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发展呼唤影视艺术的科学批判_艺术论文

影视艺术的发展呼唤影视艺术的科学批判_艺术论文

影视艺术发展呼唤科学的影视艺术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影视论文,批评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不断的社会化,影像世界正在成为人类无所不包的宝库,很多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发掘生存智慧,拣拾孩时梦幻。画面改变着一代人的生活和家庭氛围,成为男女老少获取信息、知识和娱乐的重要来源。无疑,图片和影像都是大众文化方式,影视的发明和走红,表明大众文化正在迅速成长,在日见繁荣的消费社会中,大众的趣味必定成为主导趣味,因而,影视传播也就成为主导性传播方式。直观和通俗带来的易感性拉近了影像与大众的距离,阅读的轻松,复制的便利,加大了影视扩展的速度。于是,我们看到,接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视听室,所有艰深的哲学和复杂的逻辑,都在运动造型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貌,而走进人类心灵的腹地、生活的腹地。人们从影视中寻找知识、思想,也寻找感官愉悦;建立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也建立对生命、对美的信念。

影像的普及正强迫人们用形象思维代替概念思维,仅仅用手指一按,声光色影的世界就会翩然而至,给我们所有想要的东西。在这里,所有信息都是饶有趣味的,引人入胜的,所有对象都是可感可触的,个个会看,人人能懂。于是,人类心安理得不断获得并享受当下的幸福。

当影视在传播和娱乐两方面迅速崛起,顷刻间占领人类大部分物质和精神空间时,更有甚者,当画面逐步取代文字,而成为人类主要的思索、交流、沟通手段时,我们确乎应当有几分清醒,确乎应当由感官的享受中跳出来,认真思考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影视是什么?影视给了人们什么?影视应当给人们什么?影视艺术的有益性和破坏性?儿童教育与影视文化的关系?社会病与“电视瘾”有何联系?画面的视觉认知与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如何?影像在美感培育中的意义?如何站在人类总体利益上发展健康的影视文化?……等等,等等。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理性。人类的崇高就体现在人能克制自身欲望,拒绝浮华的享乐,而以无与伦比的坚韧选择挑战自身,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确,轻松面对运动的影象,体验豪侠的英雄气、美人的浪漫情是“光阴如梭”的,然而,我们能就此放弃思想和分析吗?畅游于形象的时光隧道,在互动式电视中纵情欢乐,就是人生全部的要义吗?回答显示是:不。

在物质现代化的今天,人类的确给自己创造了值得自豪的文明世界,一切似乎都足够舒适、足够安逸、足够浪漫。但是,人类远没有到可以放下征服自然和社会的武器,全面沉浸于幸福享受的时候,特别是在科学与愚昧、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还在各方面进行,即使在银幕荧屏上,胡编乱造、低俗不堪的作品也充斥其中的时候。大众文化有它的合理性,却也有它需要提升的方面;以影视为代表的画面文化的迅速扩展,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复杂的成因和负面作用,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应当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就是说,批评应当出列。艺术批评从来是艺术进展的动力,也是艺术成长的保障因素,在人类艺术文化数千年的发展繁衍中,睿智的、清醒的、超越的批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导航台”、“试金石”、“广告衫”、“督察员”的意义上建构良好的艺术氛围,鼓励全新的美学探索,揭示现实创作的误区,提高观赏者的品味,并使优秀艺术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流行,为世人所瞩目。批评能使创作者和观赏者保持必要的清醒,没有了批评的环境,听不到批评的声音,不采纳批评的建议,真正的艺术就会枯萎、衰败,而“伪艺术”、暴力、色情、反社会的“艺术”则沉渣泛起,整个人类社会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影视批评尤为重要。如前所述,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和娱乐媒介,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快捷、形象生动等特点,它是以具体直观的感性形态进入千家万户的。因此,影视的示范性代表社会在精神文化上的导向,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它一旦传递出消极、庸俗甚至邪恶的观念、心理和行为,其对社会造成的污染就会十分可怕,其影响也会十分深远。而作为观众欣赏电影、电视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为了满足对故事无穷无尽的渴望,为了寻求娱乐,他精神上的“防线”是极其薄弱的,这使不良影视会在观众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因此,在影视艺术成为整个社会主体的艺术消费热点,并占据了人们大量闲暇的今天,忽视影视批评是致命的。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就曾说过:“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何运用电视,却是对人类智慧的更大考验。”(注:《文化学》,《文化·世界与中国》(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0月版,第496页。)这就是说, 我们首先在观念上,就要自觉运用智慧研究影视艺术,把影视批评放在特殊的位置上,确信影视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拓展影视批评的视野,创造浓郁的影视批评氛围正是为了运用智慧的表现。就功用而言,影视批评一点也不比创作低,因为它是指导影视创作的“创作”。著名的日内瓦学派批评家就强调,批评不是“立此存照式的记录”,不是“居高临下的裁断”,而是参与,是不怀成见地“投入作品的世界”,实现批评家“与诗人的精神历程相遇合”。因此,批评在引领创作中突显着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在更高的境界上强化影视艺术的魅力,正因为如此,把影视批评与创作摆在同样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今天,人们关于影视批评的观念,并未调整到位。影视批评不仅极其缺乏,常常淹没在廉价的慨叹声中,而且,已有的批评也多是“影视评介”、“片场花絮”、“明星追踪”等等,或者是那种完全不“带电”的所谓“文化批评”,批评成了“复述剧情”一类可有可无的“闲话”和随意演绎自己形而上的文化见解的大拼盘。至于那充斥了歌功颂德文字的“捧文”,那“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的“分析”,更将批评变成无聊的游戏、乏味的八股,不仅起不到引导创作和鉴赏的作用,相反,成为一批质量不高的影视作品招摇过世的保护伞,成为影视界渲染“太平无事”的黄幡。

