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_奥林匹克精神论文

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_奥林匹克精神论文

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青少年论文,人文论文,素质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3-0066-05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活动,历经百年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所建立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崇高的道德规范,不仅强调了对个体自身的完善,同时也包涵了对他人、对社会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准则,并期望以此达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这一道德规范体系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对全世界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并积极探寻将奥林匹克精神纳入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途径。本文拟就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概念的界定是构建命题的基础,它决定着研究的论域,研究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必须先明确两个核心概念:奥林匹克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反映,代表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它既贯穿了奥林匹克的宗旨,又融汇了奥林匹克的理想,还兼蓄了奥林匹克的原则。[1](P87)虽然《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规定,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

关于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能根据古希腊的社会背景与古代奥运会的历史事实进行追述。希腊文明建立在自由、理性、乐观等人类思想之上,因而具有人类文明的崇高性和古典精神。古代奥运会作为希腊文明的产物,一经出现就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文意蕴:追求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思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博雅教育;追求整体的审美观念。[2](P50-54)在追求卓越的目标指引下,参与者可以平等的向具有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世人展示自己健美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心智可以得到陶冶。[3](P353-357)由于战争、宗教等原因,古代奥运会虽然衰落了,但是它在一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和平与友谊的精神;公平竞争的精神;追求人体健美的精神以及奋进精神。[4](P27)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后,顾拜旦最早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做出了解释。在1935年的一次重要讲话中,顾拜旦指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杰出人物、精英至上。当然,精英是在绝对平等的条件下产生的。”顾拜旦在同一次讲话中还把休战思想和维护和平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休战思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基本特点。”“让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热爱的想法是天真幼稚的,但是让人民相互尊重却并非乌托邦的幻想”。[5](P82)由此可以看出,顾拜旦虽然没有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精确地表述,但他归纳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要素:宗教精神、精英至上与和平休战。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日渐丰富,使得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多样化。学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从奥林匹克精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上分析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就是以公平竞赛为前提,在激烈竞争中,竭尽全力拼搏奋斗,极大地发挥人的体能、技术、知识、智慧,以促进身体、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和谐而又全面地发展,以推动人类和平、友好、进步事业。[6](P100)任海先生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强调公平竞争,同时奥林匹克精神还包含了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挑战精神。[7](P32)为了使奥林匹克精神能够起到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作用,可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奥林匹克原则: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奋斗原则,以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具体内容,它们共同组成了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是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产物,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我超越。[8](P9)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奥林匹克主义社会实践的体现和反映,包括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境界,包含体育、文化和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最具广泛性的国际文化要素。奥林匹克精神应该充分体现和反映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激励因素。新时期的奥林匹克精神应当包括重在参与精神、不断奋进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团结友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9](P1-4)也有学者认为,参与意识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一些敏锐的学者在研读当前各类奥林匹克原典(如《奥林匹克宪章》、顾拜旦、萨马兰奇等人的言论)的基础上,寻找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契合点。有的学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在价值观上与儒家和谐思想相契合,其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的情感意识存在相通之处[10](P6-8),也有学者由此归纳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进取精神、超越意识、整体思想、全球观念、公平原则、艺术追求、科学理念和和谐主义。

总之,随着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以外客观情况的变化,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不能局限于体育的范畴,而应使其成为人文精神、人类思想史和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研究,古今中外关于人文的说法很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正因为人文含义的多样性,使得人文素质具有了相当大的宽泛性和模糊性,学者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文素质是与特定社会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心理情感、思维方式、言行品质的总称。从结构上考察,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三大层面。有的学者从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系入手来说明人文素质,认为人文素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可分为人文知识方法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就知识与方法层面而言,人文素质是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认知与运用程度;从精神层面上说,人文素质就是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积极倡导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行为方式;就整个人文素质而言,人文知识与方法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哲学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和行为素质等方面内容。[11](P111)还有的学者从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比较入手,指出人文素质不同于文化素质,后者比前者范围广,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局限于精神文化,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人之为人的特质教育。它包括促使一个人成长、成功的一切内在的非技术性的因素,也包含了对自己的终极价值实现和他人以及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学者们没有停留在对概念的探讨上,而是更注重如何实施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石亚军教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素质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具体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素质教育是三个层面共同承担的责任。

顾拜旦从创办现代奥运会之时,就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深刻的教育内涵。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由此可见,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核心,体现了追求和平、向往美好、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人们致力于社会进步的人类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于保护人格尊严、倡导思想自由。这种教育不但要求青少年拥有完整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还希望他们具有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这对于青少年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独立的个性,以至于实现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都是非常必要的。萨马兰奇精辟地论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教育作用:“体育运动应当有助于人文教育,它的实践者或组织者去培养运动员的品质,通过人文教育他们为克服困难去斗争,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难或者不称心就畏缩,去培养他们勇敢;通过人文教育他们懂得自我控制和秩序的重要,去培养他们节制;通过要求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待人磊落坦诚,培养他们的正义感;通过教育他们客观地实现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优点和品质,去培养他们的谦虚”。[12](P2)

