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个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境与流通体系构建研究_农产品论文

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局论文,产业链论文,体系建设论文,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矛盾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当前农产品流通,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贱卖、贵买”和“两头诉苦、中间喊冤”的流通困境以及频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是我国落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实写照。应从战略高度和全产业链视角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造,建设与现代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相适应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发挥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农产品全产业链流通模式即是在居民消费升级、农业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对接的全产业链介入、全流通体系建设是解决农产品市场流通风险、食品质量安全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Kherallah(2002)等学者认为某个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政策,是以其农业发展历史、不同时代的政策理念、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等许多因素为背景而形成的,分析流通政策和制度效果,必须注意理解这些国家各地区的市场结构、农业生产的特征、农产品流通的历史等多个侧面的相互作用[1]。这对于研究农产品流通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国内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对农产品流通存在问题、流通渠道与模式、流通成本与效率、流通网络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张闯、夏春玉(2005)认为造成农产品流通渠道稳定性缺失及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权力结构的过度失衡[2]。郭崇义、庞毅(2009)从流通实力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流通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应以强势流通主体为核心整合流通链[3]。夏春玉等(2009)以网络组织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治理机制[4]。杨宜苗、肖庆功(2011)针对不同流通渠道下农产品流通成本与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5]。国内学者针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稳定机制、利益分配等问题以及具体农产品(猪肉、粮食、水果等)的产业链运作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凯、韩纪琴(2002)对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系统而清晰的界定,提出了产业链管理的研究框架,即通过分析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和组织链来具体分析农业产业链[6]。王凯、颜加勇(2004)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各种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带动、专业市场带动等)的运作机制[7]。郭静利(2010)系统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及其演化过程的内在逻辑[8]。宁高宁(2009)为中粮集团提出了全产业链发展战略[9]。杜龙政、汪延明(2010)指出全产业链通过打通行业壁垒和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污染,并从大食品安全的视角构建了相应的产业链治理模式[10]。冯长利等(2012)则对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及其价值创造路径进行了全面解析[11]。但从文献分析也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多是专注于流通中的某一现象、出现的某一问题、流通中的某一节点或针对特定农产品、特定区域的农产品流通等局部层面上。从产业链角度研究农产品市场流通风险,加强流通体系建设的文献还相对较少,针对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机衔接方面的研究还显得不足。全产业链概念是基于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现有文献也多是基于企业角度的战略决策与规划方面的研究,但其对于解决农产品流通困境,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把全产业链概念拓展到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从全产业链视角研究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出延伸和打造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条的主要模式,认为全产业链集成化流通是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从流通困局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落后性

农产品流通困局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贵买”与“贱卖”并存是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典型表现。一方面是农产品产量、价格的大幅周期波动,很多农产品陷入“价跌、滞销、卖难”的困境,从土豆到大白菜,从洋葱到生姜,增产不增收,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影响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产量下降,价格大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又轮番上演,导致“买难、卖难”交替出现。另一方面是相对于源头的滞销、价跌而言,终端价格又居高不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经历着“贵族”化转身,出现“贵买”与“贱卖”并存的现象。但在农民、市民两头诉苦的同时,流通商却在中间喊冤,相对于高企的终端价格,中间环节的利润水平很低。造成这种流通困局的原因,还主要在于我国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首先,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核心的流通组织。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小农户、小商贩是初始物流和终端物流的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哑铃型或T型的产业链结构特点,还存在大量无组织的分散流通、非契约流通及自产自销。目前全国仅有10%左右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组织。流通主体的流通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集中度低,使得自身缺乏对等的谈判权,没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生产者利益得不到很好保障。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标准化,无法满足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利于大流通、大市场的形成。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培育的滞后,不能通过流通实力强的核心组织来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分散而数量众多的农户作为流通主体使得农产品流通陷入低效和无序状态,造成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现状。

其次,流通链条长,衔接不畅。虽然流通环节应有多少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来说,我国农产品流通明显存在环节太多、链条过长的问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有的地方还需要更多的环节,生产地有产地批发,销地还有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等(如下页图1所示)。每个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通过层层加价,形成“叠加效应”,拉升终端农产品价格,造成“贱卖”和“贵买”并存的现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表示,我国的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是国外的2倍~3倍。过长的流通链条导致终端价格过高的同时,也使得供需衔接不畅,生产与需求脱节,缺乏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而农产品从产地到终端市场的过程中,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也增加了食品安全追溯的难度。

