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形象--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内容的分析_中国青年报论文

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图像——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的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报论文,专家论文,新闻报道论文,图像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其专门化与分层化,反映到媒体报道上,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专家意见在源源不断地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几乎在任何一家媒体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含有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以下简称“专家意见报道”)。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即指出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是要有足够数量的受过训练的具有专业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后工业社会的主要资源是它的科学人员,“科学家、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官员在社会的政治生活起到主导作用”。① 媒体中的专家,显然也在贝尔所指称的科学人员之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专家也属于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美国学者萨义德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专业化显然已把知识分子限制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使之成为各种专门家,“我所说的‘专业’意指把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当成为稻粱谋。朝九晚五,一眼盯着时钟一眼留意什么才是适当、专业的途径——不破坏团体,不逾越公认典范或限制,促销自己,尤其是使自己有市场性,因而是没有争议的、不具政治性的、‘客观的’。”② 与萨义德对知识分子专业化的批评不同,法国学者福柯认为知识分子分为两类:普遍知识分子和专家型知识分子。在他看来,1968年以后,普遍知识分子已经转变为专家知识分子,③ “从呼风唤雨的启蒙英雄,转变为专业领域里局部知识的专家”。④

法国学者德布雷则认为,各种通过媒介来获取名声和资本的方法,是确保知识分子存在的手段。他们成了公众的“思想公司”。知识分子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媒体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形象,因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自己社会关系的扩大再生产。⑤ 毋庸置疑,公众需要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这一点也得到了政治学者萨托利的支持:“由于我们的知识的全面进步,非专家与专家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⑥ 因而,研究媒体上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不仅有利于媒体更好地报道专家意见,也将有利于受众更好地、更有效地接受和评判专家意见。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对专家意见报道中的专家的界定是:从事一种需要某种特定知识的研究工作、受过专业训练并且与新闻主题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我国学术界对媒体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的专门性研究还比较少。曹飞认为当前媒体上的各种专家言论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专家的姓名不详、面目模糊;媒体对专家这一称呼的使用缺乏统一标准,各种专家在媒体上泛滥成灾;专家的言论往往立场不明,角色不清;专家水平良莠不齐;有的记者和编辑对专家言论理解不够全面客观,甚至断章取义,在新闻报道中误解和歪曲专家的本义。据此,他认为,专家在媒体上的言论和意见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⑦ 张楠对媒体上的“专家热”进行了一番“冷思考”:社会空间尚不成熟,专家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考验,这使得专家在大众传媒中“独树一帜”、建言立论还存在一些隐忧;专家的个体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存在着矛盾,大众传媒中的专家言论难以有较好的普遍适应性;传媒中专家意见的多样性或许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媒体应让专家意见体现一种多元性和平衡性。⑧ 叶蕾对媒体竞逐专家资源的原因进行了考察:一方面,报道的质量取决于新闻来源的质量,专家是“最佳”消息来源;另一方面,受众需要媒介提供未知领域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准确可靠的,必须是符合受众期望的,而专家往往能给受众带来智慧和深刻的见解,对全局性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⑨

我国学术界这些研究媒体中专家意见的论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媒体中的专家意见进行了探讨,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新闻实务与报道经验,基本上没有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因而缺少对媒体采用专家意见的描述性研究,主要基于个人的观察和直觉对这一现象进行评判。

本研究主要目的为分析中国内地媒体(报纸)如何呈现专家意见,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历时性研究。本研究选取《中国青年报》含有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95~2005年,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年份,然后对每一年份的所有报纸进行等距抽样,对目标样本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包括报道方式、专家来源、专家具名程度、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专家意见的倾向性等。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

