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学习、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演进--韩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人力资本论文

动态干中学、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演进——韩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产业升级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1)03-0001-09

一、前言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水平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因此出口竞争能力低下。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服务、金融服务、设计产业等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1]。

在最近40年中,韩国的制造业出现了持续性的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目前已升级到了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段。韩国以及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从最初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转变为依赖高生产率来竞争;即使低技能劳动力,从不断升级的产品生产中也能通过动态干中学来积累人力资本。

有关产业升级经验的分析,徐惠蓉、陈自忠[2]比较了江苏与韩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强调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迁。陈塑、冯素杰[3]从进出口贸易、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等方面,对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孙军、高彦彦[4]从全球产业链的视角对产业升级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的工资干预并不能促进产业升级;而通过对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的补贴,从而实现本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劳动者技能也获得提高的“高技术均衡”。晏宗新、董瀛飞[5]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升级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强调了融资约束、生产性服务业等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与这些文献不同的是,我们从动态干中学的角度,来理解韩国如何在破解工资上升约束、劳动力技能低等难题过程中,实现政府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水平的良性互动,从而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的。本文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我们从工资上涨、动态干中学、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四个角度,对韩国的产业升级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韩国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升级经验

借鉴小泽辉智[6]分析日本产业升级的方法,我们将韩国的产业升级过程概括如表1。

(一)工资上涨与产业升级路径

在面临出口市场和工资上涨冲击的过程中,韩国的产业重心先后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以及向技术密集型,最后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这主要是韩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大大提高了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工资上涨过程中,韩国根据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断培育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工资上涨压力逐渐转换为前进的动力,韩国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处于较快的上涨速度,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工资上涨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图1反映了和美国相比较,韩国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制造业生产率和相对劳动成本同时上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韩元大幅度贬值,美元表示的劳动成本下降,而生产率却持续上升。虽然韩国制造业生产率仍落后于美国,但已经从1980年落后近90%,缩小到2003年落后不足60%。

伴随着成本上升,韩国出口结构也出现了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纺织品产业净出口比率出现了下降,在之后服装产业也出现了下降。以钢铁、汽车为代表的重化工产业兴起,相应的产业政策也从进口替代变为出口导向。产业升级消化了工资成本上涨的压力,并通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下一步实现高科技产业导向积累了资金,制造业内部结构逐渐向高科技型转变(表2)。

观察1:面对工资成本上涨,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继续维持竞争力,这体现为从生产链下游拓展到中游,或者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二)动态干中学与产业升级

企业采用的技术依赖于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且相互作用。新技术不仅存在着开发问题,还面临着一旦开发出来,能否及时被采用,即员工能否胜任新技术的问题。通常新技术的使用需要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开始使用时,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导致生产率有可能会短暂下降。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许可方式从国外转移而来,因此工人的经验技能就成为新技术能否及时被采用的关键。

干中学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为韩国产业升级提供可能。虽然韩国发展初期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表3),但工人可以从新产品生产中积累干中学能力[10]。Bessen[11]的研究也表明干中学是人力资本积累重要的来源,一个产业R&D投入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生产经验积累形成的干中学就越多。每一代产品在一段时间内所能产生的干中学边际递减,以至于消失,因此只有不断地引入新产品,才能使工人干中学能力持续地增加[12]。韩国企业及时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工人动态干中学能力,而工人人力资本改善也降低了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门槛。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两次产品升级的间隔很短,持续的升级中避免了干中学积累的枯竭。

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面临较大的出口竞争压力,韩国的厂商也开始向工人提供系统的在职培训。工人为了赶上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不被企业淘汰,也愿意学习新的必要技能。同时,韩国政府也开始建立公共职业培训中心,通过财政手段鼓励私人企业建立培训机构。1967年至1990年,韩国有1600万员工在各层次的培训中心接受了职业培训。Hahn和Park[13]用1990~2006年韩国制造业数据,发现出口企业和面向国内经营企业生产率差异明显拉大,尤其在那些技能密集型部门以及出口份额更高的企业效应更显著,可见出口升级是工人技术吸收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观察2:动态干中学提高了工人人力资本水平,由于技术采用和人力资本互补,因此人力资本提高有助于进一步产业升级。

(三)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

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开放初期主要从尽量多参与全球生产中获益。较低的人力资本和资本水平限制了企业自主开发的可能,因此只能通过引进技术来不断地扩大生产的范围。但技术引进的成本在于,必须向发达国家支付技术引进费用,并向合资企业的外方高价格进口零部件等。落后国家由于生产中的干中学和教育改善提高了人力资本,因此存在着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来提高该国福利的可能。

