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样COD测定方法改进研究论文_万恒,何姝,王志苗,邱志兵

深圳市宇驰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价环境水体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水质监测的重要参数。本文针对当前环境水样COD测定方法的不足,设计了混合正交实验方案来改进COD的测定方法,通过优化,获得了测定水样COD的最优条件,为今后测定COD的完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水样COD;测定方法;改进

前言

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是综合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环境水样监测的一个重要项目,而且可作为衡量水体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是环境水样评价的重要指标。所谓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它表示水中有多少还原性物质,反映了水样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COD的测定,会因加入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反应温度和消解时间,反应溶液的酸体系以及催化剂的种类及浓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其测定的标准方法以我国标准GB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为代表,该方法结果准确、重现性高,但该法耗时长,成本较高且二次污染严重,对样品的大批量测定难以适用。因此,寻找一种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环境污染小的COD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电子天平:FA2204B型,精密度0.0001g;

电子调温电热套:DZTW型;

超纯水机:GWA–UN型;

重铬酸钾、硫酸高铈、硫酸亚铁铵、邻苯二甲酸氢钾、试亚铁灵、硫酸银、硫酸铜、硫酸镍、硫酸镁、浓硫酸、磷酸:分析纯;

化学需氧量标准物质:1000mg/L,相对不确定度为1%,编号GBW(E)082220,国防科技工业应用化学一级计量站。

1.2 实验步骤

1.2.1 正交实验设计

在实验中,氧化剂、回流时间、酸体系、催化剂、掩蔽剂等均是重要条件。实验设计合适的正交实验方案改进水样COD的分析测定方法,确定选取氧化剂、回流时间、酸体系和催化剂4个因素,混合水平(氧化剂两水平,其余3个因素3水平)的正交表L18(2×37)来进行分析,因素及水平的选择见表1。选取正交表L18(2×37)的前4列,得出完整的正交实验方案,结果见表1。

1.2.2 正交实验方法

以正交表2中的实验号1为例,于磨口锥形瓶中加入20.00mL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并准确移入10.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入几粒碎瓷片或防爆沸玻璃珠,混合均匀。加入0.15g硫酸银和0.15g硫酸铜。连接回流装置,接通冷凝水。从冷凝管上端缓慢加入15mL浓硫酸和15mL浓磷酸,摇匀后开始加热,自沸腾起回流20min。结束并冷却后,冲洗冷凝管。取下锥形瓶,以3滴(约0.15mL)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蓝绿色变为褐色(土咖啡色)即为终点,记录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体积V2(mL)。从第9号开始至18号实验,将氧化剂由重铬酸钾替换为硫酸高铈。

1.2.3 空白实验

以20.00mL纯水代替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按1.2.2的步骤进行实验,其余试剂及条件和测定实验相同,记录下空白滴定时所消耗的(NH4)2Fe(SO4)2溶液的体积V1(mL)。

1.2.4 COD的计算

水样的化学需氧量按式(1)计算。

 (1)

式中:COD——化学需氧量,mg/L;

c——硫酸亚铁铵溶液的浓度,mol/L;

V1——空白实验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溶液的体积,mL;

V2——邻苯二甲酸氢钾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的体积,mL;

8000——1/4O2的摩尔质量以mg/L为单位的换算值。

实验所得到的结果一般保留3位有效数字。

1.2.5 分析方法

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COD测定的最佳条件,并进行验证。

2 结果与讨论

2.1 正交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按照正交表L18(2×37)的实验设计要求,共需进行18组实验,具体的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结果和基本分析计算见表2。

从表2中第2号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其测定值为498mg/L,最接近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理论COD值500mg/L,但是此方案并不一定是所寻找的最优方案。测定COD的最优条件可通过进一步计算来获得。

表2中K1,K2,K3分别是各个因素对同一水平COD值之和,k1,k2,k3分别是K1,K2,K3的结果分别除以相对应的水平重复数,表示各因素在每一水平下的平均COD值。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最优方案为A1B2C3D1,即各因素的平均COD最接近500mg/L的水平组合方案。该组合条件在L18(2×37)正交实验设计中并不存在,且与直接观察得出的2号较优方案有差别。

2.2 极差分析

R为极差,它是表2中k1,k2,k3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通过分析极差可确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4因素极差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氧化剂、回流时间、酸体系、催化剂。氧化剂的极差R为57,是4个极差中的最大值,表明氧化剂对COD值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回流时间,其极差R为21;浓酸体积比和催化剂的极差较小,说明两因素对COD测定的影响程度较小,其中催化剂的影响程度最小。

2.3 方差分析

对4种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几乎100%确信氧化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更换氧化剂使得COD测定结果变化非常大,因此氧化剂只能选择重铬酸钾;有90%但不足95%的把握判断回流时间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改变回流时间使得COD测定结果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硫酸、磷酸体积比和催化剂水平的改变对实验结果影响不显著。

2.4 验证实验

2.4.1 精密度检验

通过计算得出的最优改进方案是A1B2C3D1,即氧化剂为重铬酸钾,回流时间为40min,硫酸与磷酸体积比为3:1,催化剂为硫酸银–硫酸铜(质量比为1:1)。按改进方法测定排水口水样的COD,进行精密度试验,结果见表4。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环境水样COD测定方法的改进,测定水样COD的最优方案为:氧化剂为重铬酸钾,回流时间为40min,硫酸与磷酸的体积比为3:1,催化剂为硫酸银–硫酸铜(质量比为1:1)时。本文筛选出的改进方法较大程度上遵循了国标,与国标法相比,该改进后的方法具有准确度高、劳动强度低、试剂能耗成本低、分析时间缩短三分之二,适宜大批量测定等特点,弥补了经典标准方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李荣芬.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改进[J].中国科技信息.2012(6):36-36

[2] 李耀伟.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改进实验验证分析[J].地下水.2015(1):63-64

[3] 傅健,陆桂梅.化学需氧量(COD)测定实验的改进[J].轻工科技.2015(6)

论文作者:万恒,何姝,王志苗,邱志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  ;  ;  ;  ;  ;  ;  ;  

环境水样COD测定方法改进研究论文_万恒,何姝,王志苗,邱志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