第三,布局不合理,制度性成本高。目前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主要还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农产品流通规划不足造成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明确,流通布局与生产布局匹配度不够,流通节点也无法形成高效的流通网络体系。同时,城市网点布局不足,使得不少农产品堵在最后一公里。农产品流通管理还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缺乏有力的抓手。从体制和政策视角看,流通成本可分为经济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前者指流通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属于不可避免、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后者则是由于管理体制和政策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12]。农产品流通中的各种制度性成本仍然很高,税费、管理费、进场费、摊位费等层层加码,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巨额中间费用。政策供给不到位的同时,还存在已有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而宏观调控的滞后,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三、全产业链流通模式动因分析

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基于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强调要把控整个产业链,以消费者为导向,从农业产业链源头做起,构建由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供应全过程。全产业链管理关注终端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强调从源头上把握住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注重规避与化解流通环节中的质量风险,是“道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基于全产业链的流通模式即是由核心组织通过资本运营、契约、联盟等手段对农产品产业链进行整合,打通流通产业链,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系统。构建基于全产业链的流通模式与流通体系既是农业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也是破解流通困局、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基于企业角度的分析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很多个生产和流通环节。这个过程,既可以由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生产完成,又可以由纵向一体化完成。黄祖辉等(1997)认为,农业纵向一体化组织的产生主要源于经济主体对潜在外部利润的追求,这种外部利润来源于农业纵向一体化组织对传统农业产业组织方式所存在的生产风险、交易费用以及不确定性的克服或弱化[13]。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组织是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合理选择。首先,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更易形成纵向一体化生产。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维持成本高,运输损耗大,远距离运输成本高,最好就地收储加工。因此,加工企业有向原料生产环节,原料生产企业有向加工环节延伸的动机。其次,中国农业还处于农业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建设、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产业链条延伸与整合,构建全产业链体系。目前的农业生产阶段,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获得比其它组织形式或经营活动形式更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利润,即使利润比较薄,也可以在产业链上做适当的成本转移,哪怕在一个环节亏损,在另外一个环节就能找回来,从而保持整个企业的稳定利润。而产业链组织中的“龙头”企业支配资源配置,可以直接在组织内部完成交易,有效地保护交易者长期利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打通农产品、食品产业链也是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打通产业链有利于创造更多商机,实现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在产业链延伸与整合过程中,可以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和衍生产品的发展,通过核心竞争力的跨行业传递,实现产业链的品牌化营销与拓展。例如,“肥西老母鸡”的“一三二四”产业链整合模式,即以生态化、规模化养殖为特点的第一产业;以活鸡专卖和快餐连锁为特点第三产业;以规模化、现代化加工及配送为特点的第二产业;以鸡文化休闲与创意为特点的第四产业,打造出了集养殖、加工、餐饮、旅游、文化于一体,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14]。

(二)基于流通角度的分析

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最终的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采用的流通方式或流通组织。生产环节、流通模式的演变以及流通主体的变化是由分工的市场化程度和内卷化程度决定的。分工的市场化是指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一些分工环节从原有流通组织中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市场主体的过程。分工市场化催生了批发商、经纪人、商贩、中介组织等各类参与流通的组织。分工的不断市场化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流通主体的增多,使得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产品的零售价格不断上涨;二是随着交易环节的增多,市场交易信息不畅,供需衔接失衡,上游的生产者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而终端的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提高流通效率有必要减少交易环节,缩短流通链条。这就要求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兼并重组,形成实力较强的市场组织。市场组织的兼并重组使得部分流通功能又转移内化到生产环节和零售环节的过程称为分工的内卷化[15]。分工内卷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缩短流通链条的过程。随着兼并重组流通环节消失,使单一组织具备更综合的分工职能。当然,分工内卷化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管理费用的增加。因此,分工的市场化与内卷化程度将取决于两种费用的比较。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矛盾在于组织化程度低、生产集中度低而导致的流通链条长、流通效率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指出,当前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至少要占到菜价的1/3至2/3,有的甚至占到了90%[16]。因此,培育核心流通主体,打造具备综合功能的核心组织,并以其整合产业链,构建基于全产业链的产销一体化流通模式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变革的重要方向。

(三)基于食品安全角度的分析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是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的,农产品从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到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而这是以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为前提的。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产业链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以蔬菜为例,在我国常用的12大类、89种蔬菜中,目前制定出新鲜蔬菜商品质量标准的尚不足20种。而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牵涉的安全问题也多,导致安全风险不断向下游累积扩散。一方面是消费者与经营者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又受自身知识所限,无法鉴别所购农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下游生产者不知道上游生产者的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其变化情况。同时,由于生产和经营的分散化,实行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现象难以控制。我国每年有20多万吨、1000多种农药施用于农作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严重影响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对于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来说,执行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和追溯制度的难点在于产品来源的复杂性和广阔的地域性,以及农产品标识制度的滞后,造成对不合格农产品的追溯工作有很大的难度,也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及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基于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流通模式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组织模式。农产品流通主体的规模化、集中化,流通环节的精简化,有利于建立封闭化的、可控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而且由于生产与流通主体明确,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有利于形成农产品经营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联动和相互制约机制,建立高效的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四、全产业链流通主要模式

