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的整体管理与思考--学习“整体管理理论”的经验_自组织论文

论系统的整体管理与整体思维——学习《整体管理论》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管理论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本文中充分肯定了乌杰教授的《整体管理论》这本专著在我国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中所作出的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它的存在机理,特别是在关于“整体”的认识、管理的自组织机理、管理的最优控制特征、管理对象的整体必须装入管理者的脑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探讨,作为对学习《整体管理论》的一点体会。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特别忌讳“片面思维”,而应当强调管理思维的整体性,因而读到乌杰教授的《整体管理论》[1]时倍感亲切。《整体管理论》以详实的笔触,从系统科学的整体思维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一门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学科,既丰富了系统科学,特别是系统辩证学,又丰富了管理科学。由于其作者乌杰教授长期从事地区的、城市的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大政管理工作,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书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生动具体,特别是还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实际,所以是一本对我国管理工作者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管理科学专著,同时也是一本针对性很强的政府经济管理学专著,值得一读,更值得我们沿此方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为此,本文将试图探讨一下整体管理论的一些机理性问题。

如果可以说《整体管理论》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特别是结合我国实证分析作出了较为深入的开创性工作,那么本文即从它的本体论出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一下它的内在机理,现分述如下:

— 关于“整体”的认识

我们看到,尽管《整体管理论》一书对“整体”概念未作正面解释,但从它的字里行间涵义以及它的作者强调该书[1]是《系统辩证论》[2]的姐妹篇这点来看,它正与我们下面从系统论或系统辩证论角度给出的解释是一致的。

(—)整体应具有空间的立体性

这里的“空间立体性”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宏观的全局性和层次的深刻性。如附图,对于同一个苹果,(a)属于对其进行宏观全局性考察。当然真正的全局还需要改变方位,将各个视角下得到的(不全面的)图象在脑子里拼合而成;(b)属于对其进行“层次深刻性”的考察。这时要强调深刻性考察,常常也只能是一层—层地进行。因为对于每一层都存在一个“宏观全局性问题”。所以这种层次不可能分得太细,而应视问题的需要或事物本身的分形结构[3]而定。如对于社会系统的考察,其层次性往往取其组织结构(也是分形结构)的层次,但如CT扫线条诊断,则应取其横断结构(也是立体结构)的层次迭加。

附图 空间立体性

总之,我们看到了即使从简单直观的意义上讲,“整体”也应该具有物理空间的立体性,它是其表面(二维空间)记为R[2]与深度或高度(1维空间,记为R[,1])的笛卡尔乘积,记为R[2]×R[1]=R[3]。显然,当推广这一思想到社会管理、经济管理时将更为复杂、抽象,而高维空间的“立体性”问题,这时直观性已不强,往往只能在脑子里重组形象,作为管理者需要具有这一修养。

由此看出,“整体”概念应严格区别于宏观、全局等概念,它来得更为深刻和丰富。

(二)“整体”应具有时间的动态性

这是因为管理对象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其次也是一个复杂系统,甚至是巨复杂系统。按其通有的定义可视为具有元素、关系和目标的集合叫做系统;系统加上不可逆性(或叫做有机性)则叫做复杂系统。那末从涵义上讲系统中的“关系”即蕴涵了能量实质。所以说系统概念即具有了能量实质。其静态形式为势能或化学能。它们的转换无论怎样都将产生“动”,特别是作为一般管理对象的有机系统、巨复杂系统,则本身即蕴涵了动的意义。因为动就是变,所以对管理对象不能忽视其动态特征。事实上如果把空间立体性视为静态特征,那末动态特征即是其时间性。对于世界上任一对象本质上讲时间就是其运动(变形)过程。运动变形过程就是其时间运动与时间是对偶,像孪生子,这正是狭义相对论。“时间也是物质维”(记为T['])的表现。因此总的说来整体也具有时间空间性,亦即若视空间为物理的R[3],则时空空间性即为R[3]×T['],所以管理者即使在简单直观空间上也不可忽视其对象在R[3]×T[']上的运动性,何况在一般对象(复杂系统)中运动更是主动的甚至是多动力的。因而运动是剧烈的多变的,难以掌握其规律的。管理者不可不重视这一特征,从而不可不加强动态思维的素质训练。

(三)整体具有环境系统性

因为整体是指管理对象——一个系统的整体。而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客观系统(除了人为系统)总是开放系统,否则它无法生存。那末开放系统必有它的“环境”,也叫做“邻域”。一个开放系统的邻域也是随该系统的复杂而复杂化的。[3]它本身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对其主体系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系统能量的输入输出正是通过邻城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又如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全在于大邻域系统(世界有关国家)上的运筹。所以作为管理者在考虑系统整体性时也不可忽视其邻域及其邻域系统,亦即环境系统。因而环境也是系统“整体”性的—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 管理的自组织机理

