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字阅读_数码论文

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码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论文,数码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5)02-0059-09

       如今,信息革命与其说是以其雷霆万钧的冲击波使人震撼,还不如说是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应用使人受益。在世纪之交成长起来的“数码土著”已经对信息、数据与知识在总量上迅速增长见怪不怪,安之若素,这是后信息爆炸时代的特征之一。数码阅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行其道的。哪里有手机、有电脑,那里就有数码阅读。数码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的迹象,在生活中已经俯拾皆是,因为各种电子设备日益成为人们的信息和知识的来源。一方面,传统阅读面临危机,以至于政府感到有通过立法来加以保障的必要,书籍出版业千方百计谋求自保。另一方面,数码阅读大行其道,以至于家长感到有必要防止“电子海洛因”毒害孩子,电子出版业高歌猛进之际仍需严于自律。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需要开发比印刷品更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数码读物,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比传统读者更积极主动的数码读者;不仅需要将传统阅读学沿用到数码语境中,而且必须实现阅读理论的创新。正因为如此,本文将“数码阅读”作为一个学术范畴置于后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加以研究。

       一、后信息爆炸时代数码阅读的由来

       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作为一个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①类似的术语还有“数据洪水”(data deluge)、“信息洪水”(information flood)等。它们涵盖的范围不限于科学文献的迅速增长,而是社会生活中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铺天盖地,使个人接受严重“超载”的现象。引发信息爆炸的原因,既有印刷术、电磁波应用以来人类知识生产加速进行的大趋势,也有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革命的直接冲击。从心理上看,经历了由媒体匮乏向媒体冗余、信息不足向信息过量转变的人们(即所谓“数码移民”)对信息爆炸有格外强烈的感受。

       从信息爆炸时代向后信息爆炸时代的转变,大致发生于世纪之交(各国的情况有所区别)。从经济上看,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在2000年的破灭终结了关于虚拟经济不受价值与竞争规律支配的神话,使先前趋于狂热的信息崇拜得以冷却;苹果公司2001年介入网络音乐市场,找到了兼顾传统录音产业、网络歌迷和硬件厂商利益的生财之道。类似事件都是上述转变的标志。从那时以来,后信息爆炸已经是媒体革命深入的同义语。

       后信息爆炸时代到来在社会层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热爱并能娴熟使用新媒体的“数码土著”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将信息总量的迅速增长视为常态。至于亲历信息革命前后巨变的“数码移民”,渐渐消除了对于数码技术、数码媒体的排斥心理以及对信息爆炸的恐惧心理,对于信息总量在高位上的进一步增长已经丧失了与之成比例的感受性。(2)人们逐渐习惯于将自己作为信息爆炸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并以实际行动参与信息爆炸制造过程,不可胜计的“用户生成内容”正由此而来。(3)以应付信息爆炸为能事的专业机构、企业和组织大量涌现,游刃有余,开发出各种有助于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的技术,使人们觉得信息爆炸实际上是可控的。与上述因素相适应,数码阅读已经不局限于少数弄潮儿的行为,而是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虽然不能完全否定数码鸿沟之存在,但数码阅读从总体上说已经获得普及。

       从产品层面看,后信息爆炸时代到来和下述因素有关:(1)各种通信装置、信息处理设备已经大规模市场化,甚至形成明显的冗余(表现为一个家庭有多台备用电脑、一个用户有多部备用手机等)。它们在性价上的改进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为数码阅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用以划分知识领域的各种界限模糊化,编码与解码因此趋于多重、多义。“阅读”(reading)在英语中本来是指人对符号予以解码、从文本析取意义的认知过程,法案被介绍给立法机关的机制,预言家通过阐释征兆或超自然标识以获得启示,或者巫师通过灵媒透视识别信息。如今,计算机从贮存器提取数据并予以解析的过程也被视为阅读。阅读一旦被视为人机共同体的活动,那么,计算机就从信息爆炸意义上的麻烦制造者变成了应对信息爆炸意义上的好帮手。(3)可供消费的信息产品日益多样化,信息与载体的结合变得非常不稳定,跨媒体流动成为常态。传统媒体与数码媒体虽然仍然存在市场占有份额上的冲突,但彼此之间也找到了一些调适办法,甚至在“全媒体”之类战略中走向共赢。这样,数码阅读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运营层面看,后信息爆炸时代到来和下述因素有关:(1)日益普及的交互性媒体已经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习惯。人们比以前更容易适应新技术、新界面、新应用,不是将交互性与非交互性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期盼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创造新福祉。(2)社会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密切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而且为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赛伯世界对公众来说已经不是电脑牛仔神出鬼没的法外天地,而是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有信息化法制为保障的日常所在。(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人们诉诸兼容、共赢、和谐。如果说前信息爆炸时代重视经典化、信息爆炸时代重视去经典化的话,那么,后信息爆炸时代迎来了重新经典化。以此为背景,数码阅读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新的增长点。

