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转型与振兴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乡镇企业:转型与振兴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乡镇企业:改造与振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制转轨时期,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乡镇企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刻,乡镇企业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既涉及战略方面,又涉及战术方面。为了对当前乡镇企业发展有一个较切实际的了解,我们对上海部分地区乡镇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结构特点

乡镇企业在上海郊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据上海市区县工业局提供的统计资料,郊县仅乡镇工业企业就有15010家, 从业人员达130.01万人,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893.27亿元,出口交货值426.49亿元,税金63.34亿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563.89亿元,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923.92亿元。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其结构也有所变化,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上升。以青浦县为例,1997年乡镇工业企业5229家,工业总产值244.54亿元,从业人员16.73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11.0387亿元。其中,镇办企业286家,村办企业733家,私营及个体企业3921家,三资企业289家。1998年上半年,全县私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8.66亿元,占总额的29.42%,同比增长53.63%;三资企业完成产值48.95亿元,占总额的37.26%, 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产值已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强,达66.68%,并继续呈现发展势头。青浦县香花桥镇有500人以上的服装合资企业8家,占其经济总量的40%, 所产西裤在日本市场占20%,利润占到全镇工业利润的17.3%,足见其外向型经济工作的成就。香花桥镇的淮海标牌厂原是镇办企业,濒临倒闭,于1994年底将其出售,转为私营企业。三年多来,产值每年翻一翻,三年共上缴国家税收200多万元,固定资产增长两倍,总资产增长五倍, 职工收入由原先的3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现有职工69人。这个厂的厂长、私营企业主周福生是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时接见的12位私营企业家之一。奉贤和南汇乡镇企业也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1997年奉贤全县乡镇工业产值146.94亿元,利润总额2.49亿元。其中,钱桥镇,有镇、村、私营企业100多家,工业产值8.38亿,同比增长12.8 %, 利润2096.64万元,财政收入达594.62万元,同比增长14%。南汇县1997年确定的54户重点工业企业,其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税收总额,分别占全县工业企业的32.9%、33.3%、33.7%、51.9%,预计到2000年,这54户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占全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利润总额将占70%以上。

2.股份制改造与运作规范探索

1997年以来,上海各区县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据统计,到1997年底,上海乡镇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有41家,组成企业集团的有155家, 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1995家,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为4728家,实施承包的585家,租赁885家,嫁接464家,转让1531家,关闭472家,破产12家。总计实行各种形式改革的企业达到1193家,占企业总数的70%。

青浦县到1997年底改制企业为1547家,占全县应改制企业3027户的51.1%,平均改制面已达一半多,其中改制面超过70%的有四个镇。从行业看,工业改制1435家,改制面达76.9%,其中改制面超过80%的有12个乡镇;商业改制企业72家,改制面为7.6%;其他企业改制40家,改制面为19%。从改制形式看,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80家, 有限责任公司31家,不动产租赁、动产出售256家,小企业出售拍卖169家,转为私营企业134家,承包经营288家,嫁接外资企业77 家, 嫁接联营企业13家,兼并企业18家,组建企业集团14家(其中市级集团9家, 县级集团5家),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11家,其他368家。

奉贤县1997年底镇村企业数为1802家,列为应改制的1330家,到年底改制1301家。其中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457家,占应改制企业的 34.4%,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119家,占改制企业的8.9%,兼并24家,歇业174家,两项合计为14.9%,租赁187家,承包35家,占16.7%。21个镇的镇村两级企业改制面达97.8%。经奉贤县有关部门对改制企业的检查,改制工作较为规范,改制置换资金到位2.8亿元,占应到位的95.3%。置换资金用途为:归还债务62.2%,发展生产10.3%,基础设施 7.2%,存入合作基金会12.8%,解决职工生活4.5%,投入技改3%。凡是改制企业都办理了工商变更手续,为集体解除了风险。

在企业改制工作中,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断创新。有关区县在企业改制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环节的工作。