全产业链模式围绕核心组织来整合其他流通主体,通过前向或者后向整合实现自身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核心组织应有很强的流通实力。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流通实力是一个综合指标,郭崇义、庞毅(2009)的研究指出,可用流通主体经营的(含生产和流通)农产品数量、销售价格的现状和改变能力,即规模和价格两个指标进行界定。数量大、价格低的流通主体的流通实力强;数量小、价格高的流通主体的流通实力弱;数量大价格高、数量小而价格低的流通主体,其流通实力介于两者之间[3]8-9。我们认为,核心组织不仅要有很强的流通实力,而且能够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来组织与协调整个产业链运行,对整个链条的利益分配及风险防范具有较强调控能力。核心组织通过协调产业链中其他不同参与者的行为,挖掘出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潜力并实现集成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益。随着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生产、加工、流通三者的边界将日趋模糊,核心组织及参与者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产业有机体。现代农产品流通将是贯通产业链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融合的一体化产销体系。能够整合产业链的核心组织主要是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物流中心(现有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连锁超市等,其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既可以投资于生产、流通的所有环节,通过资本纽带构建完全一体化的产业链,也可以以契约合同、联盟方式建立产销一体化流通链(如图2所示)。

(一)专业合作社驱动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载体。对于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可以通过自建零售终端或者自建配送中心向零售网点配送,向下游整合和延伸自身产业链构建一体化流通体系。这种产业链更适合以拥有优质农产品资源、地方特色品牌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合作社整合产业链销售农产品将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整合,通过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打造纵向一体化的流通链条,构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连锁零售”的一体化模式,分别与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对接。通过与上游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种植、养殖,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与下游对接进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形成一条龙式服务体系。例如,新希望集团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3年内将在北京建设1000家便利店。

(三)物流中心主导模式

综合性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是传统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通过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统一采购、库存、分拣、包装。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核心整合产业链,向上延伸建立生产基地,向下深入到销售终端,构建“生产基地+物流中心+连锁零售”的模式。以物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环节,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服务。

(四)连锁超市拉动模式

以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构建“生产基地+连锁零售”的流通模式。在以连锁零售主导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下,超市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按照超市的标准和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并直接供应,有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和降低流通成本。而超市与上游的合作社对接,即“农超对接”,双方可合资建设质量检验检疫系统、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提升合作水平。

五、结语

农产品流通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社会稳定的大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及流通效率低。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造成农产品流通困局的主要原因。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局,应从全产业链的战略高度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这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通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型超市等核心组织延伸和整合产业链是构建高效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的主要方式。全产业链视角的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我们认为应从点、链、网的三个层次展开,即在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流通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联结与融合,建设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一是“点”的层次,即培育壮大流通主体。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物流中心、连锁零售将逐渐发展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流通体系各个环节的优化,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向农业专业合作社方向发展,形成大规模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向功能更强大的物流中心发展;大型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承担加工储运等综合功能;零售组织向连锁方向发展,形成规模化市场[17]。应进一步加快培育流通主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鼓励流通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鲜活农产品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培育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是“链”的层次,即构建基于核心组织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在基于节点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链的优化,流通主体实现全产业链的介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实现从生产基地到市场的高效对接、纵向协同,构建基于产业链的一体化流通体系。支持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推动在人口集中的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鼓励龙头企业、物流中心建设生产基地,与专业合作社高效对接,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研发和应用农产品物联网,推广流通标准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三是“网”的层次,即通过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结、区域的互补融合,构建农产品流通的网络组织与流通服务体系。这种协同整合主要包括同一产业链的跨区域的纵向协同与延伸,同一区域内不同产业链之间及不同区域的产业链群之间的横向协同与集成。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制定并完善农产品网点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场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国际国内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业的融合一体化、整个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立体化、混沌化。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拓展网点功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18]。完善财税、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目标导向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设计与政策引导,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其主要的着力点即在于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加强产销衔接、提高物流综合程度,构建集成化的流通服务网络体系。随着农产品流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和消费需求升级的推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及配套的农产品政策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标准化、品质化及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将逐步完善。现代化的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将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物价稳定及居民享受物美价廉农产品的重要保障。

标签:;  ;  ;  ;  ;  ;  ;  ;  ;  ;  

基于整个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境与流通体系构建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