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爱“假想”的父母并不紧张_幼儿心理论文

孩子们爱“假想”的父母并不紧张_幼儿心理论文

幼儿爱“假想”父母莫紧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想论文,紧张论文,幼儿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孩子会跟一个无形的伙伴谈心玩耍;又一个孩子告诉同伴。他喝了好多好多瓶酸奶;手无缚鸡之力的三岁孩童悄悄地对妈妈说:“今天我打死了一只老虎。”是孩子着了“魔”,还是孩子在撒谎——“假想行为”。

“假想行为”是幼儿的年龄特征行为之一。当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想象与实际混淆或发生矛盾时,就假想出一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方式来实现自我满足,进行自我调节。其发生发展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生活情境是紧密相联的。

孩子情感渲泄的需要。婴儿的感情主要是原始感情。其渲泄的方式主要是哭与笑。饿了哭几声,饱了笑一笑,只要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安静下来。以后随着孩子同外界社会环境的接触,原始情感带上了社会色彩,并逐渐向细致分化,社会情感初步形成。到了1岁左右, 孩子的情感表达不再是哭几声,笑一笑,主要是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最初孩子只是玩“独脚戏”,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更加丰富,孩子不甘孤独和寂寞,渴望跟成人交往,使情感得到交流。但如果找不到伙伴,便创造出一个“假想的游戏伙伴”与之交谈,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这些无形的伙伴一般在2岁半到6岁左右出现,一直到入学年龄才逐渐消失。

伙伴游戏的习惯性反射。孩子到了3岁左右以合作游戏为主。 两个孩子或更多的孩子一起游戏。因为合作游戏给他们创造了情感充分表现的机会,且在合作游戏中获得了“独脚戏”中所不能得到的愉悦体验。多次的合作游戏,不仅使他们兴趣越来越浓,还会把游戏的合作性看作游戏的本质,逐渐养成合作游戏的习惯。调查中发现:80%的孩子认为:一个人玩没意思,要玩就几个人一块儿玩。所以每当他们一谈到游戏或一玩起来,总把它“反射”为“合作”,没有人“合作”,就假想出几个来。

孩子的合作游戏最初内容是家庭生活的模仿,随着接触面的扩大和游戏经验的积累,逐渐由“娃娃家”发展到家庭生活之外的社会角色行为。有的扮成“售货员”,有的扮成“顾客”,有的扮成“医生”,有的扮成“病人”,有的扮成“司机”,有的扮成“乘客”。并假想出一系列的“生活”情节。通过“合作生活”达到自我实现与自我满足(包括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的目的。所以在游戏之后,孩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们常常为游戏的快乐兴奋不已,还会把游戏中最感兴趣的情节和自己最友好的几个伙伴反射出来,按照原来的游戏程序、游戏内容、游戏方式重新“表演”一遍,甚至几遍。

自我创造的愉悦性激励。人们对自己创造的东西都有一种愉快感和自豪感,孩子尤其如此。一般来说,1—2岁的儿童只有想象的萌芽, 2—3岁想象已有发展,但十分简单,没有什么创造性成份, 没有什么预定的目的。内容也非常零碎。3岁以后随着脑神经发展的逐渐完善, 在探求感的冲击和愉悦感的激励下,想象能力有了飞快的发展,且有许多创造性成份,表现在行动上多为“假想行为”。如孩子想象自己当个司机,就把小凳子假想为“汽车”,把锅盖假想为“方向盘”,两者一组合,自己当起了“司机”,精神抖擞地“开车”。当然,幼儿的假想创造行为大多是社会生活的“再造”,假想的内容、行为方式受孩子知识积累的程度和想象能力发展的影响。知识越丰富,假想的事物与行为方式越复杂。如假想开汽车,想象能力丰富、对汽车比较熟悉的,会想象得更细致,不仅能用凳子做“汽车”、锅盖做“方向盘”,还会用其他东西做“车盘”、“喇叭”等,甚至还会假想个“售票员”来。而对汽车不熟悉或想象能力发展缓慢的孩子可能只用一张小凳子就开起了“汽车”。

隐蔽假想的反向流露。以上几点都是明显的假想行为,其外在表现不容易看出来,是一种以“真”乱假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做“躲猫猫”的游戏时,被同伴“抓”住了吓得哭起来。这种哭是真哭,而真哭又来自于假想——把游戏的假抓假想为真抓。夏天孩子穿了一件绣了“小鸽子”的汗衫,但还要加件外套,不然“小鸽子”就要“飞”了。这是孩子把假鸽子假想为真鸽子。孩子打坏了一个老虎玩具,会告诉人他打死了一只“老虎”。孩子想喝酸奶告诉人他喝了许多瓶酸奶。这些假想行为与孩子的心理想象和对事物的感知是一致的,但与客观现实却多数量反向的、矛盾的。其发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情绪因素,幼儿易动感情,游戏时易进入角色,很容易由假变真;有的是感知因素,幼儿感知能力差,假的与真的、想象的与现实的容易混淆起来;还有心理需求问题。如果孩子对某一事物需求太强烈,但现实又难以实现,他就可能假想为已经得到,以实现自我满足,调节自己的心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对孩子的假想行为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如果处理得法,将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好处。在幼儿假想行为发生时,父母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对幼儿创造“假想伙伴”的行为,要分析原因,区别对待,如果是因为长期孤独的原因,就要设法让他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做做游戏;如果是活动后的兴奋反射,也不要横加干涉,家长要设法让他情绪稳定下来。同时也可通过孩子的重新“表演”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对于其中有些“不礼貌”、不按“规则”活动的情节,家长还可以教育引导。二是对孩子的创造性假想行为,要保护、激励。孩子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孩子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这对于促进孩子想象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孩子创造性行为习惯是很有好处的。

标签:;  

孩子们爱“假想”的父母并不紧张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