目标样本选定:本研究课题以报纸为目标媒体。囿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本研究选择《中国青年报》一家媒体为研究样本。《中国青年报》是一份日发行量在50万份以上的全国性综合类报纸,其主要受众为青年,高层人士也是其重要的受众群体。《中国青年报》是内地媒体进行新闻业务创新的典范:远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典型报道的代表作;80年代,相继推出“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命运备忘录》等开启深度报道先河的力作;90年代,“冰点”、“青年话题”的推出,领国内特稿写作、言论时评风气之先。这份不断进行新闻业务形式创新的报纸,既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又获得广大受众认同。在报道中采用专家意见——在1990年以前并不多见——也是一种新闻业务的创新。在这种情势下,选择《中国青年报》作为目标媒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时间范围的选定:本项研究旨在对媒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进行历时性研究,因为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内地媒体对专家意见的呈现较少,因此时间跨度定为1995~2005年,以五年为一时间段,选取1995、2000、2005年三个年份。2005年度可视为对现状的研究。

抽样方法与分析单位的选定:对每一年份的报纸采取等距抽样,间距为10天,三个目标年份共抽取110期报纸。分析单位为选定的110期报纸内每一则专家意见报道。由于报纸版面众多,本研究关注的专家意见报道主要集中于硬性新闻版面(头版、要闻版、经济、法治、教育、国际、特别报道版等)。限于人力和时间,本研究未纳入军事、体育、旅游、汽车周刊、创业周刊等版面。另外,因为《中国青年报》的评论专栏如青年话题、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法眼等栏目难以区分是否为专家,因此,不纳入研究范畴。

(二)类目建构

类目建构: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在内容分析部分制定的类目包括:1.报道类型;2.篇幅;3.新闻主题;4.专家来源;5.专家具名程度;6.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7.专家意见的倾向性。现一一分述之:

1.报道类型。本研究不包含评论专栏,将专家意见报道类型分为:(1)消息;(2)特写,包含深度报道和通讯;(3)专访,包括专家座谈会性质的报道;(4)为新闻另配的专家文章或者专家观点;(5)其他。

2.篇幅。根据新闻报道字数的多少分为五大类:(1)200字以下;(2)200~800字;(3)800~2500字;(4)2500~5000字;(5)5000字以上。

3.新闻主题。专家意见报道按照主题可分为十类:(1)政治;(2)财经;(3)文化;(4)社会/法治;(5)科技;(6)教育;(7)卫生;(8)国际;(9)港澳台;(10)其他(含水利、环保等)。

4.专家来源。根据研究需要,专家来源主要从专家机构来源和专家地域来源两方面进行类目建构。(1)专家机构来源分为6类: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研究机构、其他(包括律师事务所、医院、公司研究机构等)、从上下文看不出所属机构;(2)专家地域来源分为八类:北京、上海、南京、其他省会城市(含天津、重庆)、其他城市、港澳台、国外、从上下文看不出专家地域来源。 由于一篇报道可能不止一个专家,因此专家来源允许复选。

5.专家具名程度。专家意见报道在透露专家姓名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没有透露姓名;(2)部分透露姓名,当一篇报道有两位以上专家出现时,可能会透露一部分而对另一部分专家不作交代;(3)完全具名。

6.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1)同一篇报道中专家的数量:1位、2位、3位、4位及以上、复数;(2)同一篇报道中同一专家出现的次数:1次、2次、3次、4次及以上;(3)报道对专家意见的直接引语的次数(如果有2人以上按直接引语出现次数多者计):0次、1次、2次、3次、4次及以上。

7.专家意见的倾向性。专家意见所表现的态度倾向主要分为五大类:(1)支持,包括解释性和肯定性信息;(2)批评,提出相反观点或者表示质疑;(3)建议;(4)不置可否;(5)预测。

(三)信度检验和资料整理与分析

在确定分析类目后,本研究邀请另外一位传播学研究生针对同样的30个样本进行两次前测编码,其中第二次前测根据第一次前测结果经调整部分类目后进行,笔者与这位研究生的平均相互同意度为.864。

全部样本由笔者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本研究先对1995、2000、2005年度的目标样本中所有新闻报道量和专家意见报道量的分布作一总体概述,然后再对目标样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总体概述

总体来看,本研究三年(1995、2000、2005)《中国青年报》110期样本所有新闻报道总量为3601则新闻,其中专家意见报道379则,占总量的10.5%。具体分布详见表一。