当前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我超越、公平竞争及团结、和平、友谊等价值取向,奥林匹克教育对提高人的科技创新思维、经济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精神、超越自我的追求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真、善、美”的完美追求,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动力。此外,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引导青少年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自我实现与超越鼓励青少年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奥林匹克精神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鼓励青少年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积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总体来看,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教育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个体本位的价值——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社会本位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态价值——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凸显,学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探寻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如对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融合的研究等等。

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完善知识结构、改善思维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使青少年达到个体的自我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理想是和谐发展的个人,友好、互助的社会以及和平美好的世界。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伦理价值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尽管传统奥林匹克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但其娱乐身心与道德激励的价值没有改变,其最终目标是塑造完美的身体与理想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运动员为了实现卓越的个人目标而奋斗。[25](P2)奥林匹克精神具体体现为诚实勇敢、公正竞赛、不断奋进、团结友爱、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追求平等,这些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十分一致的。还有的学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人文教育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核心;人文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奥林匹克运动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奥林匹克人文教育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价值观问题是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更为本质的是能够巩固和促进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树立,特别是能够对人们的负面价值取向起到极好的引导和矫正作用。应当通过挖掘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底蕴,用全面发展的观念来矫正当代大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通过张扬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引导和矫正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通过透视奥林匹克比赛规则,用公平竞争理念来引导和矫正重功利实用轻价值规范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通过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的拼搏进取精神,用创造主义来矫正重生活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享乐主义价值取向。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学者们开始关注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人文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观念上、对人的教化、以及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等方面却有着不谋而合之处。[13](P148-150)同为人类文明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个人身心发展一致和世界和平友好的和谐追求;二是在体育活动中贯穿教育主线,注重教化功能,以推动社会进步;三是崇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实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教育价值必须紧贴本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奥林匹克研究,推动奥林匹克精神本土化。对奥林匹克的研究,应紧贴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本土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运用,着眼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使奥林匹克精神更具本土特色,为本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当前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奥林匹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但还不够深入细致,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尚待充分挖掘。目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研究比较笼统分散,没有进一步考察奥林匹克精神历时性变化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今后研究必须从参与精神、奋进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好精神、奉献精神等诸多基本要素中抽象出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明确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阐明奥林匹克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运动员精神等类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奥林匹克精神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内涵也有待于澄清。比如对“参与精神”的理解。参与的价值取向(参与观),强调的是人人参与的价值。获胜的价值取向(获胜观),注重的是胜利和荣誉的价值。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绝不能降格为“重在参与”。必须深刻剖析获胜观与参与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文化基础,深入分析其文化哲学基础和心理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诠释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内涵。对于“公平竞争”,同样也存在争论。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强调的公平竞争,所体现的是一种程序公正,它或许能够实现公平竞争,但却不能完成“公正”竞赛,因为它忽视了参与者先天禀赋与后天条件的差异。在这种意义上,公平竞争所体现的恰恰是不平等。

第二,当前研究未充分重视西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冲突。奥林匹克精神是以古希腊文化为起源,属于海洋性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近代以后,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奥林匹克精神更强调个性解放,推崇力量和竞争。而中国是农业国家,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礼”为中心,致力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种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形成关注社会群体的思维倾向。在民族传统体育上,则强调“天人合一”,与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强调对自然界征服的理念迥异。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了“土洋体育之争”,直至今日奥林匹克运动表面上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身心观、自然观、伦理观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却将长期存在。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同样在理念上须充分考虑两者冲突,进一步融合东方人文精神,才能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和中国本土化。

第三,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研究。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素质转化必须有充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奥林匹克教育不同于运动训练,也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承教育,它应该以帮助学生构建具有真正意义的生活世界为目的。因此,奥林匹克教育应当回归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传统工具性和制度化的教育方式脱离了作为奥林匹克意义和价值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一方面会泯灭青少年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奥林匹克教育变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奥林匹克教育绝不能脱离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第四,以往的研究多是理论研究,缺少多样化的深入、长期描述性资料。由于缺少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深入调查与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因此难以揭示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内在过程。今后的研究需借鉴“质”的研究方法,针对奥林匹克教育过程中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兼顾其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并探究不同个体对其本身行为所作的解释或认定。尽管这种研究方法不能精确描述青少年群体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接纳与认定,研究过程耗时费力,研究设计在信、效度以及推论方面确有不尽周延之处,但对于揭示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内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各国都应关注如何将将奥林匹克精神纳入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理论层面上,分析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及其人文价值,结合各个国家尤其是奥运会主办国推广和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的经验,探讨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在实践层面上,从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奥林匹克精神渗入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这不仅是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需要,更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正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使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时都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并迎合了未来世界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大趋势。

标签:;  ;  ;  ;  ;  ;  ;  

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_奥林匹克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