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研究_导轨论文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磁场论文,导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初中物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运动”的教学中,笔者经实验探索,得出一些实验结论与同行共同研究。

此实验一般采用悬线式和导轨式两种方式。

1 悬线式

制作与实验:将细而轻的铜芯线截取一段(约10cm长,Φ1mm), 在其两端用细漆包线焊好,如图1所示,将铜导线放于U形磁铁中间,通电后,就能见到很明显的摆动现象,效果明显。实验时,笔者发现用较长的导线,圈成U形后,固定在铁架台上通电也能有此良好的效果, 不必特意制作,可以就地取材。在此不作进一步的研究。

2 导轨式

如图2所示,用导轨实验是让通电导体在水平方向滚动, 一般导体可以是圆柱体、圆管、带轮导体三种。下面就用导轨做实验时可选择的这三种导体作一下研究。

(1)铝圆柱体作为导体:

优点:用实验室现成的铝圆柱体,不必特意制作。导体较大,可视性较好。

缺点:用实验室现成的铝圆柱体做实验时,导体与导轨用砂皮磨光,通常用稳压电源、蓄电池做实验,设备要求高,实验难度大,铝导线与导轨之间的接触又不是很好。经实测,要使导体滚动的最小电流要求在3A以上,用一般的干电池供电效果差。

究其原因:

①利用铝材料作为导体导致接触电阻较大:经砂皮打磨后的铝导体,接触电阻有所改善,但当有一个小的滚动时,很容易在滚动过程中出现火花,导致氧化铝绝缘层的产生,最终影响实验效果;②圆柱体质量较大是效果不佳的最直接原因:虽然用铝材料密度小效果将有所改善,但圆柱体这种形状本身决定了它的效果。若设圆柱体的质量为m[,柱],半径r,(如图3所示)则圆柱体对接触点D的转动惯量

由上述三式可得,在F一定时,a[,c]与导体的形状、导体的质量有关,即形状和质量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实验的效果,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

③导体与导轨间的滚动摩擦也不可忽视:圆柱体质量较大,起动时的滚动摩擦相应要比其它两种导体要大。这一因素还是要归结到导体的质量上。

(2)铝圆筒作为导体

制作方法:考虑到上述两个因素,笔者采取质量较小的圆筒形与圆轮做实验来研究,自制了铝管,方法是取香烟盒中的铝箔纸,将它卷在实验室原有的铝圆柱体的外面,在中间用胶带纸粘合。注意,因为它易变形,不要做得太大,太大了不易做圆,质量又大,效果反而不是太好,“轻”是原则。

实验效果:放于实验室原有的导轨上做,起动电流在0.4A以下,效果十分明显。

优点:此方法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可随用随做。而且电源要求不高,只要用两节干电池输电已足够,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小制作。

缺点:铝管虽然制作方便,但在制作时应考虑到接触电阻和圆管的圆形,由于圆管是由铝箔制作,很薄,易变形,取放时不能用力过大,制作前应用软纸将铝箔表面擦平,擦干净。使其在实验时接触电阻尽可能小一些,因为制作好后,一般不能用砂皮擦拭。

(3)铜圆轮作为导体

制作方法:本人也制作了圆轮导体,如图4所示, 取等大的小铜垫片两个,铜芯线一根9.5cm(与实验室导轨间隔相等),去其绝缘层,用焊锡先在铜垫片上焊一细铜线,将垫片孔如θ形焊接,然后用铜芯线将小垫片连接起来,做成圆轮导体。接着用5mm×90mm的敷铜板2块,用较粗的铜线将它们分别焊接,以圆轮导体的长度作为间隔固定在三夹板上,焊上接线柱,完成制作。在使用时,将平板导轨和圆轮导体的圆轮边缘用砂皮打磨光滑,接着将圆轮导体在水平玻璃板上来回滚动,适当调节,使其不致偏心。

实验效果:起动电流在0.8A—1.0A之间,可用两节干电池作电源。现象较明显。

优点:圆轮导体的优点在于它质量较小,没有无用的长度和质量,轮用铜制作,与导轨接触较好,实验效果较好。

缺点:制作难度大,导体太细,也易偏心,调整时不易,后排学生看不太清楚。建议连接两轮的导线改用铝导线,这样可进一步减小质量,但用铝时,焊接比较困难。

上述三种方法,效果最好的要算圆筒导体了,表1 所示的实验数据就能说明一切。

综观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探索过程,给我很多启迪。实验前,应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多动手做一下,早作准备,从多方面、全方位考虑实验因素和学生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实验效果差的实验应进行一定的研究,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达到所需的效果,确保每个实验的成功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  ;  ;  

带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研究_导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