从所有报道量来看,三个年份差别不大,都在1000则以上,2005年目标样本的新闻总量甚至略低于2000年。出现这种状况和《中国青年报》的出版情况是有密切关系的。1995年的《中国青年报》即正常出报8版,周六周日4版,2000年只是周三改出12版,其他版次仍和1995年相同;2005年该报正常出报12版,而包括汽车周刊、创业周刊、旅游周刊、阅读周刊在内的软性版面根据研究需要都没有计入报道总量,周六周日仍为4版。

从专家意见报道量来看,三个年份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1995年专家意见报道占报道总量的5.7%,2000年为10.6%,2005年这一比例又迅速升至14.7%。由图一可以更明显地看到2005年专家意见报道量要远远高过1995年和2000年,甚至出现了一天有11篇专家意见报道的壮观。

图一:样本所有报道量与专家意见报道量分布

(二)报道类型

通过对379篇专家意见报道分析(表二), 特写是最常使用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类型,所占比例为64.9%,此处所指的特写,主要是深度报道,同时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通讯。消息也是呈现专家意见的重要报道形式,占17.9%;专访和为新闻另配的专家文章或者专家观点这两种报道形式所占比例都在10%以下。

从历时性角度来看,特写也是呈现专家意见最重要的报道类型,所占比例最少的2000年都高达59.4%。而为新闻另配的专家文章或者专家观点这一报道形式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上升至10.2%,这与《中国青年报》在2004年改版时新增的特别报道版有着密切关系,该版面通常在主打新闻外另外附加和新闻有关的专家文章或者专家观点。

(三)篇幅

从目标样本总体看(表三),800~2500字是专家意见报道最常见的篇幅, 其所占比例为65.4%;其次是200~800字和2500~5000字篇幅,分别占16.4%和13.2%。200字以下和5000字以上的专家意见报道相对较少,都在5%以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200字以下的消息难以容纳专家意见报道较为丰富的信息量;而作为报纸,版面所限,5000字以上的报道数量比较少。

从历时性角度看,2500~5000字篇幅的专家意见报道呈下降趋势,其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15.3%下降到2005年的11.3%,这应该和报纸为吸引受众阅读而采取的短文化、分割化、组合化报道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专家意见被记者、编辑另外附文刊登,因而篇幅也相对短小。

(四)新闻主题

专家意见报道所涉及的新闻主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专家所来自的领域,毕竟记者都倾向于采访在所报道领域有声望的专家。通过表四可以看到,财经是专家意见报道最重要的主题,占23.2%,其报道绝对量是逐年递增的,由1995年的17篇到2000年的28篇,再到2005年的43篇。财经类专家意见报道在2000年和2005年所占比例高居其他类主题之首:19.6%和24.3%。财经新闻是一种专业门槛相对较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涉及到每一位受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因而出现这样的结果理所当然。从近年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财经类专业媒体的勃兴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这些媒体上的专家意见报道数量可能更多。

社会与法治类专家意见报道是仅次于财经的新闻主题,所占比例为20.1%。社会和法治类新闻包罗万象,不仅包括纯粹的法律问题,也包括青年问题、就业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推行,受众民主法治意识在不断提高,这类报道采用的专家意见相对较多。从历时性来看,其绝对报道量也是逐年增加的。

国际新闻和教育新闻类的专家意见报道所占比例分别为16.4%和14.8%,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国际新闻报道在1995年所占比例高达30.5%,这和当时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靠翻译国外新闻的状况是分不开的。而教育新闻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目标样本中,1995年《中国青年报》教育类专家意见报道所占比例为0, 这一比例在2000年和2005年则分别上升至14.7%和19.8%,这说明这家媒体的教育新闻已经认识到专家意见的重要性。

政治、文化、科技、卫生、港澳台等新闻采用专家意见还比较少,其所占比例都在10%以下,这一方面和中国的国情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综合性媒体较少关注文化、科技、卫生等新闻有关。