       二、后信息爆炸时代数码阅读的特点

       数码阅读的特点是在和传统阅读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二者同为人所特有的社会行为,依托文化产品而进行,是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传统阅读是在以书面传播为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数码阅读则是在数字化媒体向文化领域全面渗透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从上述认识出发,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三个层面、九种要素阐明后信息爆炸时代数码阅读的特点。

       (一)数码阅读的社会层面

       从社会的角度看,阅读是人所特有的社会行为,由人充当阅读主体,以人为预设阅读对象,通过人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充当阅读中介)。在这一层面,传统阅读以知书识字者为主体,以好学深思者为典范接受对象,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为中介;相比之下,数码阅读将数码土著当成标领风骚的阅读主体,将参与者视为数码产品预设阅读对象,认为机器识别及其开发商是日渐重要的阅读中介。

       阅读的前提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反之,文化素养通过阅读而形成。传统阅读在面对文盲与文人的矛盾中明显向后者倾斜,知书识字成为充当阅读主体的基本条件。相比之下,数码阅读除书面文化素养之外还要求起码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现阶段数码阅读主体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来自模拟时代的“数码移民”,二是在数码时代成长的“数码土著”。从总体上看,后者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他们拥有传统读者难以望其项背的方便,如方便随时学习的泛在接入、追随即兴联想的网上冲浪、基于个人需要的定制服务、提高阅读效率的人机协作等。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海量信息对于阅读速度、鱼龙混杂对于甄别能力、对方推送对于自主思维、语境多变对历史意识的挑战,需要具备跨学科、批判性、跨媒体与合作性的素养。任何作品或文本都可能有其预设读者。其开发者或创作者不仅根据需求选择阅读对象,而且根据社会刻板印象或自己调查所得预见到他们所可能运用的策略。传统阅读看重文本的稳定性,因此将尊重这种稳定性的好学深思者当成理想的预设读者。相比之下,数码阅读强调文本的可变性(因为它们是虚拟的)。作为数码产品的预设读者,电脑屏幕的用户是在与电脑进行交互活动而非被动的旁观者,他们参与到屏幕上所发生的事情中,而且他们往往正是其发起者。②在很多情况下(如阅读超小说)时,读者已经兼有作者的身份,正如斯奈德所说,一个活跃的作者兼读者不仅编织意义,而且从作者所提供的配套组件编织文本。③曼诺维奇倾向于用“信息行为”来描述这些人的活动,并从后媒体美学的角度预计他们系统地“误用”的可能性。④这种“误用”(如戏仿)实际上是用户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美国学者阿尔班斯基指出:在人文科学中,我们长期接受一种将阅读当成某种再创造(甚至是重写)的观点,但当今“数码一代”看来将上述理论带到全新水平,经常是在体验叙事时确实创造叙事。在参与性娱乐的保护伞下,人们积极参与粉丝小说、大规模多用户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甚至是幻想足球。⑤

       从宏观的角度看,某些人在整个社会的阅读活动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像古代的圣贤智哲、近现代的专业知识分子就是如此。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引导阅读风气的关键人物,为传统阅读所不可或缺。相比之下,这些人在数码阅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英国社会学家、媒体理论家冈特利特将传统媒体研究理念归结为1.0版而加以批判。根据他的看法,媒体研究1.0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相信应该教学生如何以某种恰当的“批判”风格“阅读”媒体;媒体研究2.0作为对上述观念的反拨而出现,其特点之一是承认媒体受众总体上已经是有能力的媒体内容阐释者、有批判的眼光和对当前媒体技巧的理解,而不是持教导学生如何“阅读”媒体的要人领情的信念(2007)。⑥这段话有助于了解阅读权威风光不再的原因。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智能机器是日渐重要的阅读中介。如果说音频识别、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有助于实现各类阅读材料的数字化的话,那么,结合了传感技术的计算机可以进而充当人类“阅读”世界的中介。倘若智能化到一定程度,计算机甚至本身就能“阅读”文本以至于“阅读”世界,如果这种“阅读”只是识别符号的话。要理解世界的意义,目前还只有人类能够做到。不过,日益“聪明”的机器正在取代人类知识分子成为新的阅读权威,原因在于人类若离开它们的帮助已经无法处理像潮水般奔涌而至、像高山般积累起来的阅读材料。而且,正如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布洛克在谈到文学时所指出的,如今数码小说成了文本机器,读者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为生产叙事所必需。⑦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机器识别作为阅读中介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不仅如此,某些程序已经可以根据所“阅读”的诗歌,运用语言模型技术自动生成全新的原创诗歌,像RKCP就是如此。⑧当然,这类机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IT界开发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事情的本质是相关开发商在数码阅读活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数码阅读在公众中的普及不是均匀的。美国专家瑞安2007年谈到:数码文本性已经通过计算机游戏和前卫文学实验分别征服了大众以及对将数码艺术理论化感兴趣的学术界读者,但它尚未达到文化谱系的中间层,即受过教育、主要为了愉悦而阅读、但有艺术分辨力的那些人。她主张强化数码文本叙事性以改变上述分割状况,为此看好以光盘游戏《神秘岛》(1993)和解谜游戏为代表的嵌入性故事,以在线游戏《模拟人生》为代表的涌现故事,以交互性戏剧世界《外观》为代表的有点事先写好的脚本但可变的故事文本。⑨这一研究说明了数码阅读在社会各阶层有一个逐渐普及的过程。上述观点是有启发意义的。澳门大学张国祥等人对数码阅读素养中的性别差异加以研究,提出了三个中介变量:在线阅读活动,学校中应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上述技术在家庭的应用。他们发现:香港女生在数码阅读方面有较好表现,主要是第1、3个变量起作用;韩国女性在数码阅读方面有较好表现,主要是第3个变量起作用。因此,对学生居家闲暇时间的活动加强引导是很重要的(2013)。⑩这一研究说明了数码阅读的效果除IT技术外还受相关群体社会背景的影响。