为什么管理的整体性在管理工程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就在于它的自组织机理。

首先我们指出,自组织作用是任一个有机系统的内在功能表现。因为一般说来,能量从外界引入系统之初,常常表现为一种“热能”形式,它可以激发系统的元素,使之活跃(无序性),从而打破系统的原有秩序(均衡性),因而从形式上即产生所谓无序涨落,热力学上叫做熵增,从动力学角度叫做远离平衡点。这时由于有机系统元素间的一种吸斥张度(它是由系统整体的能量,即由结构能或叫势能的水平决定的),是个弹性范围。它通过能量传递可以吸纳储存或释放能量。所谓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即是通过元素(或结构组织)间全局性的能量传递调整(涨落)可使元素间的吸斥张度提高并稳定到一个新的水平,亦即产生新的均衡这样一个整体性过程。因而这时系统的总蓄能(结构能)将增加,同时系统的“热能”将减少。这就是通过涨落实现的能量吸纳过程,使得系统熵减。由于这一过程是系统内在的固有反应,所以叫做“自组织”作用,它只能是整体性的。当然自组织(熵减)过程除了吸纳能量外,也包括将多余的能量输出。尤其系统的这一自组织功能是一种哲学规律,因此它不仅对于物理对象如此,一般地对于社会事物亦如此。只是这时的“能量”概念需广义化为“信息”概念。

其次,当我们把管理者与被管理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时,这也是一个系统。其中管理者是个特殊元素,叫做“核”元素。显然这时系统的“目标”就是“核”的目标。系统中的关系主要指核与系统元素间的关系。因此这是个“邻域系统”。[1]邻域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同样具有能量的消胀吸纳(亦即自组织)作用。不同在于邻域系统的消胀、吸纳等调整作用主要体现为由核元素来决定和实施,这就是管理的实质,也就是管理活动的自组织机理所在。由于自组织是个整体性功能,所以管理必须是整体性的。下面还将从管理的优化实质进一步探讨管理的整体性机理。

三 管理的最优控制特征

被称作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说过“管理就是决策”,那末也可以说管理就是最优控制。因为决策总有个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效益的最大,投入的最小等,总的叫做最优。此外,为实现这一最优目标(满足相应的约束条件)下的决策,有个实施过程,这就是最优控制过程,或叫管理过程。因此,可以说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管理系统的一个最优控制过程,亦即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的最优化问题。那末,根据系统科学的一个众所周知的“1+1>2,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可知,系统最优不等于各个部分最优的总和,亦即系统最优只能是整体意义下的概念。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人的两只手作为人的劳动功能系统的两个同级元素。比如两只手分别抓米即不如两只手联合捧的米多。一般地可将两个元素组成的系统记作x=(x[,1],x[,2]),则作为一般集合来讲可有x=(x[,1]+x[,2])。但作为一个系统它们就有(围绕着系统目标的)关系,若将此关系记为f(x[,1],x[,2]),再记这一系统目标为f(x),则显然应有f(x)=f(x[,1])+f(x[,2])+f(x[x,1],x)。回到抓米这一共同目标上可进一步看出,若这时虽有两手的系统功能但不用它,即两手不合作相当于取f(x[,1],x[,2])=0,则系统功能未能发挥,即有f(x)=f(x[,1])+f(x[,2])叫做1+1=2,显然不优,因此不符合管理的要求。又若二元素闹矛盾,不但一只手不认真抓米反而用一部分精力去干扰另一只手,结果使得各自的单独功能都不能正常发挥。这就相当于在f(x[,1])+f(x[,2])之上增加了一项负的f(x[,1],x[,2])即f(x)=f(x[,1])+f(x[,2])-f(x[,1],x[,2])。这就是说产生了1+1<2的效果,这是系统管理上更糟的情形。一般地则是两手合作。即有f(x[,1],x[,2])>0,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发挥,产生1+1>2的效果。管理的作用即至少实现1+1>2,而管理的目标更是要充分发挥(1+1)-2>0这一差值。特别是,有些系统对于它的目标来说,甚至根本不存在元素的各别作用,即只有f(x[,1])=f(x[,2])=0,仅f(x[,1],x[,2])非0,比如下例:Q=L[2]K[1-a](Q表示产量,L表示劳力,K表示资本,a表示弹性系数),这时为了生产Q,劳力L与资本K谁也不能为0,或说谁也无能力单独起作用。这更加说明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原理。

显然,推广这个二元系统的思想到任意元素组成的系统,其原理是一样的。

此外,强调整体意义下的最优还在于为了整体的最优,常常需要调整各个部分的权重比例,也就是说从“全局一盘棋”来考虑,平均主义并非最优。因此针对具体问题有个整体运筹和权重配置问题。这时对于权重低者意味着需要它作让步甚至作一些牺牲。因此不可能各部分都最优。自然,如作这样的权重配置必须全盘运筹从而必须把握系统整体性。因此,从管理的最优性实质再次说明了整体管理的本质与必要性。

这里还有个问题:管理既然是人为的作用,因此是对(管理)系统实行人为意志下的最优,那末为何不能让管理系统自然去实现最优呢?管理系统可否自然地实现最优呢?