(1)重新确立集体与企业的关系。如改制中, 采用“先售后股”的方法,即把企业资产经过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出售给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受让方,同时由经营者召集职工出资认购,把原来的集体全资企业改造为由本企业职工控股、经营者可以参大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先售后股”后,原企业的债权债务随同财务一并转给受让方,社区合作经济从此中断与企业的资产联系,同时终止连带的债务风险,完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对农村社区某些公益性费用,如以工补农、社会性开支、义务兵优抚费等项目,股份合作制企业仍如同集体全资企业一样履行应尽义务,从而保证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来源。

(2)鼓励职工控股、经营者持大股。 根据职工经济承受能力和入股的自愿性,设立职工基本权利股(必购股)和自愿认购股两种股份,由全体职工出资购买。企业经营者和部分骨干可以参大股,一般掌握在职工人均认股的8倍左右。少数效益不好, 职工认股不足的企业经营者持股比例可以更高。据统计,全县股份制合作企业职工平均参股率达到78.1%,经营者个人参股额占总股本比重量大的达到33.3%。

(3)收足管好资产出售资金。 资产出售资金均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集中收缴和专项保管,出售资金100万元以下的一年交清,100万元以上的两年交清,第一次付款不少于50%,余下部分加付利息,置换出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技术改造、开发项目、解决职工生活等,结余部分存入合作基金会。

(4)民主选举企业领导人。企业先售后股后,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先由组织部门听取股东(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酝酿产生企业董事、监事、经理的候选人;再按照《上海市股份合作制暂行条例》等法规起草通过的股份合作制章程规定的程序,在股东《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董事、监事,甚至董事长、监事长、再由董事会聘任经理。经理也可由股东(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主要由董事、监事和经理中的优秀党员担任,他们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有职有权。总之,“先售后股”企业的新三会领导班子,经过组织推荐,依法民主选举产生。

(5)加强产权流动监督。为确保公有财产在产权转让中不流失,他们在改制操作过程中把好“三关”。一是把好资产评估关。企业资产出售前,都由合作经济组织代表、职工代表和企业财务人员组成清产核算小组进行清产核资,在此基础上由国家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二是把好资产进“场”交易关。强化县产权经纪公司在推进产权流动中的中介机构作用。规定企业资产必须经县产权经纪公司合同鉴证。工商部门对未经合同鉴证的“先售后股”企业,一律不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三是把好重要问题集体决策关,对资产出售中的出售低价和付款交付期限等重要问题,由企业资产所有者单位的党政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严禁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几年中,全县基本上杜绝资产评估和出售资产不经合同鉴证的现象,还阻止了两起违纪违法行为, 避免了100多万元集体资产的流失。

3.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乡镇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规模大的企业集团占企业总数的1%还不到),配套协作型居多,与其它省市相比更显示其特殊性。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经营困难、增速放慢、效益下降、亏损扩大、破产增加,买方市场的制约和亚洲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构成的严重影响。

当前乡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政策环境不宽松。国家对搞好国有企业、 大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但对乡镇企业的关心支持不够,政策吃偏饭将导致不良后果,乡镇企业活了,其它经济成份活了,才能减轻国家经济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搞活国民经济,才能搞活国有经济,这个思路是很正确的。目前乡企首要的是融资政策支持,乡镇企业资金极度短缺,且长期处于获取信贷资金信用不足的境地。一方面由于部分乡企的经营状况恶化,信用等级下降,造成进一步获得信贷资金困难,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由于乡企在创办和经营时自己担保实力不足,外部缺乏信用担保机制,又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机构,故其创办和经营成本很高。在当前银行采用“授权授信”措施之后,县行已经没有多大的贷款权力,这加大了乡企获得长期或短期贷款的难度。此外,乡企还要承担三级政府负担,某种程度上它比国企负担还重。

(2)股份合作制这种组织形式缺乏稳定性。 股份合作制是农民的一种创造,但这种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由于股权分布不均等形成了权、责、风险的不对称,“一人一票”的原则与“一股一票”的原则在实际中往往要发生冲突;股权过于平均,将形成新一轮的平均主义,经营者持大股既跟中央目前的要求不一致,又由于不少经营者持股实际上掏钱很少甚至根本不掏钱就能得到一个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而潜伏着冲突与矛盾。此外,因经营不好职工要求退股的事情也不可避免,此类问题为股份合作制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我们认为这种企业的最终走向还是私营。