       (二)数码阅读的产品层面

       从传播的角度看,阅读所依托的是一定的文化产品,即由阅读手段和阅读内容结合而成的阅读本体。在产品层面,传统阅读主要诉诸线性文本,依靠文字、图形与符号等进行编码,以印刷品为代表。相比之下,数码阅读主要诉诸超文本、多媒体与超媒体等阅读手段,将多层代码作为阅读内容,从比特流的角度把握阅读本体。

       在人类历史上,阅读一开始就是需要特殊物质手段支持的智力活动,这种手段包括阅读材料、阅读工具、阅读平台等。字符、辞典、类书、放大镜便是传统阅读手段的代表。时至今日,尽管它们仍然继续发挥“余热”,但数码化已经创造了新的便利,如字库、连线词典、分类网站、带视觉调节功能的计算机界面和手机界面等。下述条件则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广域超媒体,允许地理上分散的工作组通过文件链接等方式共享信息;全文检索;信息代理;参考作品的综合;过滤。(11)如果说阅读的对象是文本的话,那么,传统阅读是线性文本为主导(用线性文本统摄非线性文本),数码阅读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它来说,非线性文本不是特例而是常态,不是附属而是主导(这意味着将线性文本视为非线性文本的简化)。数码阅读不仅得益于以非线性为特色的超文本,而且获得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正如巴克所指出的,阅读是我们最古老的技术之一。我们的阅读方式不断根据技术变化或社会变化而调整。如今,创新性计算机产品经常运用感觉模式的组合,如声音+视觉+触觉等。每个感觉模式都有子模式,如视觉包括文本、图像(静止与运动)、图形要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与语音。多感觉阅读基于人们同时对多重感觉流加以拼合与解密的能力,和我们运用多重感觉阐释周边世界很类似。如今阅读体验扩展到书籍和计算机屏幕之外,进入了围绕着我们的世界。文本伴随着(更准确地说是包括了)图像、声音与物理形式,任何或一切都可能是动态或交互的。在这样的世界中,多感觉阅读能够让更大的带宽进入人的心灵,同时通过若干感觉通道、在多种水平上提供意义。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契约获得了新的维度。精心书写的多感觉文本不是排挤或取代书面文本,而是通过在多模式中补充有效的语义支持丰富阅读。(12)超文本、多媒体加上网络通信、移动通信,构成了令传统阅读手段望尘莫及的新条件,即集阅读材料、阅读工具、阅读平台于一体的数码阅读手段。

       任何阅读在内容上都指向代码,其任务就是破译代码所包含的意义。不过,传统阅读只涉及供人类解析用的代码,数码阅读却涉及供机器解析用的代码。还有上述两类代码之间的转换(编译器)。因此,代码对于数码阅读来说是多层的,从机器语言、网络协议、操作系统到应用程序,各有各的读法。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考克斯等人认为代码与诗歌类似,可以在其书面形式及其执行两方面拥有美学价值。代码与其所导致的行动的任何分离都会限制审美体验。(13)代码的书面形式更多地体现了数码阅读和传统阅读的相似性,代码的执行方面更多地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上述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辅助阅读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文本分析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已经被用为搜索、整理与编排的方式,但对书面文本的阐释分析仍是薄弱环节,而这种分析正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事实上,计算机不只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使人们得以从事先前太累人的文本比较,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阐释,以其计算的精密性和人类研究者的直觉和主体性相辅相成。这一点正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拉姆齐《阅读机器:走向算法评论》一书所力求证明的。他考察了计算机如何被用为“阅读机器”、替文学评论家开拓全新的可能性。(14)