(五)专家来源

从专家所属机构看专家来源,通过对379个样本的分析发现(表五), 高校是专家最主要的机构来源(占37.7%),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科研机构(15.8%),并且来自高校的专家呈上升趋势,1995年30.5%的专家来自高校,这一比例在2005年为42.9%。可见,高校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机构,高校专家比较轻松自由地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从历时性来看,来自科研机构的专家所占的比例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10.2%上升到2005年的17.5%。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从上下文看不出专家所属机构的专家比例在减少,由1995年的49.2 %下降为2005年的32.8%。同时,也应该看到,总体来看,从上下文看不出41.1%的专家的所属机构,这无疑会造成信息的模糊,不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注:小括号内为新闻篇数。由于一篇报道中专家可能多于一个,允许编码时为一则新闻编多个码,故合计百分比可能超过100%。)

从专家地域来源看专家来源,由表六可以看出,北京是最重要的专家地域来源,占42.7%,远远超过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外(19.3%)和包括天津、重庆在内的其他省会城市(16.1%),并且,来自北京的专家称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比例十年间上升了17%。这充分说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高校、研究机构云集,专家荟萃。相形之下,来自上海的专家为3.4%,而来自其他城市的专家更少,所占比例仅为3.2%。

(六)专家具名程度

媒体之所以要在新闻中发布专家意见,不仅在于专家的“专”,也在于专家的“名”。通过对整体样本的分析(表七),发现尽管有61.2%的专家意见报道对专家实行完全具名,但是,仍然有12.9%的专家意见报道只透露了部分专家的姓名,而比例高达25.9%的专家意见报道则完全没有透露专家姓名,是匿名专家。

从历时性角度看,完全具名和部分透露姓名的专家意见报道绝对量在持续增加,部分透露姓名的专家意见报道所占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

(七)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

为了呈现专家意见是怎样在新闻中受到重视的,本研究构建了三个指标:

从同一篇报道中专家的数量来看(表八),57.8%的专家意见报道只有1 位专家,这说明可能这篇报道中只存在着一种观点,而没有可与之比较的观点。只有16.1%的专家意见报道有2位专家,而容纳3位、4位以上专家的新闻报道比例都在10%以下。也有一些专家意见报道,不容易区分其究竟集纳了多少专家的意见,这类报道往往以“专家们”、“学者们”、“观察家们”等复数名词对专家进行描述,类似的情况本研究将之归为“复数”,研究发现,这类集纳复数专家意见报道的比例为11.3%。事实上,这种“复数”专家,是一种模糊的指认,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过,从历时性角度看,复数专家意见报道所占比例在下降,已经由1995年的22.0%下降到2005年的6.2%。

从同一篇报道中同一专家出现的次数来看(表九),40.6%的专家意见报道只出现一次专家意见,这种情况下,专家可能很难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从历时性看,专家意见报道只出现一次专家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已经由1995年的50.8%降至2005年的36.2%,这说明专家意见报道对专家越来越趋于重视。这一点也可以从同一报道中同一专家出现4次以上的绝对量的逐渐增长中得到印证。

从报道对专家意见的直接引语的次数(如果有2人以上按直接引语出现多次数多者计)来看(表十),46.7%的专家意见报道没有专家的直接引语,即转述专家的话语。一般来讲,直接引语越多,表示专家原汁原味的意见越多,没有经过记者的转述,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从历时性角度看,引语专家直接引语3处、4处以上的专家意见报道比例在逐年攀升,应可看作是媒体对专家意见的日益重视的表现。

(八)专家意见的倾向性

专家既然要在新闻报道中表达个人观点,其意见表达必然具有倾向性。通过对379则专家意见报道的分析(表十一),57.5%的专家意见倾向于支持、解释新闻中所蕴含的价值倾向,如果从历时性角度看,专家的支持意见比例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这一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7.8%下降到2005年的53.1%,说明专家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始提出不同于新闻报道中所谈论的价值倾向、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出批评性意见。这种判断在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意见报道比例的逐渐上升中得到验证:尽管33.5%的专家意见报道持反对意见,但是这一比例在过去十年中不断攀升,其增幅为17%之高。

(注:小括号内为新闻篇数。由于一篇报道中专家可能多于一个,允许编码时为一则新闻编多个码,故合计百分比可能超过100%。)

提出建议的专家意见报道在过去十年变化不大,其比例一直在35%徘徊,似乎也可以说明提出建议是专家意见的一种重要倾向。而进行预测和不置可否的专家意见倾向报道所占比例一直较少,低于10%。

