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党的形象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党实际上也就成了社会理想信念的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党的形象对于党的执政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形象存在于人民的心里,这是党的社会功能同党的形象管理有机联系的根本原因。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政治上的制度安排以及党的各工作部门、各级党组织来落实,因此,党的行动、特别是党的组织、政府及领导者的行动始终在人民群众的关注之下。加强党的形象管理,实质是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增强其对党的信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对党的形象作出了总体定位,也是党的形象管理的总原则。如何在这个总的原则指导下管理好党的形象,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要做好这一课题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党的形象基础是什么?显然,这个问题既是具体的,也是根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形象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立身之根本,也是构成其社会地位和权威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一般都是以其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展现在社会的面前。这种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总体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个体还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其形象的获得绝对不是依靠各种符号标识,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行为表象。在这里,正是特定的社会精英人物如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塑造了党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价值和信仰的基本指向。研究表明,领导的本质属性是影响,领导一般是群体中对群体活动和信念最有影响的人。因为领导干部通常倡导各种活动、规定秩序、决策并裁决成员之间的争端,还要决定批准和不批准、进行鼓励、充当鼓励者并且走在任何行动的前列。任何一个领导不一定能履行其所有的功能,但他必须履行其行为导向的功能。群体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的要求以及领导的实际作为而作出行为的。我们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既是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行为的引导者和楷模。通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实际社会行为,可以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从而使党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与信仰更具有说服力和有效性。“正人先正己”,这是为我国先哲所总结的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因此,在党的领导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率作用应该说极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曾告戒全党: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阐明了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率对于党的生死存亡的意义。
第二,如何认识并处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任何组织的存在,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其组织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组织外部管理的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存在,正是为了广泛地实践并实现“三个代表”,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但是,组织的内部管理与其外部管理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内在关系:首先,内部管理是外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良好和内部管理,有助于其外部管理任务和目标的完满实现;其次,外部管理是内部管理的动力,没有外部管理的需要,其内部管理也就没有必要。在这对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中,良好的内部管理可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从而可以提高其组织管理的效能。
第三,如何认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党的形象的负面影响?在社会的转型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腐败现象、犯罪率上升等社会治安问题、收入距离逐渐拉大而导致的利益分化问题、下岗与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道德问题、社会整合问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问题等等。不可否认,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担负着管理和领导我们这个社会的实际责任。因而在这个过程中,种种社会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会给党的形象塑造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些早已习惯于单位生活的人退休了或下岗了,这不仅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可能由此而受到影响,而且会使精神生活也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样,社会中就产生了诸如此类的“问题群体”,以致于他们可能直接就是某种社会问题的载体。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当这些所谓问题群体身处社会问题困扰之中时,如何解决他们对于党和政府的认同,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四,如何认识党员个体形象与党的整体形象的关系?党是一个结合概念,又是一个抽象概念,因而所谓党的整体形象,实际上要通过党员的个体形象给予支撑;正是千千万万个党员的个体形象,构成了党的整体形象。由于党在我们国家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其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无不处于社会大众的监视之下。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能够使其形成对于党的形象的,往往仅仅是某一个或某一些党员以及党员干部的行为。就是说,某一个或某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影响到一定社会大众对于党的整体形象的基本看法。因此,一方面,全党的整体的行动集中展现党的形象;另一方面,所有的党组织、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行为都会对党的形象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我们的执政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体制上的联系,所以政府及其官员的行动也具有同样的效应。于是,党和政府的行动在宏观上集中塑造着党的形象,而具体的党组织、政府部门、党政领导和党员的行动则在微观上塑造着党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党的整体形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举止行为,都有可能能对党的整体形象带来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成克杰、胡长清这样的党员干部确确实实是少数是个别,但是他们对于党的整体形象的负面影响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在认识到党的形象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之后,需要着重认识党的形象的基本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所谓党的形象的主要内容在于:
第一,始终坚持塑造和维护党的改革开放及勇于创新的形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奉行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在社会主义的理论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等等,成功地塑造了党的形象。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并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应在理论与实践上继续进行探索和创造,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始终坚持塑造和维护党的改革开放及勇于创新的形象,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条件。
