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核政策到开放核威慑:印度核政策的演变与展望_武器论文

从近核政策到开放核威慑:印度核政策的演变与展望_武器论文

从近核政策到公开的核威慑——印度核政策的演变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印度论文,核威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印度核试验形成的“冲击波”席卷全球,举世震惊。然而纵观印度核政策的演变,此举实属必然。

长期以来,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扩张主义政策的推行,始终是印度基本国策的双轮。“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是其国家发展战略的既定目标。正如前总理尼赫鲁所强调的“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然而,为了使印度尽早成为核国家,尼赫鲁亲自批准建立了印度原子能委员会,并任命物理学家霍米·巴巴担当第一任主席,印度核能利用的轮子开始启动。从此,印度在发展民用核计划的同时,开始秘密地研究核能的军事用途,为今后发展核武器打下一定的基础。

英迪拉·甘地上台以后,印度政府核政策的面纱完全揭开,开始奉行“保留核武器选择自由”的近核政策,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根导线”的核战略。即在是否发展核武器的立场上,官方不作任何公开宣布,秘密制造和储存核武器坯件,一旦形势需要,即可马上组装核武器,进行威慑或投入实战,使印度既能以无核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又能随时作出核选择,从而保持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权。印度正是在这一核政策的驱使下,于70年代初期加大了研究核武器的力度,并于1974年5月爆炸了第一颗地下核装置,从而向世界显示了印度不仅具有核选择的权利,也有核选择的实际能力。

进入80年代以后,印度发展核武器的立场异常强硬,打击的对手十分明确。英迪拉·甘地指出:“印度将毫不犹豫地进行核爆炸……去做符合国家利益的任何事情。”印度军方和一些战略家认为,“必须拥有与之(指中国)相匹敌的核能力,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优柔寡断都将危及我国的安全”,“只要拥有核武器,印度不但可以在南亚地区发挥决定作用,而且可以抗衡中国,并对印度洋周围国家产生震慑作用。”印度的核专家宣称“印度一年能生产2万吨当量的核弹100枚,我们能生产中程导弹,它们能打到中国……我们还有投掷这种武器的重型轰炸机”。印度的这种能力已被相继证实。印度自1983年开始其导弹研究以来,仅用6年时间就造出了“普里特维”(Prithiv也称“大地”或“地球”)1型和“普里特维”2型地地战役战术导弹,这种导弹携带1000公斤重的弹头射程可达250公里,1990年年产量达到50枚。1989年印度成功地试验了射程为2500公里的“火神”(Agni也称“烈火”)式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携带1000公斤重的弹头射程为1600公里,携带500公斤重的弹头为2800公里。至此,印度的核威慑战略已经形成。

90年代以后,印度抓住冷战结束、世界和亚太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这一契机,调整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寻求一种“变中求不变,不变中求变”的最佳选择。其中,以中、巴为主要战略对手,坚持发展高技术兵器的方针始终不变。印度认为,实行战略威慑政策,包括常规力量威慑与核威慑政策是保护国家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在总结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印度的战略家们认为: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之所以能够以很小的代价取胜,是因为它们拥有战略威慑手段,战后的历史证明,战争不会降临到核国家头上!应当把“保留核选择”变为“核能力”,正式生产核武器,以节省发展常规军备的庞大费用。

基于这样一种核政策,印度顶住一切要求冻结核计划、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压力,以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和以美国为首的7国关于不扩散火箭技术协议是不平等的为由,对美国的态度和要求置之不理,继续实施其核计划和导弹发展计划。反对召开南亚核问题国际会议,拒绝建立南亚无核区的建议。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向报界宣布“印拥有广泛的核技术,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外交部官员公开表示,谁“如果使用核武器,印将以同样的手段进行回击”。这些话都充分说明,印度要坚持战略核威慑的政策是不容置疑的。

今年3月,印度人民党上台以后,继续坚持奉行其前任政府拥有核武器的立场和核威慑战略,借助于缓和国内矛盾这一十分牵强的理由,蓄意导演了一场倒打一耙的闹剧,其政府总理瓦杰帕伊和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大肆喧染“中国威胁论”,为其核试验寻找政治借口,为其顽固坚持核威慑战略寻找理由,实为卑鄙之极。

印度此次核试验虽然有迹象暂告一段落,但印度奉行核威慑的战略不会就此罢手。依照印度国防部科技顾问阿卜杜勒·卡拉姆的说法:“按照核不扩散条约第九款规定,印度已经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就说明印度的核威慑战略已经有了战略手段的支持。特别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印度此次核试验的直接目的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表明印度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且,印度拥有核手段的品种是多元化的,既可拥有原子弹,也可拥有氢弹,还可以拥有各种当量的战役战术核武器,其低爆炸当量的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具备更大的实战性。如果把印度于5月20日进行的多管火箭试射联系起来看,这种只有几百吨爆炸当量的核装置,极有可能会安装在这些战役战术导弹上面。如果再把印度正在加紧研制的射程为4000公里的中程导弹、射程为8000公里的远程导弹和射程为14000公里的洲际导弹联系起来看,则印度核威慑战略的支柱,在不远的将来显然是这些中程以上的陆基战略导弹。据国外一些专家分析,在下个世纪初期,印度将可能具有20—30枚多弹头洲际导弹的能力,初步形成战略轰炸机、陆基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威慑力量。

因此,从印度在核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和掌握的核技术能力看,印度决不会轻易放弃核国家的政策,也不会放弃核威慑战略。在今后一段时间时,印度的核武器试验将更多地在实验室里进行,掌握和赶超世界先进的核技术仍是印度的基本的核政策。印度政府在核武器问题上所奉行的立场和政策,将会象原子弹所形成的冲击波一样,波及有关各国核立场与核政策的调整,对南亚地区、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军事格局将带来新的变化。对此,人们将拭目以待。

标签:;  ;  ;  

从近核政策到开放核威慑:印度核政策的演变与展望_武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