(3)管理缺位、技术断档、设备陈旧、质量较差、信息不灵、 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创新能力是大部分乡企素质的基本体现。这些在短缺经济时代尚能容忍的问题,到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中就很难再维持,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能生存,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就很难普渡众生。乡镇企业面临再造,这是其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需要。

(4)私营经济发展缺乏较合理、较完备的制度保障。 随着产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私营经济将有大的发展。如青浦经济发展较为强劲,原因之一就是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为青浦创造了税收,解决了就业,提高了职工的收入。在今后的企业转制工作中,还有一些企业将转为私营企业,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好工作,同时摘掉那些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的“红帽子”企业,让他们正当地开展经营工作,私企带“红帽子”的原因还在于有些行业限制,国家规定的有些行业私人不得经营,集体又搞不好,“红帽子”便由此产生,故政策上应调整。当前私企发展环境是比较好的,十五大关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精神正在逐步得到贯彻,但老百姓心里还不能完全接受,职工对到私企工作不放心、不舒心,对雇佣地位(习惯于主人地位)的抗拒影响到其就业意向,故在社会舆论上尚需支持。同时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把集体企业的政策性福利转向社会保障,加强对私企的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执法,实现劳动就业不分所有制的统一保障。乡企存在的问题大都是老问题,但在当前形势下老问题的难度加剧,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这种紧迫性是前所未有的。

二、振兴乡镇企业的若干思考

历经十多年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还有什么优势?它将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在调研中努力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乡镇企业的问题,应放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来加以剖析、解决。

1.乡镇企业发展的体制与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计划体制解体、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大背景下,乡企能否还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发展?乡镇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漏斗效应中发展壮大的,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成为一个开放系统,乡镇企业当年成长的环境已基本消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乡镇企业的封闭体系开始捅破,它必须融入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大循环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面前,没有乡镇企业、城市企业之分;在现代化面前,在现代竞争面前,乡镇企业已经消失,而在现实形态上恰恰存在着原本意义上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由乡镇政府、乡镇企业本身是无法完全解决的。乡镇企业能否尽快由传统企业转向现代企业,由传统管理意识向现代管理意识转变,将决定其命运。

2.由企业大集团带动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新一轮专业化协作是乡镇企业的生存方式之一。乡镇企业发展靠的是大工业的依托,靠的是与国有企业的联营,这是乡企发展最重要的起点。当前,一方面,上述计划经济的漏斗效应开始消失,原有那种联营形式就可能解体,加上国企本身活力缺乏,使乡企与国企之间的链条断裂,加重了乡企的困难。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乡企的困难不仅是其本身的困难,而且是国有企业困难的一种折射,因为乡企的生存发展与国企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加快国企改革,加速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使整个经济处于良好循环状态,乡企才能健康发展。而且,在国企整合期间的某个时间段,由于其改革力度的加强,原先由朋友关系、亲情关系、贿赂关系建立起来的乡企与国企的超经济联系将被斩断,而由市场关系作用的新一轮专业化协作不能马上形成,因此,乡企剪断脐带,独立运行的过程将延长,也将更加痛苦。

由上可以看出,培养大而强的大企业集团的极端重要性。如果在未来五年、十年内,在市场经济的发育中各地不能生成一批象“海尔”、“联想”、“一汽”那样的较强的企业集团来吸引带动乡企和城市中小企业,形成新的企业链,那么乡企将在没有产业集团的支撑中大批死去,这必将酿成无数的就业陷阱。在市场经济中,靠自我循环生存下来的小企业不在少数,但它只能在大企业集团幅射效应所不及的地方拾遗补缺。小企业重要的生存方式就是依附于大企业,大企业大而强才能产生幅射效应,一个上海大众带动了几十个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协作。因此,在其甲板上驻满了无数中小企业的航母型企业集团和拖轮式的企业集团的形成,是改变乡镇企业困境的重要因素。在近几年内,民族企业集团不能成长壮大,那么大量中小企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外商和跨国公司身上,这会对国内企业集团的发展形成不利影响。也会加大其生成成本。从目前上海郊县乡镇企业的现实看,他们在苦苦挣扎中正翘首盼望着大集团的诞生,大集团的强盛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因为乡镇企业的优势还在于其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低以及大城市限制二产所带来的产业转移压力可以到乡企得到释放。乡企本身可以发育一批企业集团,但能够造就成航母型、拖轮式的企业集团实在很少。