       代码与载体的结合构成了阅读本体,这是人类文化产品在阅读活动中的存在形态。如果说传统读者将阅读文本(主要是以印刷品为代表的书面文本)当成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话,那么,电视观众以观看图像流为要务。相比之下,数码读者的使命则是阅读比特流。印刷文本是固定的,传统电视的图像流只能在同一媒体上运动,数码媒体的比特流却可以跨越不同平台(只要有恰当的通信协议支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在适当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实现从线性文本到立体空间、从单媒文本到多媒文本、从静态文本到动态文本、从傻瓜文本到智能文本、从条理文本到随机文本的扩展,以及从词语为主到多重代码、从有限知识到海量信息、从分门别类到混杂语境、从静观默察到交互界面的转变。计算机用户对于比特流的阅读远比电视观众阅读图像流主动,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来选择路径。链接不只是进行超文本创作、辅助超文本阅读的手段,而且成为超文本修辞的重点、超文本阅读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读懂了链接,才可能明白页面之间的间隔何以不是纯然无物的空白、页面之间的联系何以不是无端形成、既定文本被阅读与理解的方式如何因为链接而改变,也才能进行网上冲浪。

       施特霍夫克认为:超文本之后的数码文学可以称为二阶数码文学、软件诗歌或软件语言艺术。它将数码文本性当成关注的重点,实现了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服务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是与经济领域服务业崛起相适应的,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代艺术领域中,人们已经越来越少将艺术使命视为生产某种业已完成的产品(艺术品),而是越来越常将艺术理解为过程、非物质实体、关系。基于印刷媒体的诗歌是从内容、动机、句法与组织来分析作品,数码(软件)诗歌的鉴赏则无法撇开所应用的程序。软件语言艺术的一部分是基于代码语言的文本。这类文本要求读者或用户发展某种精致的“心灵界面”,以便为不便进行线性快速阅读的文本解码。(15)这段话可以成为考察下述数码阅读运作层面的出发点。

       (三)数码阅读的运作层面

       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阅读是人以一定方式和文化背景相互作用、求得精神愉悦或思想提高的过程,涉及阅读方式、阅读环境与阅读机制等要素。传统阅读在运作层面立足于人对文本的单向解析,从沙龙、读者俱乐部之类社会群体寻求支持,以举一反三、知人论世、能入能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概括阅读经验。相比之下,数码阅读推重作为阅读方式的人机交互、作为阅读环境的虚拟社区、作为阅读机制的经典重组。不论是静心领会或书声朗朗,传统阅读通常都将阅读对象当成相对固定的存在,关注人对它的单向解析。虽然书籍也可能被当成机器、对印刷品的阅读也可能存在交互,但那只是在意义生成层面展开。西方至迟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就在这一框架中展开了关于交互式阅读的探讨,其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之一是由麦克科米克提出的,即交互性阅读模式试图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洞察力结合起来。(16)数码阅读在全新的技术基础上推进交互性阅读。1989年,乔伊斯(Michael Joyce)在以“读写革命”为题的发言中指出:在超文本环境中,电子系统成了虚拟叙述者,叙事不再是由歌者到听者或作家到读者的单向传播,而是一种读者变成联合作者、智能系统“阅读”他们的反应的回路。(17)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数码语境下的交互式阅读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其要旨大致包括:(1)肯定阅读对象是变化的。它不仅给予用户作为认知依据的初始刺激,而且本身随着用户的反馈而改变。(2)肯定阅读对象有可能感知用户的存在和变化,甚至根据上述感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反应。(3)肯定读者的能动性不只表现在根据阅读对象所提供的刺激构建意义,而且表现在引导阅读对象朝符合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交互性小说中,不同的链接将带领人物走不同方向。读者将追随他们所选的链接,因此在每次阅读时创造一部不同的小说。(18)(4)肯定阅读过程中由于存在多元主体而使读与被读的关系复杂化——我们在读书(智能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智能之)书在读我们,还有别人(通过智能之书)在观察我们读书。就此而言,美国斯特里克兰等人的下述见解是有代表性的:(1)交互性阅读通常作为双路交流而存在。当用户/读者理解如何与机器交互、采取某种行动并观看其结果时,他们确立了一种心灵关系,可以持续卷入。(2)我们将计算机当成第二个交互者。不只是人类读者与界面交互,机器作为第二读者也通过创造它自身的行动对这些交互做出反应。(3)阅读通常被看成一种孤独的活动。但新媒体诗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它鼓励对话与询问。我们作为作者的创造过程是这种交互的发起模式。(19)加州大学海勒斯甚至认为:由于数码文本允许某种程度的交互性,阅读也变成某种表演。(20)如果同意上述看法的话,那么,读者已经朝表演者转变,而电子阅读系统的管理员既是上述表演的观者,又是其舞台监督。