显然,这是不符合时代和影视发展要求的。应当承认,科学的影视批评是有难度的。这是因为影视批评所要触及的是运动的视觉影像,稍纵即逝,而影视受众又是观念不同、趣味各异、心理习惯相去甚远的群体。特别是影视批评本身多数是文字的,而非形象的,没有影视直观性的巨大优势,就使影视批评难以在视听空间产生效应。而且,影视批评与影视作品不同步,它常常表现为预置和回哺的性质,就形态而言,它也有其事实上的含混性,跨在艺术和理论之间。正是这种非视像化、后置性、边缘性,决定了影视批评在人们观念中,不仅无法和创造银幕、荧屏神话的大导演、大摄影师那些“神来之笔”相比,就是它本身的不讨好也不言而喻。

科学概念的影视批评是真正高尚的事业。它站在人类整体的视点上,以影视欣赏的手段对艺术作品进行过滤,把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捕捉、鼓励新的探索和思考,排斥不利因素对影视艺术创作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影视批评家用心灵感受影视形象丰富的内涵,以睿智的头脑深入认识和解剖影视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文化意义,考察影视作品的艺术突破、把握其思想艺术追求的成败得失。由此全面提高观众的人格境界、审美眼光,发展其判断力、思考力,从而生成健康的艺术情趣。

由此可见,科学范畴的影视批评,既包括阐释、补充、演绎,也包括发掘、揭示、创造;既体现为认识(根据题材、风格、表现方式,描述和分析影视作品的社会人生意蕴,影视语言艺术的特色),也体现为评价(从影视本身对生活把握的方式和深度,从影像本身的构成、意义,估量影视创作者的社会理念、哲学意识和美学追求);既内含着对艺术直觉状态的影视创作的点拨、指导,使其超越平凡,走向卓越,又在专家的视角上,对普通观众的欣赏活动给予理性影响,令其在黄色、暴力污染及浅薄无聊之作前嘎然止步,而向那些崇尚人类理性的杰作致以敬礼。

因此,影视批评不应当被视为一般的“评论”,它应当更深刻、更自觉;它也不应当被简化、俗化为“明星榜”、“片场花絮”、“影视快餐店”等,它应当更有内涵、更切实、更具批评个性。总之,由影像文化的特征所决定,影视批评是真正超越的批评,它要站在科学和艺术双重的立场上,以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双重方式,通过宏观把握和微观考察,对影视创作、影视文化发展、公众心理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力求扣住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为影视艺术与人类理想的充分和谐贡献智慧。只有这样,影视批评才会真正为人们所喜爱,成为影视艺术健康发展的推进器。尤其在中国,电影深受百姓欢迎,电视更拥有七八亿观众,影视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如何利用影视艺术展现世界的精彩,发掘社会人生的真谛,塑造中华文化品格,影视批评确实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坚信,在影视批评的引导和护卫下,人类将以卓越的影视艺术叩开未来之门、希望之门、幸福之门。

标签:;  ;  ;  

影视艺术的发展呼唤影视艺术的科学批判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