四、结论、讨论与建议

依据前述研究发现,本文以下将进一步探讨专家意见报道的总体特征,探析专家意见报道受到媒体重视的原因,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媒体报道的现状对专家意见报道提出建议,供新闻工作者参考。

(一)专家意见报道的总体特征

记者是传播者,专家意见报道中的专家也是传播者。在一般意义上,专家也是知识分子,经受过专业训练,在某个特定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出现在专家意见报道中的专家,多具有较高的职称,如博士、副教授、副研究员、教授、研究员、院士等。他们多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等,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符合专家意见报道要求的专家相对较多。

从1995年到2000年再到2005年,《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升幅比例为10%,2005年每一百篇新闻报道中有14篇属于专家意见报道,由此不难看出,媒体越来越重视专家意见。在报道题材上,特写是报道专家意见最常用的形式,在所有报道形式中占到64.9%,这与特写篇幅适中、能够吸引受众的文体特征可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中国青年报》三个年份的专家意见报道,不难发现,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多来自社会科学学科,尤以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专业为多。根据研究结果,43.3%的专家意见报道的主题为财经和社会与法治。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国家战略深刻的影响了媒体对专家意见的采用。

对于专家机构来源,高校是其首要来源(37.7%)。我国高校数量众多,而高校是专家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学术和言论环境日益宽松,从研究可以看出,专家意见报道中来自高校的专家比例在日益增多。而北京则是专家的大本营,42.7%的专家来自北京,除了来自国外的专家比例为19.3%(这部分专家主要出现于国际新闻),来自其他有明确地域来源的专家比例总和不足26%。

至于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由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专家意见越来越备受重视。具体体现在:专家意见报道只出现一次专家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已经由1995年的50.8%降至2005年的36.2%,与此同时,同一报道中同一专家出现4次以上的绝对量在逐渐增长;对专家意见报道中的专家逐渐明确,减少了“专家们”、“学者们”等模糊性的复数性表述,复数专家比例下降了15.8%;从三个目标年份看,引用专家直接引语3处、4处以上的专家意见报道比例在逐年攀升。

就专家意见的倾向性而论,研究结果表明专家越来越敢于在媒体上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越来越敢于直言,在1995年,22%的专家在新闻中表达了不同意见,这一比例在2005年则上升为39.9%。

(二)专家意见报道何以可能?

专家意见报道为什么在时间跨度为十年的三个目标年份中在相对量和绝对量方面都有大幅增长,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竞争的需要。自从1992年国家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媒体属于意识形态体系中的文化事业单位,其改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的媒体市场竞争态势已经初显,1996年中宣部批准建立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此同时,由于家电市场较为公平而完全的竞争,彩电价格大幅降低,电视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到了90年代后期,互联网新闻为城市白领人群逐渐普遍接受。在这种既面临着市场和经济压力,又面临着不同媒体乃至同质媒体竞争抢夺受众的态势下,媒体力图对新闻报道进行创新。在一个全民皆商的年代,行政权力日益放松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控制,专家们也开始乐于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候,专家与媒体一拍即合,专家意见报道走进了媒体从业人员的视野:专家需要彰显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媒体需要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报纸的优势即体现在能对新闻事实进行较为详尽的解释和深刻的分析。至此,不仅平面媒体开始大量涌现专家意见报道,电视、广播,甚至网络也不例外,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央视论坛等节目陆续兴起。