       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数码时代阅读所发生的变化:(1)在物理环境方面,传统阅读曾经将在平静书房摆下精致书桌当成一种追求。如今,便携式阅读设备的流行创造了随时随地皆可读书的条件。(2)在社会环境方面,虚拟社区对阅读的影响日益巨大。哈贝马斯曾经肯定“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所形成的群体对于开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所起的作用。(21)梅罗维茨提出:在印刷社会中,有可能存在分化性知识社区,每个社区从不同的资源习得赖以建构合适行为的东西:成人阅读成人的杂志,儿童阅读喜剧书,等等。但是,在一个电子语社会中,人人都可以看一切东西,妇女看面向男子的节目,男子看面向妇女的节目,儿童看面向成人的节目。(22)上述情况在数码时代到来之后发生了重要变化,亦即自由组合而形成的虚拟社区成为重要阅读环境,并对个人的阅读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在写帖、读帖、跟帖的过程中,实现了“人以群分”。(3)在心理环境方面,传统阅读更多从“登攀”的角度理解阅读过程,数码阅读更多从“冲浪”的角度把握阅读要义。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值得追求的是某种可期而至的心理巅峰,或者是某种不断搏击的体验。

       阅读是历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阅读不仅了解历史,而且创造历史。阅读也有本身的历史,即继往开来的过程。传统阅读主要通过经典化来创造自己的历史。经典凝聚了最高智慧,代表了最高境界,阅读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对它们的领悟而实现“一通百通”。相比之下,数码阅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它的发展机制与其说是经典化,还不如说是经典重组。这是就以下三重意义而言的:(1)某些数码文本(如网络小说)自身要求将重组当成阅读条件。它们由自我包容的语义实体(节点)构成,读者必须对各个节点所提供的材料组合、再组合,才能形成比较连贯的阅读。越是能为读者提供有效的重组(“由观者无穷地重新洗牌”),作品越是成功,也就越有望成为“经典”。(2)各种数码媒体、虚拟社区都通过排行榜不断制造明星级作品,但它们在耐久性方面与传统经典不可同日而语。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任何经典都摆脱不了数码读者戏仿或解构的命运,不论它们是已经流传千古的佳作,或者出自新近成名的“大虾”之手。在近乎狂欢节的气氛中,数码阅读向数码写作转化,施展自己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不断寻找新的议题、热点以及契机。若用库比特(Sean Cubitt)的说法,这种阅读不是“优秀读物”模式(相当于印刷时代个人对经典的阅读,其核心是隐秘性,本质是关于自我的叙事),也不是“图书馆”模式(由于将阅读区和藏书区、书籍与读者分开,专业的图书管理员不可或缺,于是公共阅读的样板由此形成),而是“浏览和冲浪:趣味阅读”模式(在身份和控制欲之间保持同等距离,将读者引入幻想世界,让人们在某一特定情节中一下子体会多种角色,其代表是多用户网络游戏)。(23)(3)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主干的泛网络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而且是以重组(包交换)为自身存在的基础。不论将它视为全球电子大百科或世界图书馆,它都已经成为“众目睽睽”的对象。

       通过相关读者、推手以至于运营商的活动,数码阅读将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作层面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思潮的起伏跌宕而推陈出新。就此而言,数码阅读在微观上是终端读者对于电子书或数码材料的阅读,在中观上是对于数码媒体社会意义的把握,在宏观上是通过数码内容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生生不息的运动的理解。

       三、后信息爆炸时代数码阅读的价值

       一般而言,阅读是获取信息、娱情悦性、启迪心智的途径,具备相应的实践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数码阅读也不例外,所不同的只是它将数码媒体当成主要信息来源,将数码艺术列入主要娱乐产品,将数码阅读学视为主要理论取向。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码阅读显示出海量信息、超素养和远程化的特征。数码阅读本身有多种类型,其区别不仅取决于数码产品的特性,而且取决于读者的需要、能力与习惯,以及阅读所由发生的环境。由于上述因素的差异,数码阅读的具体效果千变万化,难以一概而论。不过,对于数码阅读的总体价值,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察。