3.必须尽快开展振兴中小企业的“希望工程”。改制调整,都不能根本上解决乡企存在的基本素质问题,改制不是甩包袱,无论怎么改,哪怕是把企业卖光,政府都不可能完全免除责任。因此,如何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振兴中小企业的“希望工程”是当务之急。建议国家今后对国有中小企业、城镇中小企业、乡镇中小企业一律统称中小企业,实行统一的帮扶政策。中小企业的功能中,就业功能当属首位,只要其丧失了这个功能,就会给政府、给社会增加无数的困难。当前被动地大搞再就业工程比较多,而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在慢慢衰竭,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在大量排斥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活中小企业,只有生的活的强的企业比死的瘫的企业多得多,方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构。中小企业的功能越来越重要,但其发展却越来越艰难,这个浩大的“希望工程”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它除了见诸报端的金融支持、信息支持、技术支持、中小企业基金外,我们认为:①地方政府必须真正转变职能,由各类企业所有者变为服务者,认真研究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把自己真正放在由纳税人供养的地位上,我们相信,只要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会有很多办法来为中小企业服务。②尽快成立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能就是服务。现在乡企归农业部乡企司管,国有中小企业由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协调,城市集体企业归属不一,多头管理,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政策,很难有到位的服务,国家应该统一成立“中小企业服务局”之类的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信用不足、开拓市场和进行技术开发能力较弱等薄弱环节,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并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③区县政府决策层中主管经济工作的官员必须是具有较高经济理论修养、懂得市场运行规律、又有较强行政操作能力的经济专家,这一点在区县政府官员知识结构中是很缺乏的,那些凭经济本能指挥经济的官员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建议中央和各省市党委慎重研究,选派高校、社科院所的经济专家到区县、乡镇挂职锻炼,培养一批如同“科技副县长”那样的“经济区县长、乡镇长”,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培养年轻的较有造诣的经济学者进入基层政府,以逐步调整政府决策层的知识结构,实现专家治区、专家治县。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机构,使大量拥有技术、管理专长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以承包、参股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小型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小企业素质差的状况,尤其是要打破乡企“自产自销”经营者的封闭体系。目前的转制和企业重组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大好时机,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鼓励。⑤动员各类高等院校师生到中小企业实习锻炼,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人员,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也为高校教师科学实验、培养经营管理技能提供基地,高校那么多的应用学科其生命力就在于为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振兴中小企业的“希望工程”,可能是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嫁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这需要政府的推动、支持,也需要教育部门的制度保证。⑥振兴中小企业的“希望工程”,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企业家阶层的生成。中小企业是企业家的摇蓝,新中国企业史上以小做大、以大而强、企业生命周期长的企业集团例子不是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缺乏真正有头脑、有知识、有胆略的企业经营者,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家。而在当前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由政府引导、法律政策保障,进而吸引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经营胆识的人进入经营者队伍,这是新一代企业家生成的重要途径,缺文化、靠小聪明、靠本能成长为企业家的环境和时代已经过去,除了个别有“经营特异功能”者外,新型的企业家队伍必定是受过良好教育为主体的队伍,这是企业形成创新机制的基本推动因素,也是中小企业真正实现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身份分离的基本条件。

4.关于乡镇企业的经营方向问题。最近报端经常出现农业产业化、为农服务是乡企经营方向问题。我们认为,乡企经营方向源于市场导向,而不是政府导向。况且让全国的乡企形成一个经营方向是不可能的,大城市的乡企、经济发达地区的乡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乡企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只有通过产业政策导向等才能影响乡企的经营方向。乡企的经营方向只有乡企在全面参与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乃至国际分工体系中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乡镇企业十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乡镇企业面临着历史的选择,也需要国家从战略上重视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标签:;  ;  ;  ;  ;  ;  ;  

乡镇企业:转型与振兴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