2.深度报道时代的需要。随着受众受教育程度和民主意识的提高,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对自己“知的权利”越来越重视,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的意义也越来越关注。许多人不再满足于报纸对于单纯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历史走向和意义,要求媒体能够提供“讲两面理”的新闻报道,以给予其思考。⑩ 此时,深度报道文体(包括调查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开始被我国媒体广泛采用,专家能够符合这一文体对理论阐释和深度开掘的要求。专家一般都经过专业训练、在特定领域内享有一定的专业声望。在素有“尊师重道”传统的我国,专家的可信度比较高,因而其言论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往往视角独特,发人之所未发,容易为受众接受,也有利于受众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很多时候,一篇好的专家意见报道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独家新闻,而独家新闻则是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3.降低采访成本的需要。新闻来源有多种,如政府官员、发言人、事件参与者、专家、档案、文件等,就经验而言,事件参与者、政府官员、专家是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就采访成本而言,采访专家是成本最低的。事件参与者是必不可少的,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即使采访成本再高,必要的时候也必须进行采访;政府官员代表所在部门接受采访时的意见最为权威,而政府机构通常具有官僚机构所具有的惰性,并且往往比较保守,对新闻事件的表态比较谨慎,可能不会有新闻价值,难以满足新闻价值要求;只有专家,处于一种比较超然的位置,对一些新闻较为方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专家继承了“文人论政”的传统,有些专家还会有主动接触媒体表达个人意见的愿望。随着政府决策日趋科学化、民主化,不少专家进入政府智囊团,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论证,因而现在一些专家的意见往往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三)专家意见报道何以可为?

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受众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受众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传播者信誉(真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和专业权威性(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11) 一般来讲,作为传播者的专家意见报道中的专家,大都具备信誉和专业权威性。但是本研究发现,有12.9%的专家意见报道只透露了部分专家的姓名,而高达25.9%的专家意见报道则完全没有透露专家姓名,是匿名的专家;从上下文看不出专家来源机构的专家意见报道比例为40.1%;专家地域来源过于集中,来自北京的专家所占比例为42.7%,同时有27.4%的专家意见报道看不出专家地域来源;同一篇报道中有一位专家的比例高达57.8%,难以形成观点交锋和双面说理;同一专家在同一篇报道中出现一次的比例为40.6%,专家难以在一闪而过中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专家意见报道能存在着专家符号化的势头,纯粹是为专家而专家。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明显不利于展示专家的信誉和专家权威性,难以收到较好的专家效果。

一个不被透露所在机构、姓名的专家,受众怎么相信他呢?谁又能知道以“专家们”、“学术界”、“观察人士”等面目出现的专家意见是货真价实的专家意见还是记者自己臆想的专家意见?在我国受众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现状下,如果受众以为这些来路不明的专家意见都是可以信任的,其结果可能更为糟糕。在这种情势下,媒体和专家都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媒体不能为专家而专家,除非特殊情况,比如一旦透露专家姓名将会给专家带来极大的麻烦,一般情况下专家必须完全具名,透露其所在机构、职称和姓名;媒体还要多源求证,同最大多数的专家交流、沟通、交朋友,而不能只依赖少数几位专家,一则可以避免形成意见寡头,造成意见市场的垄断,二则可以形成观点交锋进行双面乃至多面说理,以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专家也不能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非典”时期敢于直言的钟南山院士至今仍是国人心目经典的专家形象。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是在向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因而必须考虑相应的传播效果,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秉持专业伦理,坦诚而自主的表达意见,而不能以一己之私、一个小群体之私而误导广大受众;不宜以一当十,对于各种问题自己都能洋洋洒洒发表高见;也不宜对媒体提出过高的要求,授权媒体对自己完全具名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四)对本研究的建议

尽管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都有专家意见报道,考虑研究具体实施时的具体难度,本研究仍选择了报纸进行分析。虽然《中国青年报》在专家意见报道方面较具有代表性,但本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推及整个大众传媒系统所传播的专家意见报道。对于本研究中的不足,希望能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克服,以期能够对媒体中的专家意见报道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和认知。

注释:

① [美]丹尼尔·贝尔,高銛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91页。

② [美]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1997年,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12~113页。

③ 周宪:《知识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选自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2004年,河南大学出版社,12页。

④ 周宪:《知识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13页。

⑤ 周宪:《知识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24页。

⑥ [美]萨托利,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1993年,东方出版社,443页。

⑦ 曹飞:《专家言论与媒体的社会责任呢》,《山东视听》2005年第9期。

⑧ 张楠:《我看媒体中的“专家热”现象》,《新闻记者》2005年第8期。

⑨ 叶蕾:《媒体竞相追逐专家资源的背后》,《传媒观察》2005年第10期。

⑩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73页。

(1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01页。

标签:;  ;  ;  ;  

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形象--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内容的分析_中国青年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