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反映在韩国R&D支出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产业从一些单纯依赖低工资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过程中,将和发达国家更直接的竞争,不可能像过去那么容易得到生产技术,因此必须逐渐通过技术开发来培养竞争地位。韩国的发展完成了从技术模仿到技术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图3可以看出,处于劳动密集型时期的1964年,R&D占GDP的比重为0.2%;依赖资本密集产业出口时的1985年上升到近1.5%;而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2006年,R&D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达到3.23%。

图3 R&D占GDP份额比较

数据来源:美国、韩国和日本数据来自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www.nsf.gov),中国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与韩国产业结构升级相对应的是产业界的寡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需要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支付高研发费用。1974年,韩国刚进入重化工业发展初期,前十大集团的总销售额占韩国GNP的15.1%,但在1980年,该比例达到48.1%。为支持大企业的扩张,韩国政府利用金融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力量,向重化工企业倾斜。由于韩国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主要依赖金融机构以及外债,1974年企业外部融资高达80.4%,其中政府可以控制的资源在50%以上[14],包括银行资产、外债以及政府贷款。

政府对大企业的金融支持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例如企业过多借款、规模过度膨胀、低效率企业继续运行等软预算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这些问题,后来韩国逐渐通过反垄断和公平竞争法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减少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对于后发追赶型国家而言,培植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既是面对国际竞争的反应,也是实现自主研发的需要,他们是自主研发的主要承担者。韩国的经验表明,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金融资源和市场份额的集中有一定的好处,但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企业,而不是由政府挑选企业。

观察3:由于技术难度提高,资金需求量大,自主创新需要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为了鼓励企业做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可能给予倾斜性政策贷款,以及相应产业关税保护。但为了减少软预算约束,保护国内市场和加强出口同时并举。

在经济发展初期时,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鼓励反向工程破解和模仿一些处于成熟期的国外产品,便于企业快速提高工艺与制造水平,扩大参与全球分工的范围,充分利用大量农村剩余低技能劳动力。虽然弱知识产权保护也会降低本国创新激励,但当本国主要采取模仿而自主研发程度较低时,弱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较小。在积累了一定生产能力及劳动成本逐渐上升的背景下,生产存在逐渐转向较高附加值产业的必要。在一些发展较快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已经无法引进技术,需要依赖自主创新与欧美最先进技术竞争,因此需要完好的知识产权来保护已开发专利。可见随着国内存在着研发增加的必要,弱知识产权加快转移国外技术的好处逐渐小于降低本国创新激励的坏处。因此在加大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的同时,逐渐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但制定了因产业而异的差异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15]。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变化也与本国劳动力受教育的结构变化有关。随着高等教育的开展,高技能工人比例上升,为自主性研发展开提供人才储备。韩国经验表明,随经济发展而动态调整的知识产权政策对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观察4:采取适宜的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强,以确保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收益。

(四)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升级提高了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有助于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在产业链低端生产时,企业只从事简单的加工业务,对管理、研发、新产品试制等需求较低。从事简单生产且工资较低的工人对周边地区服务业需求也低。相比而言,产业链中游的中间品生产,传统上属于垄断竞争部门,通过研发来获取专利,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因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产业向产业链中游技能密集型中间品生产将提高对创新的需要。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制造业更多地将他们的服务外包给一些专业化企业,获得更高效率的同时也意味着服务业份额提高。图4显示了产业升级过程中,韩国生产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和其他OECD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

图4 一些OECD国家生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OECD,http://stats.oecd.ors/.

工业部门生产率上升,促使辅助的服务业部门需求增加,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是实现结构变化的前提。由于服务业就业弹性较高,因此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伴随产业升级的同时,韩国经历了制造业就业比重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实现了结构优化(参见表4)。

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上的集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制造业的集聚带动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人员的聚集也带动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分的,因此其发展不依赖于本地的市场容量,而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的,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因此服务业在城市的聚集相对于制造业更加明显。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要素的集聚引起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同时通过集聚效应以及集聚引起的外部经济效应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从而完成对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16]。从图5可以看出,与就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对应,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到2000年时已经接近90%。

图5 城市化程度比较(%)

数据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

观察5: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分工延伸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人员的聚集也带动了生活服务业发展。产业升级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和服务业的聚集也促进了城市化。