       (一)数码阅读的实践价值

       数码阅读的优点是明显的:(1)适应了人类文化借助科技力量广泛普及的需要;(2)有利于通过培育富有参与精神的读者来培养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公众;(3)可依靠机器中介阅读范围日益广泛、类型日益复杂的“文本”(从DNA、脑电波以至于生活中各种可传感的信息源);(4)有条件利用信息科技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和迅捷检索方式;(5)可以从超媒体读物中获得自主性视听综合体验;(6)成本较低,更新较快,在“可写”模式下,读者的联想可能形成对于原有链接与节点的不断拓展的补充;(24)(7)在对话过程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机综合体,实现人机共生;(8)满足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大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学习的要求;(9)通过经典重组激励创新精神。

       和其他事物一样,数码阅读并非十全十美。对它的批评来自不同角度,其中至少有:(1)阅读速度较慢。丹麦学者尼尔森牵头进行的实验发现:和阅读印刷品相比,人们在屏幕上的阅读速度要慢25%。(25)(2)助长浅阅读,不利于深度思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材料包含大量跳跃化链接所致。(3)将读者的注意力由现实世界引入虚拟空间,导致疏离人际交往。(4)阅读内容芜杂,可能造成心灵迷失。(5)设备的制约性。(6)“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我们的文化有断裂的危险。”(26)上述批评有些未必是定论。例如,施乐公司2000年举办的“XER:阅读未来实验”展出了巴克所设计的“变速阅读器”。它将动态地形学观念和汽车观念作为界面,使用迅速系列视觉显示协议,允许人们每分钟阅读多达2,000个单词。这些单词是以在同一位置闪烁迭代的方式呈现的,用户只要盯着同一个位置看,而无须像常规阅读那样在纸面上移动目光。(27)由此看来,只要设计合理,读屏可望加快。当然,数码阅读确实存在某些局限性,这一点是难以否认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培养英国德蒙特福德大学托马斯所说的“超素养”(transliteracy),即一种穿越大范围平台、工具和媒体(从手写、印刷、电视、广播与电影到数码社会网络)进行读写与交互的能力。(28)

       (二)数码阅读的艺术价值

       数码阅读自然是一个文化范畴,所涉及的范围不以数码艺术为限。尽管如此,它仍然在数码艺术潜学科群与数码艺术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1)数码艺术创作得益于数码阅读所提供的素养和机遇。(2)数码艺术作品的阐释与评价是以数码阅读为基础而进行的。(3)数码艺术与数码阅读的有机结合可望培育新型的阅读艺术。如果将“数码阅读艺术”作为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范畴的话,那么,它的重点在于数码阅读本身的艺术性,即如何通过阅读包括数码艺术在内的各种材料或资源去发展人的心智。为此,首先必须对数码阅读本身的优点与局限有清醒的认识。传统阅读和数码阅读虽然存在争夺眼球的矛盾、体现媒介文化的冲突,但亦有交相为用的一面。例如,我们可以将克劳斯塔利斯的自传性著作《数码梦想2013:我的灵魂在图像与词语中之旅》(2013)(29)和其视频艺术、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也可以像葡萄牙科英塔拉大学波塔拉那样对印版书籍和电子文学的阅读与写作加以综合考察,看读者在与代码进行交互时如何产生符号学、阐释学意义上的行动。他特别关注眼动意识和触觉交互如何反馈于这些作品的物质层面和语义层面,认为上述反馈维持了将读者身体和具体作品联系起来的回路。(30)在实践中,二者各有相对优胜的范围,可以取长补短。

       (三)数码阅读的学术价值

       数码阅读有助于推动传统阅读学向数码阅读学的转变。后者代表了将数码阅读研究系统化、理论化的趋势。与其研究对象的定位相适应,数码阅读学既是传统阅读学在数码语境中的延伸,又包含了对传统阅读学的反思与批判。例如,麦加恩等人《艾凡豪游戏》就是专门为理解阅读原理而开发的。这一游戏(以及他们总体上的批评理论)的前提是:想象的作品在其自身中包含了自身的多重版本。我们对作品的阅读是一种“量子探索”,因为所有的阐释位置都被定位于一种内在的立足点,每个阐释行动不只是一种系统观,而且也是它的操作的一种功能。(31)数码阅读学告诉我们:(1)传统阅读学所研究的“阅读”很可能只是范围更广泛的“阅读”的特例之一,如果将线性文本理解为非线性文本的特殊形态,将生成性作品的显型理解为基因型的特殊表现的话(大多数文本永远不会露面)。要摆脱以偏概全的局限,需要有更为高瞻远瞩的眼光。(2)如果将阅读学的研究重点由线性文本扩展到非线性文本,那么,面对后者的复杂多变,很可能必须重建读者对文本的信任系统(这一点在网络阅读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文本变革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希金斯曾以古希腊文学为例说明线性哲学最终走向权力的证明与显示。(32)相比之下,非线性文本所带来的可能是多元化与离心化。(3)传统阅读学某些原理和方法在数码化语境中仍具备其价值,只不过必须加以新的诠释,正如洛伊等人将“细读”应用于电子文学那样。(33)

