多集中在武帝之后。据统计武帝时9人,昭帝时6人,宣帝时20人,元帝时2人,成帝时10人,哀帝时13人, 计60人。

王子侯,高祖、吕后时所封甚少。文、景时为抑制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实施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方针,王子侯渐增。后武帝实施“推恩令”,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自是支庶毕侯矣”。[1](p427) 据《汉书·王子侯表》,宣帝时所封为63人,元帝时为48人,成帝时62人,哀帝时9人,平帝时27人。 将尹湾汉墓有关侯国名册与《汉书》记载相对照,即可发现东海郡所辖多为宣、成时所封王子侯国。现将《尹湾汉墓简牍》中记载的18侯国表列如下页:

序号 所封侯国名称 王侯支属始封时间

承嗣子孙

1南城节侯贞城阳共王子 武帝元朔四年三月乙丑

昭帝始元四年戴侯猛嗣,宣帝神爵元年元侯尊嗣,四年

釐侯充国嗣, 后顷倾遂嗣。六世侯友嗣,王莽时绝

2兰旗顷侯临鲁安王子昭帝始元六年六月辛丑

子去疾宣帝神爵二年嗣,孙嘉甘露元年嗣;后曾孙位嗣

3容丘戴侯方鲁安王子昭帝始元六年六月辛丑

子未央嗣;孙昭嗣;后绝

4良成顷侯文鲁安王子昭帝始元六年六月辛丑

子舜嗣;孙原嗣;曾孙元嗣;玄孙闵嗣,后绝

5平曲节侯曾广陵厉王子 宣帝本始元年七月

子釐侯临嗣,孙连文嗣

6昌虑康侯弘鲁孝王子宣帝神爵四年闰月

子奉世嗣;孙盖嗣;免

7山乡节侯绾鲁孝王子宣帝神爵四年闰月

子丘嗣

8东安孝侯强鲁孝王子宣帝甘露四年闰月

子拔嗣

9建陵靖侯遂鲁孝王子宣帝甘露四年闰月

子节侯鲁嗣

10

都平爱侯丘城阳王子宣帝甘露四年十一月 子新嗣;孙堪嗣

11

建阳节侯咸鲁孝王子宣帝甘露四年闰月

子霸嗣;孙并嗣

12

都阳节侯音城阳戴王子 元帝永光三年三月

子闳嗣

13

新阳顷侯水鲁顷王子成帝鸿嘉元年五月

子级嗣

14

阴平釐侯回楚孝王子成帝阳朔二年正月

子诗嗣,后免

15

郚乡侯闵 鲁顷王子成帝阳朔四年四月

哀帝建平三年封为鲁王

16

建乡釐侯康鲁顷王子成帝阳朔四年四月

子自当嗣

17

口口

18

武阳 武阳顷侯丹 成帝鸿嘉元年四月封 永始四年炀侯甘嗣,十一年;元寿二年侯获嗣,更始元年

为兵所杀

由次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如下三个问题:(一)东海郡所辖侯国除武阳侯外均为王子侯国,其中鲁王子侯占2/3,即鲁安王子3人,鲁孝王子5人,鲁顷王子3人,计11人。(二)从始封来看:武帝1人,昭帝3人,宣帝7人,元帝1人,成帝4人。宣、成二帝所封11人,占74%,可见其经历与功臣侯大致相同,即武帝时大多被夺爵削地,宣帝时方得以复兴。(三)由于简牍残缺,致使18侯国中有一列侯国名缺载。现与《汉书·地理志》所载东海郡内侯国相对照,可知此一侯国当为干乡。《汉书·王子侯表》载曰:“干乡节侯定,泗水勤王子,元帝永光三年三月封,侯圣嗣免。”尽管表中未言侯圣嗣位时间和在位时间,但《汉书·地理志》列干乡为侯国,可见圣在成帝永始、元延年间尚在位。而《汉书·王子侯表》所载承乡节侯虽封于宣帝甘露四年,其子德天嗣位,但因坐受赃于鸿嘉二年免,至成帝永始、元延年间承乡侯国已变为承乡县,故《汉书·地理志》不将承乡归于侯国。

三 关于侯国吏员设置问题

有关诸侯王国的职官设置和变化,《汉书·百官表》言之甚明;而侯国,特别是王子侯国吏员的设置则语焉不详,仅在谈及功臣侯国时云:“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2](p77) 至于王子侯国的置吏是否同于功臣侯国,大小侯国之间置吏有无不同,侯国与郡县有无辖属关系等问题皆不清楚。而《尹湾汉墓简牍》所载《东海郡吏员簿》为我们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资料。现将其中有关侯国吏员设置情况分列二表如下:

