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文_1江代胜,2王雅丽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文_1江代胜,2王雅丽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九龙坡 400039

摘要:为了改善水资源问题,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运用

一、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内涵

水生态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生态问题。它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的初期,解决城市中的水资源问题,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水体和河道本身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办法虽然能够暂时地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水生态系统失调是造成水生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就必须要从水生态系统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调理,改变以往的城市雨水管理方面,抛弃治标不治本的排水措施,通过采取建设雨水花园或是植草沟等生态方法,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排放的目的,对于存在的径流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场地源头的方法加以解决。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调蓄净化的方法,以及回收利用来解决径流雨水存在的综合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安全排放问题,以此来减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的负荷,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1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使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渗水能力严重下降,越来越多的雨水资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费水资源。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绿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发的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吸收渗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2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的一员、海绵城市的建设者,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通过建设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而这些措施便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3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之前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数是通过井盖等雨水收集设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净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无疑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最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风影响,夏季强降水甚至台风、风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经济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缓解城市“旱涝”灾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巨大作用。

三、海绵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

1我国水患频发

我国气候多变,容易导致暴雨洪水的频发,会加大洪峰发生的危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汛期洪水峰值量大的情况下,很多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2010年到2015年,在被调查的城市中有200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积水的深度大多超过了0.5m,频发且不稳定的内涝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损失。

2城镇化进程加快、水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呈现了过度的趋势。另外,对地下水的开采也出现了过度的问题,且日益加剧,全国范围内对地下水的开采面积已经达到了19万km2。

3工程建设不科学

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导致植被大面积地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对湖泊进行盲目围垦,导致全国湖泊的面积在总体上减少了15%,陆地湿地面积在总体上减少了28%。

四、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1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宽阔,雨水流量比较大,污染物随着雨水流动,很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同时也是城市出现污染源的主要来源。若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道路规划中,不仅需要道路畅通,还要在保持道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道路两侧以及道路周边的绿化空间开展下凹式的绿地建设,实施透水路面、LID树池等开发措施,有效减少路面雨水流量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减轻水资源污染,提高城市水环境与质量。

首先,利用道路景观的绿化带,在道路中构建现状下凹的绿地系统,其功能是促进道路雨水地表径流顺利汇入绿化带,并逐渐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入渗以及净化功能,而对那些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雨水进行排放。透水路面的使用能够强化雨水的入渗功能,当在道路污染较严重、道路负载较大的路面需要慎重考虑透水路面的使用。此外,在人行道路中应该尽可能对道路中的雨水径流进行消化,一般在人行路面中采用LID树池形式。

2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在微观角度中主要依赖的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以湿地为例,湿地雨洪管理工程以雨洪的安全格局为基础,在湿地规划出雨水集合城区-汇水区域,在雨水管理中形成了具有镶嵌形式结构的海绵综合体形式。通过填-挖技术形成海绵地形,首先,能够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其次,能够为湿地生物提供栖息地,并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空间,在工程造价上比较低廉。在湿地中构建净化水质-蓄水池-地下水回雨水治理系统。在该湿地系统中主要的职能是对潜流进行整合,通过对土壤以及生物环境的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处理汇入到中央低洼湿地中,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水量分布的特殊性,对湿地中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一般来讲,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都是城市天然雨水的净化场地。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与治理,尤其是对城市低洼的河沟以及河塘中,要严禁城市居民或相关单位对其私自填埋,切实防止城市内涝,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那些已经填埋的河道,也要特别关注,城市需要时,也可结合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水资源治理情况等进行有计划的生态恢复。

不仅如此,城市中的广场、绿地、大型公园等也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能力,尽管净化能力不如一般河湖,但也有条件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以及雨水滞纳空间。但有些城市诸如广场、绿地、公园等设施开设较少,因而雨水排出能力较低,故而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水系统建设时,要突破传统城市的建设风格,着重加强广场、绿地、公园等开放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城市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地域关系以及雨水管理现状等因素。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广场活动面积大,但硬化程度要比公园绿地要高的多,在具体的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推广透水路面设施,确保广场的渗水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海绵理论有关内容对如何对待城市水进行思考,提出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是实现生态治水的关键。随着国家领导层面对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视,有关人员需要向人们普及更多的生态雨洪管理和城市生态建设知识、方法和技术,从而实现全员对海绵城市构建的贡献,加快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2]王丽娜.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15,21(19):186.

[3]张珂.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5,31(10):256.

论文作者:1江代胜,2王雅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文_1江代胜,2王雅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