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卢秀颖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摘 要: 首先总结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究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为思政教育带来的全新挑战,进而分别从增强全面思政教育意识,完善体制建设;制定主体间的教育模式,健全教育体系;积极优化文化教育环境,拓展教学内容等层面,提出思政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以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社会结构转型期间思政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真正使其能够永葆生机与活力,满足社会发展形势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全新挑战;创新路径

引言

社会结构转型是世界各国迈向高强度建设格局后必然会面临的一种社会改革情况。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可体现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上。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其体现在产业发展模式的改革中,比如产业结合、资源共享、跨领域协作等模式。而从微观角度上看,则体现在大众消费心理、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们对军事、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想法和观念的改变等。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其主要素材源于社会,社会的真实发展情况是广大教师创编教材、制定教育体系时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政教育应以当前社会结构转型为基础,重新审视教育体制并积极做出回应。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只重视社会需求及社会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大众将思政教育视为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与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是统治阶级思想的具体表现。许多人认为,思政教育是国家和党的工作内容,是社会的工作范畴,其仅仅为社会需求而提供服务,是为了社会需求而培养特定的专业人才。这样的思想观念与目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以及社会群众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做出重要调整,与充分彰显人的主体意识是完全不吻合的。在注重思政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要从现实的个体角度入手,最大程度地发挥现实个体的主体性,充分理解社会思想道德需求,并基于此,让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可以得到明显跨越,进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与建设[1]

目前,由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已相对比较成熟,使其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普遍替代了机电控制。通过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能够使电气化生产过程当中所具有的优点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利用此方式能够有效确保整个电气系统始终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与此同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不仅可以达到供电体互相转换的目的,还可以让电气工程的相关项目体系更加稳定,以此提高电气及其自动化控制的效率。

2. 忽视共存主体间的发展需求

过去的思政教育是一种单调性的主体式思政教育,即教师是唯一的主体,他们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将广大学生视为被驯服的个体,严重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客体化、非人化等。并且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经验的较大差异,让教师经常习惯依赖这样的差距,构建个人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使自身变成了说服者与指挥者,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而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则受到否定和约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只能充当聆听者的角色。因此,过去的思政教育存在学生被边缘化、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枯燥、教学方法过于落后等问题,致使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 教育环境受到转型期的影响

首先,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市场经济结构以及利益划分关系的多样性,促使文化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让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与社会主流文化产生了冲突和矛盾。比如恶性竞争和欺骗等诚信意识的缺失,受贿、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文化尤其是利用其经济强大势力的外来文化,持续性地向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展开扩张与融入,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想通过西方文化代替各国各民族的自身文化,进而想要实现西方文化的世界化以及一体化。最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文化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域得到进一步拓展。虚拟网络世界的出现,让网络中大量色情、低俗的不良信息大范围传播,这些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都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主流价值观。

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全新挑战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网络化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作为个体社会性方式之一的思政教育来说,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经济全球化迫使思政教育应拓展视野

我国改革开放后,许多院校在充分继承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在努力地创新、改革和健全工作体制,确保了思政教育长期具有生机与活力。但工作体制不健全、不合理、不科学,让许多院校的思政教育依旧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存在体制停留在形式上,团队松懈、阵地丢失等问题。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而不断变化的,属于动态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思政教育应将社会现实需求以及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积极顺应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科技结构以及经济结构,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3]

2. 市场经济需要思政教育优化教育体制

各级领导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树立崭新的思政教育观念,不断提高科学育人及管理的综合水平,努力实现依法管理、高效管理。构建领导责任机制与党委责任机制,实施“一岗双责”制度。不同部门与有关工作人员应从多个视角严格管理思政教育,树立“抓好思政教育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的基本意识,结合个人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目标,严抓管理,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主动做到有目标、有项目、有规划、有步骤,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各项有指标、人人负责、层层管理、事事严抓”。此外,还要建设大政工的网络系统。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目标主要是树立系统化、综合化的思想理念。应积极转变以往依靠少部分专职政工领导设计指导思政教育工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提高的模式,逐渐形成又大、又强的兼职人员与管理者团队协同管理思政教育工作,拓展覆盖范围,全面调动主动性的新格局。

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应将广大学生努力培育成符合当前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等发展形势的“四有”新人,应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战略目标,有效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代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为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劲的精神动能。

3. 网络时代促使思政教育抢占网络阵地

主体间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指的是主体、客体再到主体的模式,肯定教师与学生间是相互平等的,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是“我和你”的关系,而不是“我和他”的关系。需要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师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首先,从教师和学生构建主体互动关系来说,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主体性的人,不只教师能够代表和把控社会最新的思想道德规定,同时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具有比教师更加前沿的代表社会将来发展趋势的思想道德理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及实践活动是双向的、彼此推动的。只有当师生都具有活动的目的、期待、需求和积极性时,思政教育才能真正不断地向前进步和发展。其次,从现实中个体和社会构建主体互动关系的层面来说,思政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作为主体的现实个体以及作为客体的社会思想道德素养彼此作用,不断建设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的过程,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活动将外在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精神财富变成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并创造全新的思想道德文化的过程。换言之,应以个体的活动来从整体上审视思政教育,即按照现实的个体情况和条件,依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在所有维度上对作为客体的思想道德加以改革和创新,进而让现实的个体从对外部思想道德素养的消极接受者,转变成积极作用和创新外部思想道德素养的主动探究者,切实让现实的个体在思政教育当中做到知行合一,被动性和主动性、个人性和团体性实现辩证统一,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感染性及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具有科学合理性。