       如果说传统阅读指向真实文本的话,那么,数码阅读则指向仿真文本。电子书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像书(印刷版),其实是比特流。在“像书”的意义上,数码阅读可以借用传统阅读所积累的经验;在“不像书”的意义上,数码阅读必须发展出自己的观念、技巧与范畴。如今,人类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斯坦福大学教授莫雷蒂提出“远程阅读”(distant reading)的观念,(34)并在其后出版的著作中做了阐述。(35)这个术语至迟在1979年就已经有人使用,(36)但莫蕾蒂赋予新义。他认为世界文学不能用一本本书阅读的方法来把握,而必须采用抽象建模。他不主张人们尽可能多读书,因为这样做对获得知识没有多少效果。与之相比,收集作为整体的书籍的数据、统计与趋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特定议题,并把握基本著作的背景。上述见解值得重视。莫雷蒂认为研究书籍的倾向比阅读书籍本身来得重要,因此将远程阅读作为有别于细读法(close reading)的新读书法来倡导。对莫蕾蒂的观念,反响不一。有人认为远程阅读可能是文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例如,米德尔顿也出版了题为“远程阅读:表演、读者身份和当代诗歌中的消费”的著作。他将诗歌视为表演,承认文本从创作情境旅行到阅读情境的距离,采用与细读不同的方法,关注它们如何在舞台上被吟诵、在刊物上显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滚动,而不只是束缚于词语的超然意义之云(2005)。(37)但也有人对远程阅读提出批评。文学毕竟是人工宇宙,其遣词造句未必服从成套法则。莫雷蒂将文学当成某种应当作为具备统一情节和风格的整体来把握的集合系统,这种看法未必可靠。(38)

       展望未来,不论是数码阅读还是数码阅读学,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能否开发出英国电视剧《红侏儒号》(1988-1999)所描写的那种基于心灵阅读、可将用户的幻想即刻具体化的系统?能否读懂机器人、人造生物人的心灵?在艺术中,能否再产生像博尔赫斯小说《巴贝尔图书馆》(又译《通天塔图书馆》,1919)那样深邃的作品?它不仅构想了终极阅读,而且对这种阅读加以批判。所谓“终极阅读”,要旨是图书馆成了宇宙的别名、已经收集齐全所有书籍,因此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替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的书,并通过阅读了解有关他未来的奇妙奥秘的辩解和预言。这部作品提醒人们:让书籍完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追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39)在理论上,是否大脑中存在对阅读做出反应的细胞,脑电波是否真的能破译,仍然没有定论。阅读如何从宏观上影响社会心理、如何从微观上影响个人心灵,DNA密码如何解读,纳米阅读及量子阅读如何实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探讨。

       注释:

       ①Fremont-Smith,Frank.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AIBS Bulletin,Vol.11,No.2(Apr.,1961),p.18.

       ②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161页。

       ③Snyder,Ilana.Hyperfiction:Its Possibilities in English,1997.http://www.schools.ash.org.au/litweb/ilana.html.2009-8-13

       ④Manovich,Lev.Post-media Aesthetics.2001.http://www.runme.org/project/+postmedia/.2004-1-17

       ⑤Urbanski,Heather,ed.Writing and the Digital Generation:Essays on New Media Rhetoric.Jefferson,North Carolina:McFarland & Company,2010.

       ⑥Gauntlett,David.New Media Studies 2.0.2007.http://www.theory.org.uk/mediastudies2.htm.2020-10-9

       ⑦Blok,R.A Sense of Closure:The State of Narration in Digital Literature.In From Homer to Hypertext:Studies in Narrative,Literature,and Media.Edited by Ham Bailing,Anders Klinkby Madsen.Odense:University Press of Southern Denmark,2002,pp.167-180.

       ⑧库兹韦尔:《灵魂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沈志彦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06-207页。

       ⑨Ryan,Marie-Laure.Narrative and the Split Condition of Digital Textuality.ln The Aesthetics of Net Literature:Writing,Reading and Playing in the Programmable Media.Edited by Peter Gendolla,

.Bielefeld:Piscataway,NJ:Transcript;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7,p.264.

       ⑩Kwok-cheung Cheung,Soi-kei Mak,Pou-seong Sit.Online Reading Activities and ICT Use as Mediating Variables in Explai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Comparing Hong Kong and Korea.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March 2013.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299-013-0077-x/fulltext.html.2013-4-4

       (11)Yankelovich,Nicole.From Electronic Books to Electronic Libraries:Revis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Electronic Book".In Hypermedia and Literary Studies.Edited by Paul Delany,and George P.Landow.Combridge,Masschusetts; 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1991.Fourth printing,1994,pp.133-141.