三、韩国产业升级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总结韩国产业升级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面临工资上涨和出口冲击时,市场竞争迫使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进入,也在动态干中学的过程中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这为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准备了劳动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产业重心逐渐从产业下游向中游推进,技术水平、研究与开发的作用逐渐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并带动了制造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这也增加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与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聚集,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提高(见图6)。

1.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消化成本上涨

近些年由于最低工资调整以及人民币升值,很多人担忧这会冲击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工资上涨对企业是成本,对民众是福利。如果长期依赖低工资来维持竞争力,并不是福利最大的政策选择。我们从韩国的经历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可以通过生产率提高来弥补。Ceglowski和Golub[17]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的平均上涨速度超过了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表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用美元表示的劳动力成本下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生产率提高的更快,因此成本上升并没有影响竞争力。在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产业升级,增加出口附加值,才能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2.加强职工培训,促进新技术采用

产业升级通过动态干中学提高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提高进一步提供持续升级的可能,维持一个较良性的互动。张涛、张若雪的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最初的投资主要来自于香港,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主要是低技能劳动力。这些低技能劳动力也决定了产业资本的流向,人力资本和技术采用的互补决定了本地区最终的劳动力结构、技术水平和从事的产业。动态干中学积累较少,限制了工人人力资本的进一步提高,也制约了企业新技术的采用[18]。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由于职工队伍的素质偏低,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比发达国家低60%~80%,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尤其需要高素质的技工。在劳动力结构给定的条件下,技术工人供给不足,如果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短期技术工人工资上涨,造成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扩大技术工人的供给。由于工人在企业间流动性强,企业不能获取全部培训收益,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培训[19]。政府可以采取补贴或直接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积极促进工人接受培训。政府还要加大对技工学校的重视,顺应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技工学校的布局和专业结构。

3.调整研发与技术政策,鼓励自主创新

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技术学习,另一方面也导致长期依赖技术引进。由于可以通过合资引进相应技术,导致了技术开发的囚徒困境问题。虽然自主研发对企业以后发展有好处,但是研制周期长,如果对手当期引进并占领市场,自主开发技术政策并不一定带来高利润,结果引进技术成为最优的选择。一些支柱产业核心技术始终依赖于引进,过多引进导致产业内存在过度竞争,产业集中度低。Aghion et al[20]认为过度竞争不利于创新,过度竞争降低了创新获益的持续时间而抑制了事前研发激励,R&D支出较少。从图7可以看出,长三角和珠三角R&D占GDP的份额虽然有着显著的上升,但除上海外,其余三省2007年R&D占GDP的比重仅相当于韩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特别是广东近些年相对变化不大,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7 长三角和珠三角省市R&D占GDP的份额(%)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产业升级依赖于通过重构市场竞争环境和调整产业政策,来影响企业微观行为,促使企业自主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可以借鉴的调整政策有:(1)促进产业内企业合并,增加产业集中度。自主创新意味着在技术追赶的过程中,直接与跨国公司领先技术竞争,因此国内企业要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来支撑研发;(2)限制技术的引进。企业通过技术转让获取生产能力,但下一代产品的生产仍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转让。技术转让降低了自主研发企业创新后的价值,大量技术引进推迟了向自主创新的转变;(3)为促进自主创新,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保护退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产业政策,给予国内企业过多的保护,反而让企业不创新就可以获利。政府应该制定明晰的保护政策退出机制,这种有效承诺促进企业的创新激励;(4)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市场趋向集中是面对跨国公司竞争以及创新成本高的必然结果,但市场集中的过程是在竞争的背景下实现的,潜在进入者也制约着在位者的价格政策,促使优胜劣汰;(5)采取适宜的知识产权政策,随着国内技术进步,逐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从促进技术吸收,转化为增强保护,本国自主创新企业逐渐成为保护加强的受益者。

4.调整研究与开发的金融政策,激励与补贴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研究开发活动

从韩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服务业中的重要部分,持续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服务业需求。而我国工业生产较集中于生产链下游加工环节,由于这些低端制造业催生不了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产业升级缓慢限制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21]。

在研究与开发创新过程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的技术融资体系,应该能够考虑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不同情况。在中国的产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中,以间接融资为主,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很难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而我们的直接金融体系并不发达,所以必须大力开放各种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市场相结合,共同促进本土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从而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同时,政府应该调整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将积累的资本投入到研究开发等创新活动中去,地方政府还可以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进行直接补贴。

收稿日期:2011-03-14

标签:;  ;  ;  ;  ;  ;  

动态学习、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演进--韩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