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如何走出生死存亡的困境_温州论文

浙江企业如何走出生死存亡的困境_温州论文

浙江企业如何走出生死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死局论文,浙江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通胀的压力下,浙江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自去年以来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生死局”。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飞跃集团事件。飞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典范,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飞跃调研,对企业经营者邱继宝的经营理念颇为欣赏,当场戏称他是“国宝”。然而,去年5月底,飞跃突然被曝“资金链断裂”,因欠下巨额贷款,加之债权人逼债,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以邱继宝这样的明星企业家尚且如此,其余中小民营企业的惨状可以想见。

2008年4月,浙江省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则更让人揪心,GDP增幅同比回落了2.8个百分点。这在改革开放30年浙江历史上是鲜有的状况。

全省如此,作为温州模式发源地的温州情况更糟糕。仅以温州经济实力最强之一的瑞安市为例,去年一季度GDP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4月底,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应温州市政府要求,提交了一份企业调查报告。报告认为,20%的温州中小企业目前已经处于关、停、半停工状态,甚至倒闭。

国际与国内双因素导致浙江陷入困局

为什么前几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速度的经济列车,尤其是作为全国经济列车龙头的浙江会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呢?

首先,国际因素成为浙江企业陷入困局的重要推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这次经济困局是国际输入性危机导致的。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美国经济急速衰退。这对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浙江出口贸易行业影响巨大,企业出口迅速下滑,产品卖不出去。

而美元的走弱及国际炒家的炒作,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进而推动了钢材等能源价格飞速上涨,这样从外围给国内和浙江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飙升。

其次,国内融资成本、用工成本、出口成本、生产资源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导致企业难以生存。

一是国家信贷政策从紧,银根收紧,企业资金链绷紧提高了融资成本。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费用比2006年增长了30%左右,企业资金链绷紧,甚至导致如飞跃集团一样的资金链断裂。按照浙江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企业如果没有钱还银行贷款,就会向民间借贷公司借短期高利贷,等到申请到第二批银行贷款下来后,再还高利贷。”一位民间借贷公司的经理程非非说:“当飞跃从民间借贷公司手中拿到钱后,归还了银行的贷款,可是,由于今年以来的银根紧缩政策,银行的第二批贷款却没能如期借给飞跃,这导致了飞跃的资金链断裂。”程非非说,几家民间借贷公司也受到了牵连。

实际上,随着连续加息和银根紧缩等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深入实施,2007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信贷资金渐趋紧张,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一路高企。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的数据显示,当月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月利率达到11.77‰,较之去年年底的数据上升0.13个千分点,再度逼近2005年1月的历史高位12.112‰,而将11.77‰的月利率换算成年率的话,就是14.124%,这样的水平已经比目前银行贷款7.47%的年利率高出了一倍。而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浙江的民间借贷率最高的已达年利率120%。显然,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这不但完全侵吞了企业的利润,还有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二是人民币升值因素影响,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外向型企业的利润被人民币升值侵吞掉。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了6%,这就意味着外贸企业利润的6%要被侵吞。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元缩水快,结汇时间延长,企业资金链绷紧甚至出现断链。

三是节能减排,提高了企业减污成本。节能减排虽然有利于经济优化和良性发展,但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停或转型。

四是新的《劳动法》实施后提高了劳动力成本。2008年企业用工成本大约比2007年上升10%左右。

五是资源价格快速上升,提高了原材料成本。“虽然原材料涨价了,但是很多终端的产品价格却始终涨不上去。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不涨价是等死,涨价死得更快。原先温州企业所采取的低价格、低成本的竞争计划完全失效了,一些没有实力的小厂子的业务被大厂子给吃掉。”周德文如此认为。

另外,由于浙江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远远没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强,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显现出危机来。浙江传统产业的弊端突显。

浙江企业出路何在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浙江企业如何化解呢?

首先,必须加速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

从政府层面上讲,应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一手“保稳”,一手“促调”。一方面,立足当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发展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大力推动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强金融保障、帮扶企业解困、优化政府服务,切实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其次,企业外迁或转行,大力发展“浙江人经济”。利润低的企业可以转到利润高的行业去,本地土地等成本太高,可以迁移到中西部土地成本低的地方去。

例如,在温州投资煤矿的现象在当地已经相当普遍。温州水头镇皮革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邱殿星介绍:“在全国来说,温州地区出去做矿的是最多的,而温州地区实际上我的了解是水头镇的人出去做矿是最多。也就是原来做皮现在改做矿的在水头镇最多。”温州商会自己进行过一个统计,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经营权掌握在温州人手中,这些温州人经营的煤炭年产量约为2000万吨,占山西煤炭年总产量的4.5%、全国的1%,而这其中大概有三成以上是水头镇的人经营的,吸引他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煤矿开采的可观收益。

邱殿星说:“做皮的话你一年就是做一个亿的产值,利润也只有几百万。如果开煤矿的话,可能一个月就有几百万的利润,这相差是很大的。”树挪死,人挪活,通过外迁或转行,浙江的企业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浙江人经济,从外围壮大了浙江的经济影响和实力。

浙江人在省外办企业,就形成了浙江人经济。“浙江人经济”能为“浙江经济”带来什么的问题上,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是,不管浙江人在哪里,浙江人的根还在浙江。比如,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春节前的10天之内,外地通过银行汇到温州的钱,平均每天就有20多亿元。

2006年底,在呼和浩特举行的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交流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一番讲话赢得在座两地干部一阵掌声。他说,内蒙古近几年将新增加3000万亩耕地,可组织浙江农民和农业企业前来经营,从而形成浙江省在内蒙古的“粮食飞地”;浙江供应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边贸产品可以到内蒙古建立加工园区,从而形成“工业飞地”;内蒙古还可以把新的煤矿交给浙江的企业开发,把生产的煤炭运回浙江,从而形成“能源飞地”。

再次,实施品牌战略,使浙江企业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名牌。

“80万件中国衬衫只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的一个尴尬写照。但有时我们却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一个意大利普拉达(PRDAD)的双肩帆布背包却能抵得上中国一台长虹34寸大彩电。从国际贸易来看,不在于产品是什么,而在于生产的产品有无高度知名的品牌。

无疑,与意大利经济模式极其相似的浙江省,最能复制意大利品牌奇迹。

中共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加快推动“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这样,十二次党代会从发展战略上为浙江省以科技创新,走品牌之路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14年前,温州召开万人大会,宣布“质量立市”,此后温州制造业逐渐走出了信誉危机,靠物美价廉占领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但好景不长,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温州制造业一步步下滑,终于走到了今天生死存亡的艰难关头。怎样才能找到温州制造业的出路?在这里,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美国的两个品牌:耐克和可口可乐。它们都属于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且他们的工厂遍布世界各地,那么它们是如何取得高额利润,并且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的呢?答案就是品牌的力量。所以,浙江企业要走品牌之路。虽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有了品牌,卖出大价钱,赚得高利润。其抗风险和危机的能力自然就强了,自然也可以像可口可乐一样成为百年老店了。

标签:;  ;  ;  ;  ;  

浙江企业如何走出生死存亡的困境_温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