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李冬梅

(黑龙江省东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东宁 157299)

【摘要】目的: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oneumonia,MP)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对患儿血清MP进行IgM特异性检测分析。结果:本次共检出MP IgM阳性患儿116名,检出率为43.94%;MP IgM以春冬季为主,检出率分别为51.39%和52.50%;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发生在4~7岁的学龄儿童,检出率为34.33%。结论:MP感染的发生有其季节的特异性,一般以冬春季为主,另外以学龄期儿童为主。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IgM特异性;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81-02

支原体肺炎(MPP)近年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MPP早期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临床不易对其进行诊断,病程长、病程重者容易发展成为肺炎,并侵袭呼吸道,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因此近年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1]。MPP感染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患儿病原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较为困难。近年来MP已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但MP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实验室的诊断相对比较重要。本文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血液检验MP感染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肺炎患儿264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以及X线检查等,依据卫生部门颁布的《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对患儿病情进行诊断。其中男152例,女112例;年龄3个月~9岁,平均年龄(4.9±2.5)岁。选取同期在我院行身体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年龄(6.2±2.5)岁。3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所使用的MP-IgM明胶被动凝集检测试剂盒由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公司提供;操作时严格按照说明书实施。检测方法:本文采用明胶被动凝集法,首先采集患儿的静脉血并及时分离血清,同时按照试剂说明书的稀释标准对血清进行稀释处理,然后加人未致敏粒子或致敏粒子,待两者混合均匀之后静置3h后观察效果,最后以1:40的稀释倍数呈凝集反应时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各年龄组检测结果显示,4~7岁学龄儿童为最高,具体结果见表1。不同季节检测结果显示,春季和冬季为高发,见表2。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临床症状上与肺炎链球菌引起感染不同的一种典型肺炎。临床研究证实,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以及细胞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感染,肺炎支原体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被吸入呼吸道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结合,从而逃避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及吞噬作用,并且吸取营养,释放过氧化氢等诸多有害物质,进而导致黏膜上皮以及纤毛被破坏。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传统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作用不显著。但是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敏感,临床上主要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小儿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经飞沫传播,临床上常以顽固性咳嗽为特征。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缺乏特异性,单纯凭症状容易误诊为一般呼吸道感染。因此及时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对于提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检测结果的临床价值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MP是一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自行繁衍无细胞壁的病原体。近来,由于MP检测技术的开展,发现MP的患病率逐年提高,MP血清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感染1周后出现,3~4周达到高峰,由于MP感染潜伏期2~3周,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IgM抗体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检测特异性的IgM抗体可作为急性期MP感染的诊断指标[2]。在临床上MP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了MP-IgM抗体。酶联免疫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并且在医学及其他领域等使用较多,也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此外,酶联免疫也成为了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实用可靠的手段。抗MP-IgM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异性抗体,该指标能够在患儿发病后1周检测出,并且在患儿发病10~30d达到高峰,通过对血清中MP-IgM抗体采用酶联免疫检验能够帮助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此外,患儿在诊断时还可以联合其他检测试验,如:血常规、血尿常规检查、冷凝集试验等。临床上将多种手段联合起来诊断能够有效的提高确诊率,为患儿早期治疗提供依据[3]。

综上所述,应用酶联法作为临床常规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查项目,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时开始治疗并有效隔离患儿,是预防并防止儿童间交叉感染的有效手段及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福生.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联合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4):2120-2122.

[2]周翠.1541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3):3514-3515.

[3]刘绮婷,何凤娇.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210-211.

论文作者:李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李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