4. 思政教育自身应加快改革与创新步伐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思想形态领域的融入和抢夺越发激烈,西方化、两极化的危险也在逐渐增大,经济与技术的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全球化开放性时代,网络以及大众媒体随处可见,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话语权利均受到了广大学生群体的质疑。因此,思政教育外部的即时政治、文化与经济作用有待加强。并且,思政教育当中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民主,比如平等话语权、平等人格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传统教学模式的退出,学生积极参加自我教育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民主。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思政教育不能再仅限于本土性的狭隘视野中,而是应将视野拓展到世界范畴中的思政教育方面。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也要坚持本土民族的显著个性,将全球化渗透到相应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考和把控。

三、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3)校局合作模式中的实验教学应用和管理。公安系统中的校局合作,是警察高校与公安机关联动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种工作创新模式。其合作的内容体系极为广泛。单从实验、实训教学的角度看,这种校局合作模式的应用和管理,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聘请公安机关的业务专家、精英来校讲学。二是学校为合作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三是合作单位为学校提供实践、实战经验。四是在合作单位建立实习、教研、科研基地。五是联合攻关,联合开发,破疑解难,全面发展。

1. 增强全面思政教育意识,完善体制建设

全面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渐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迈进,对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崭新要求。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越来越强,这就需要在充分继承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调整完善体制[2]。过去计划经济环境下所构建的思政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早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现实需求。比如单纯依靠行政指令、单调的组织形式落实思政教育体制,自成体制、相对保守的管理模式,单一属性的教学方法等等。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性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一种社会性、高效性、法治性以及规范性的经济,其实质性的规定与其相匹配的思政教育也要努力优化原有机制。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既要以市场为主导,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又要强化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抛弃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

2. 制定主体间的教育模式,健全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转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思维模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们的发展既有着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网络为大众带来开放共享的理念,但也导致了信息的严重污染。其带来了彼此沟通的便捷方式,但人们过于依赖网络而出现的归属感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网络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许多群体的网络不良行为提供了契机。网络自身的开放性特征,影响着以往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其让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而对现实中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失去兴趣。此外,网络空间的不可控性在信息质量上,对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思政教育当前正在面临着一种与网络虚拟世界的对话,不仅要与网络中的消极要素进行斗争,还要与其中正能量的要素形成强大的合力,怎样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为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3. 积极优化文化教育环境,拓展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应紧紧抓住宝贵的时机,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专题推广活动。比如大力开发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道德品质教育资源,利用各大爱国教育基地,高度重视蕴含着丰富资源的传统文化载体、法定节日以及各种纪念日等开展历史与革命教育。各大院校应强化前沿文化的建设工作,创建持续发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且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质文化,并使其在文化环境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院校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靠近现实、靠近群众、靠近生活,提高思政教育的融入性[4]。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更应进一步维护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稳定及安全,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安全。在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坚持集思广益、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扎根于本国土地,从本国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拓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进而避免变成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从属。强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空间中崭新的人际结构关系为参考,加强主体虚拟生存以及现实生存之间的统一性,促进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文化环境,才能够确保广大学生将蕴藏着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知识内容转化成个人的思想理念,并将其外化成自觉主动的实践行为,以此来让文化环境和思政教育保持高度一致,促使社会环境更好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目前有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重度持续性哮喘的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PAS2)》(NCT01350336)[25]作为Alair系统上市前审批的一部分正于美国3个试点开展,目的是研究该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疗效,预计2020年1月完成。《重度难治性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后反应的生物预测指标前瞻性观察研究(BTR)》(NCT01185275)[26]将评估临床、生理学、生物学间的关系,以及BT的成像标记和反应,预计2020年8月完成。

4.2.3 在学校建设中,体育特色的传承十分重要。在学校办学理念变更时,如何传承原有特色是管理层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束语

社会结构转型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思政教育应基于社会结构,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从根本上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切实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保障思政教育自身良性发展,真正顺应社会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陈清.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8(11):178—183.

[2]童晗.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60—62.

[3]丁汝坚,冯欣.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3):15—17.

[4]马关生.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LU Xiu-ying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urther explores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and then put forward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system construction;establishing inter-subjects educationalmodel and better the education system;actively optimize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and exp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various problems and situa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rough practical methods,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ruly enable it tomaintain its vitality and vitality and meet the realistic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Key words: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in issues;new challenges;innov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836(2019)09-0093-03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9.09.030

收稿日期: 2019-01-02

作者简介: 卢秀颖(1982—),女,黑龙江海伦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 陈 树)

标签:;  ;  ;  ;  ;  ;  

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