第二,始终坚持塑造和维护党不懈追求人类崇高精神文化与价值的形象。共产党与其他现代政党一样,也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既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取向,也是人类前进的共同目标。作为现代化中的政治力量,共产党始终保持自己最鲜明的特色,领导人民创造现代文明,努力吸收全人类的先进文化,追求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发展。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党应始终坚持塑造和维护自己追求人类先进文化的形象,领导人民创造崭新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
第三,始终坚持塑造和维护党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以为人民服务为立党的宗旨,这是党的生命之源、发展之本、成功之路。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权力在一些人手中不能为人民谋利益,而是用来谋取一己私利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会严重败坏党的形象,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面对近年出现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中级干部中腐败问题严重的现实,不能不严肃认真思考其根源及其可行之对策,这将是党的形象管理的根本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其他的工作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会由此而失去其光彩。
在党的形象管理中,有一个基本准则,即形象是靠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做出形象比说出形象要可靠得多,反过来,力求说出形象但事实上不能做出形象的话,其实际的形象就要大受影响。俗话说,“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依法处理了胡长清、成克杰之类,就做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严惩腐败、从严治党等等方面的好样子,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并改善对于党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形象管理的根本问题和着力点应该是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就是说,如何“做”是塑造良好形象的关键。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社会问题有着复杂的根源,不是短时期内所能根本解决的。但问题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使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或接近于解决。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在上述这个基本准则的前提下,还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具体规则,这些规则对于加强党的形象管理应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规则一: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我们党是执政党,如前所说,党负有管理社会的实际责任。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既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对执政党、政府和社会的形象评价,也会对他们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近几年来的情况表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分成几类,如有的是由利益驱动而人为造成的问题(农民负担过重、道路乱收费等);有的是在深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下岗再就业、高等教育收费、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等);也有由各种综合原因促成的问题(干群关系、腐败、社会治安等)。如何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这既能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又是塑造党的良好形象的重要关键。
规则二:切实地发挥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功能。形象就是导向,形象就是方向。经验表明,绝大多数的国民能够体谅国家的困难并且能够理解由于大局的需要而给自己带来的某种损失,但是几乎所有的国民都不能理解社会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更不能理解整天高喊着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竭尽全力去获取不当利益。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群众对自己不得担任公职,不一定感到懊恼,他们甚至乐于不问公务,专管家业;但一听公务人员在侵蚀公款,他们就深恶痛绝;他们因此才感觉自己在名利两方面都有所损失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69页。)在这方面,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的功能,为全体国民树立榜样和楷模。自己倡导的,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的。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为塑造并维护党的良好形象负起切实的责任。
规则三:通过依法治国,确立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并维护党的良好形象还需要依靠党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在维护法律和制度权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十五大的重要精神。法治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确立一种共同的社会准则,来维持社会的既定秩序。而在这个社会准则和既定秩序中,一定包含了社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法治可以强化这种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法治对于解决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途径。如当前社会存在的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不公问题等等,唯有通过法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党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努力维护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需要指出的是,党把宪法法律推到绝对权威的地位上,正是树立党的权威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党的良好形象的关键。
规则四:要通过切实的措施,坚决消除有损党的整体形象的因素。不可否认,现在党内存在的种种有损于党的整体形象的因素还是不少,一些党员干部的不当行为和不法行为给党的整体形象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努力消除这些因素和影响,是党的形象管理的重要任务。但是,在这方面的工作中,也要注意克服由此而可能产生的负面意义。这里的负面意义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实践结果的反向思考。例如,反腐败的成绩越大,被揭露出来的官员职位越高,人们就越有可能会感到惊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甚至有的是大权在握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搞腐败?再如一些违法犯罪的“精英”人物,他们许多人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与了不起的业绩,这样的人居然也会走到与党和人民相背离的道路上去,那么,我们还能相信谁?本来是我们致力于改善党的形象的积极作为,结果有可能反而使党的形象受到影响。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拿出良好的应对措施。事实上,反腐败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是大得人心的政策。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群众是非常支持和拥护这个方针政策的,相对来说,坚决打击腐败分子与千方百计地掩盖腐败问题,前者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
应该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三个代表”的基本精神努力塑造自己以使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是我们党塑造良好形象的坚实基础。党自身是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的现实载体,党的实践和党的行为本质上就是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的摹本。党通过将其理论付诸于实际的社会实践过程,通过以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为重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必将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理想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