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_民俗论文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_民俗论文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特色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俗的多种品格是开发民俗特色旅游基础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又各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从人类文化意识结构看,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始生态文化意识团。人类的文化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原生态民俗。第二层是由民俗提炼分化出来的各分类学科。第三层次,即由人文及自然学科高度理论抽象结晶的哲学。由于民俗处在文化意识的最低层,因而,在人类文化意识的历史长河中,它为各类学科提供了原始的雏型,曾被人喻为“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奠定了人类文化意识的理性基调和现实的倾向性。

民俗与一般的文化意识相比,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两者之间总是保持一段相当大的距离,而民俗则不然,它总是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

民俗包蕴着某一人群的某种共同的意愿,由个别的认同逐步达成群体共同的认可。它和一般静态的文化模式不一样,它是动态的生活模式,是一种动态的积累产物。民俗在社会中一旦形成,就成了一个自控又自动的独立系统,并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象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历代传承的步伐就永不会中止。有的习俗甚至几千年一贯制,其历史传承的稳定结构达到惊人的地步,充分显示了民俗历史传承的神异伟力。当然,这里并不排斥民俗在历史传承中的变异。由于社会客观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历史传承中要原封不动流传下来,在实际中是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大抵有三种情况。一是空间横向传承变异,或叫地域传承变异。民俗的空间传承如同波状传承,由一个中心点波状似地向四处扩展。原有的民俗圈张力大,波圈的移进也强;原有的民俗圈张力小,波圈的移进也就弱。每个波圈形式上相似,但实际的状态不尽相同,圈与圈间总有些变化,而且离同心圈心越远,则变化越大。民俗在横向传承中,糅入了地域性变迁的踪迹,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二是时间纵向传承变异,或叫历史传承变异;历史在延续,时代在进步,民俗随着历史的前进脚印,总要经过一个不断扬弃、不断筛选和不断补充的过程,以适应当代人的要求。民俗的纵向传承变异,是研究民俗过去和未来的一把钥匙。三是阶段阶层传承变异。人类社会自出现阶级以来,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成为社会上两大对立的集团,两大对立集团中,又因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的差别而构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极其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也要反映到民俗事象领域中,这就造成了民俗的阶级阶层变异。

综上所言,民俗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它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自身。民俗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的心理需求相合拍。一个国家的民俗,如果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主差别越大,生活气息越足,那么,正是一种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象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我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特独的民俗。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我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众多的民族便为我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我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徕游客观光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旅游者欢迎。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与原则

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致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民俗观赏开发。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当在展览吴地民俗文化;苏州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荟萃;台湾南投九族文化村,是高山族民俗文化的展览。这类文化公园、文化村或博物馆,是供游客集中观赏各类民俗的景观,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异国异乡异族的风俗习惯中保存着特殊的历史传统,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与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可以让游客大开眼界,增加知识。近年来,大连推出“渔村乡俗旅游”,引起外国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山东推出“千里民俗游览”,博得外国旅游者的极大欢迎;江西鄱阳湖的“连家船婚礼观赏游”,浓浓的水乡渔家情趣,使游客大开眼界;浙江富阳“新沙岛农家游”,以其田园牧歌式的独到特色,被欧美旅游者誉为“富春江上的伊甸园”。这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动态开发。三是民俗商品的开发。天津“泥人张”彩塑、吴锡大阿福泥塑、浙江东阳的木雕竹编、河北蔚县的窗花、陕西延安的剪纸、江苏扬州的鞋花、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山东临沂虎形绣件、贵州玉屏的箫笛、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雪柳绘画等等民俗商品,林林总总,浓浓的民族味,重重的泥土香,为欧美游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大多数地方旅游业来说,历史文化资源贫乏是自己所短,但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山东为例,除齐、鲁两个故都地区县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外,其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都很稀少。如胶东沿海地区,除威海、烟台、蓬莱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如以胶东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沿海渔业民俗文化,配以沿海风光,开辟如大连的“渔村乡俗旅游”,肯定会给胶东各地旅游业大增光彩。

民俗旅游资源的全面勘查,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这类调查应尽可能全面、具体,无论当前开发不开发,都应列入调查范围,因为现时虽没有条件开发,但将来有条件时就可以得到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是由点、到线、到面、循序渐进。民俗旅游点,一般选择在民俗资源比较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比较贫乏地区,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民俗优势。如古运河,过去人们只当作一条便捷的水上交通线,无锡旅游局却发掘了它蕴藏着的深厚的民俗内涵,于是沿途整修了古运河驳岸、民居住宅,恢复和修缮了有关文物古迹,美化了两岸环境,率先于1980年开发了“古运河旅游”,至1990年底止,10年间共接待国外游客30多万人,被国外游客称之谓“神奇的旅行”,一致评价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游运河太遗憾!”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民俗旅游线,一般围绕民俗旅游中心点,在数个地区联合开发,将各民俗旅游点串联成线,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尾,好象观看一部有头有尾、高潮迭起、趣味横生的精彩戏剧一样。如“古运河旅游”原只有无锡一个点,现已延伸到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由点串联成线,先后推出了20多个水上旅游项目。再如山东潍坊于1986年推出“千里民俗旅游线”,以潍坊点为轴心,途经青州、临朐、安丘、高密、昌邑、寒亭等6个县市区,设有24个民俗景观、6处民俗博物展览、3处民俗文化村,全程700多公里,在这条民俗旅游线上,有安丘石家庄的荡秋千、坐花轿、住农家、吃农食、干农活的田园民俗旅游,有高密的朴质年画、泥塑、剪纸“三绝”的民俗艺术欣赏旅游,有风筝博物馆、木版年画陈列馆和民俗博物馆,沿途设有鸢飞大酒店、青州小别墅、临朐沂山茅舍等饭店,供应朝天锅、全羊宴、炸全蝎、金丝面、青州银瓜等地方风味小吃,获得极大成功,早已闻名海外。民俗旅游面,一般应选择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都比较丰富的地区,以发挥综合的多种优势。如安徽歙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著名的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古建筑、徽菜、徽剧等都在这里发源,还产生过一大批历史名人如毕升、方腊、陶行知等,被前人誉为“文献之邦”、“文物之海”,安徽因地制宜,大力开发这宗旅游资源,把开发民俗资源与开发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红花绿叶,相映成辉。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为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特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人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用得好,一旧值千金;用得不好,一新废万金。一边破坏民俗旧物,一边花重金建设民俗新物的蠢事,千万不要再干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标签:;  ;  ;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