       (12)Back,Maribeth.The Reading Senes:Designing Texts for Multisensory Systems.In Digital Media Revisited: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 Digital Domains.Edited by Gunnar Liestol,Andrew Morrison,and Terje Rasmussen.Boston:The MIT Press,2003,pp.157-181.

       (13)Cox,Geoff,Alex McLean,Adrian Ward.The Aesthetics of Generative Code.2000.http://www.generative.net/papers/aesthetics/.2010-12-20

       (14)Ramsay,Stephen.Reading Machines:Toward an Algorithmic Criticis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1.

       (15)Strehovec,Janez.The Software Language Art.In Read_Me:Software Art & Cultures.Edited by Olga Goriunova and Alexei Shulgin.? rhus:Werks Offset A/S,2004,pp.262-275.

       (16)McCormick,Thomas W.Theories of Reading in Dialogue: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8,pp.x,399.

       (17)Joyce,Michael,Kaplan,Nancy,McDaid,John and Moulthrop,Stuart.Hypertext,Narrative,and Consciousness.Proceedings of ACM Hypertext 89 Conference,1989,pp.383-384.

       (18)Benson,David.What We Will Accomplish.http://www.nodeadtress.com/NDT/Mission.html.2006-3-7

       (19)Strickl,Stephanie,Cynthia Lawson Vniverse.In New Media Poetics:Contexts,Technotexts,and Theories.Edited by Adalaide Morris and Thomas Swis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6,pp.165-180.

       (20)Hayles,N.Katherine.The Time of Digital Poetry:From Object to Event.In New Media Poetics:Contexts,Technotexts,and Theories.Edited by Adalaide Morris and Thomas Swis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6,pp.181-210.

       (21)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35页。

       (22)Meyrowitz,Joshua.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5,pp.63,15.

       (23)库比特:《数字美学》,赵文书、王玉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32、35页。

       (24)Morgan.Wendy.Electronic Tools for Dismantling the Master's House: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t Research and Hypertext Poetics.In Working the Ruins:Feminist Poststructural Theory and Methods in Education.Edited by St.Pierre,Elizabeth A.and Wanda S.Pillow.New York:Routledge,2000,pp.130-149.

       (25)Beam,Alex,Globe Staff.I screen,you screen,we all screen.2009.http://www.paperbecause.com/PIOP/files/5e/5e3dfaa6-3686-48f4-85f6-680d18898882.pdf.2-12-4-24

       (26)王蒙2013年7月1日在“恢复设立生活书店座谈会”的讲话,引自聂震宁《王蒙先生的愤怒》,《人民政协报》2013年9月30日C1版。

       (27)Back,Maribeth.The Reading Senes:Designing Texts for Multisensory Systems.In Digital Media Revisited: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 Digital Domains.Edited by Gunnar Liestol,Andrew Morrison,and Terje Rasmussen.Boston:The MIT Press,2003,pp.157-181.

       (28)Sue Thomas.Transliteracy and New Media.In Transdisciplinary Digital Art.Sound,Vision and the New Screen.Digital Art Weeks and Interactive Futures 2006/2007,Zurich,Switzerland and Victoria,BC,Canada.Selected Papers.Edited by Randy Adams,Steve Gibson,Stefan Müller Arisona.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08,pp.101-109.

       (29)Kroustalis,George.Digital Dreams 2013:the Trip of My Soul in Graphics and Words.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3.

       (30)Portela,Manuel.Scripting Reading Motions.The Codex and the Computer as Serf-Reflexive Machines.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13.

       (31)McGann,Jerome.Radiant Textuality:Literature after the World Wide Web.New York:Palgrave Macmillian,2001,pp,p.218.

       (32)Higgins,Dick.The Strategy of Visual Poetry:Three Aspects.In Visual Literature Criticism,Precisely,No.3-4-5.Edited by Richard Kostelanetz,1979.

       (33)Van Looy,Jan,Jan Baetens.Introduction.In Close Reading New Media:Analyzing Electronic Literature.Edited by Jan van Looy and Jan Baeten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2003,pp.7-24.

       (34)Moretti,F.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New Left Review,Issue 1,2000,pp.54-68.

       (35)Moretti,F.Graphs,Maps,Trees:Abstract Models for a Literary Theory.London:Verso,2005.

       (36)Anonymous.Distant-reading Radiometric Method of Monitoring Corrosion in Chemical Equipment.Metal Science and Heat Treatment.1979.

       (37)Middleton,Peter.Distant reading:Performance,Readership,and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Poetry.Tuscaloos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5.

       (38)Kathryn Schulz.The Mechanic Muse.What Is Distant Reading? New York Times.June 24,2011.

       (39)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小说集》,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63-70页。

标签:;  ;  ;  ;  ;  ;  

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字阅读_数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