从广义度量学原理可知,纯粹自然系统是可以实现其最优的,这就是它的自然均衡状态。但是对于受到干扰或者说直接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自然系统,则常常失去(被干扰掉)这种“自然均衡”的最优性。那末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样需要人为因素去弥补才可能回到最优状态。事实正是这样,比如古典的市场经济(17世纪)中每个人(经济元)对市场的操纵能力可视为零(无原子经济),因而那时的市场经济系统等同于没有人为(非自然)因素干扰的—个纯粹自然系统。因此,仅说那只“无形之手”即可正常发展。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就不行了,有了垄断行为以后,人的因索(对原有规律的干扰)就不可忽视了。这时不可能再有均衡的自然最优了。为此必须施以人的管理控制因素——政府适度干预,才有可能重新实现最优。因此政府的干预(管理)功能即在于抵消原有的人为干扰因素。

今天的社会系统乃至一般的复杂系统,人为系统往往都存在这种人为的非自然因素(或干扰),因而为实现其最优即必须施以人为的管理。反之也可以看到,凡是需要人为管理才可能实现最优的系统,本质上都是具有人为干扰因素的系统,甚至本身即是人为系统。因而它们的最优少不了人为管理操作。

四 管理对象的整体必须装入管理者的脑子

综合上述分析,在明确了系统管理的整体性特征亦即系统的整体管理机制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给出一个整体管理的思维特征,形象地叫做“把管理对象整体地装入管理者的脑子”,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

其一,所谓“必须整体地装入脑子”,即每个管理者脑子里都应该树立其整体形象,自然是越逼真越详细越好。比如一个企业的决策委员会开会对本企业前景作评价,这时与会者必须人人对本企业有个全面的了解或者掌握本企业尽量多的信息。当脑子在接受和积累信息后便会自动地在脑中构成一个“空间形象”。尽管是亦如三维空间的形象不可能一眼量化出本文意义下的整体,但可通过脑子里的精力注意点的扫描看到“整体”的任一层次和任一部分并能由此直觉出“形象”的更多信息。这就叫做把管理对象整体地装入一个人的脑子。显然,同一个管理对象(复杂系统)反映到(装入)不同人的脑子其“形象”不尽相同,将因人的性格、心态和水平而异,因各自掌握信息的多少而异,因各自对信息的理解、认识正确性和深度而异。但一般说来,每个人的脑子里装入的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共同性是主要的,且这种共通之处即是正确部分。实行群体决策正在于求同存异和化异为同,从而获取共同的认识作为最优方案,这就是DelPhi法的原理所在。

因之,分析表明任何一个管理者不论其管理对象的复杂程度如何都有必要装入他的脑子,以利于决策的整体性思维。

其二,巨复杂系统如何装入—个人的脑子里?我们知道,实验心里学指出人的最佳管理对象是三个元素的系统,最多不超过9个元素。那末可以说社会上一般系统都超过了这一界限,怎么办?是不是人们就不把它装入脑子了呢?不,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也在实行着“装入脑子”的自然方式。归结起来,过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实行的是“分割法”和“延伸法”两种方法。

分割法比如社会组织系统的“树”形结构即是如此。把一个大系统分割为几个部分(指条条或块块)叫做一级或一个层次。然后每一部分再分割为若干个小部分则是又一级和又一个层次。如此下去直至管理者能直接管好他的全部元素为止,叫做最后一级或叫最后层次,也叫基层组织。这样一来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他具体的(子)系统需作整体考虑。上层的管理者则可根据其能力和需要灵活地选择其层次深度和细度。

延伸法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比如经理觉得一个人的脑袋不够用便委托一个或多个副职或助理,每个人独档一面(作为他的管理的子系统),从而使得总经理直接管理的系统元素减少。另一种是聘请一个或多个聪明能干的秘书,这些都是脑袋的延伸方式。目的是一个,实现整体的管理。特别是这种脑袋延伸在现代更因为运用计算机而更为得力。但必须注意,一切工具都不可能(至少在目前)代替管理者脑子里装入其对象整体。不可想象一个头脑空空,仅凭计算机来决策的人会成为优秀管理者。当然,作为现代系统管理者,如果不用计算机只相信自己的脑袋也未必会成为优秀管理者。为此说明,按照自然的思维特征,人们从来都在把管理对象整体地装入脑子,以作决策分析,即使在脑子不够用时宁可采用种种方法来延拓大脑,也不会因此而放弃“装入大脑”。由此可见,整体管理的自然性,或者说管理思维的整体性是人的自然特征。

标签:;  ;  ;  ;  

论系统的整体管理与思考--学习“整体管理理论”的经验_自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