表一 侯国行政吏员设置表

侯国 相 丞尉官 令 狱 尉 官 官 牢 邮 小

乡 乡 游 乡

有 史 史 史 佐 啬 监 佐

有 啬 徼 佐

长 小计 总计

秩 夫 计

秩 夫

昌1 1

20 42

2 7 2

1

0

22

1

22

1

19

25 47

虑 四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兰1 1

20 32

2 7 1

1

1

21

0

42

2

12

20 41

旗 四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容1 1

10 42

2 5 0

1

0

17

1

22

2

11

18 35

丘 四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良1 1

10 42

2 5 1

1

0

18

1

12

3

714 32

成 四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南1 1

10 42

2 3 0

1

0

15

0

21

2

18

23 38

城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阴1 1

10 42

2 4 1

1

0

17

0

32

3

11

19 36

平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新1 1 1 0 32

1 4 0

1

0

13

0

22

0

12

16 29

阳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东1 1 0 0 32

2 5 0

1

0

15

0

11

0

911 26

安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平1

1 1 0 32

1 5 0

1

0

15

0

22

0

59 24

曲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建1

1 0 0 32

1 4 0

1

0

13

0

11

0

68 21

陵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山1

1 0 0 32

1 4 0

1

0

13

0

12

0

46 19

乡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武1

1 0 0 21

1 3 0

1

0

10

0

11

0

35 15

阳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都1

1 0 0 20

1 3 0

0

0

80

11

0

35 13

平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郚1

1 0 0 32

2 5 0

1

0

15

0

11

1

58 23

乡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干1

1 0 0 31

1 6 0

1

0

14

0

11

1

25 19

乡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建1

1 0 0 31

1 6 0

1

0

14

0

11

2

59 23

阳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都1

1 0 0 20

1 4 0

1

0

90

11

0

35 14

阳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建1

1 0 0 32

2 5 0

2

0

15

0

11

1

47 22

乡 三百石 二百石 二百石

表二 侯国家吏设置表

侯国 侯家丞右仆行人门大夫

洗马中庶子

合计

昌虑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兰旗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容丘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良成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南城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阴平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新阳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东安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平曲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建陵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山乡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武阳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都平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郚乡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干乡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建阳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都阳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建乡 1,秩比三百石 3 1418

由表一和表二我们可以看出西汉侯国置吏大致分为行政与家务两个系统。行政系统主要表现为:(一)侯国行政置吏基本与县相同,即于侯国内置设乡、亭。国置有相、丞、尉、令史、狱史、尉史、牢监、官啬夫、官佐;乡置有乡有秩、乡啬夫、游徼、乡佐;亭置有亭长。(二)同类吏员侯国较县秩低员少。侯国相分四百石、三百石两类,丞为二百石,且均只置1人。相秩为四百石之侯国置尉。昌虑、兰旗置尉2人;容丘、良成置1人。相秩为三百石侯国仅南城、阴平、平曲置尉1人,尉之品秩皆为二百石。此较县令千石,丞、尉四百石要低得多。(三)侯国地狭户少。一般侯国为1乡,多者2乡、3乡,仅兰旗辖4乡。因此乡级吏员少而且位轻,乡有秩官除昌虑、容丘、良成三侯国各见1人外,其他侯国乡级长吏均为乡啬夫。

就侯国家政系统而言,其置吏特点亦有三:(一)置吏统一。侯国不分大小,均置有侯家丞、右仆、行人、门大夫、洗马、中庶子五类。且侯家丞品秩均为比三百石。(二)员额无多寡之别。18侯国不分大小均置家丞1人,右仆行人门大夫3人,洗马中庶子14人。(三)侯国吏员除丞之外,其职守皆为侯之侍卫。《后汉书·百官志》在言及太子府属吏时曰:“太子仆一人,千石。本注曰:主车马,职如太仆”;“太子门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旧注》云职比郎将,旧有左右护将,别主左右户直郎,建武以来省之”;“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本注曰,员五人,职如侍中”;“太子洗马,比六百石。本注曰,《旧注》云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则当直者在前导威仪。”以上所言虽太子府吏员之职掌,但王子侯国同类吏员之职掌由是亦可知。

侯国之行政系统吏员与家务系统吏员虽皆属郡之吏员,但侯国家务吏员主要职事不是行政,而是服务。故《集簿》记东海郡所辖县侯国吏员时云:“令7人、长15人,相18人,丞44人,尉43人,有秩30人,斗食501人,佐史亭长1182人,凡1840人;侯家丞18人,仆行人门大夫54人,先马中庶子252人,凡324人。”[2] 此处将侯国家务类吏员单列,说明其职能性质与行政吏员有别。郡内侯国置吏一方面仿县置设行政系统,另方面享受朝廷给予的特殊优待置有家务吏员。侯国特殊地位决定了侯国吏员隶属的双重性,即一方面接受郡守的管辖,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央制约。

(注:此文为XNA05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殷湾汉墓竹简侯国官制若干问题的探讨_汉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