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私营化”、“社会福利社会化”:辨析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福利论文,福利论文,私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福利私营化”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福利体系改革的主要路向,福利服务提供和管理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同时,中国也开始进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并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多进展。文章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内涵、利弊的深入比较、分析,澄清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并借鉴西方“福利私营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目前政府已经通过购买服务、给予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福利服务事业,这对于激发社会力量投入到福利服务中以尽快缓解福利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在福利社会化实践持续深入的时期,政府虽然在直接的福利服务供给领域逐渐退出,但对于福利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政策扶持、舆论导向和监督管理方面上应加大力度,以帮助社会福利组织顺利渡过创办期,并保证福利服务供给的质量。
其次,政府机构与民办福利组织的关系需要理顺并形成制度化的资助和监管体系。经历过福利社会化早期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应该在行业管理和行业规范化方面给予更多关注。政府和民间组织间契约关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两者权责关系的明晰,只有通过完善准入制度和评估制度,政府才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资助并对营利组织进行管理和监控。
再次,借鉴西方国家服务质量内涵和评估的理念和实际经验,在服务机构发展的初期阶段,完善的外部评估和监督体制以及内部监督体制应该首先建立并确保强制实施。只有这样,服务机构才能关注机构效益的同时加强对质量的管理,才能有改善服务质量的动力,管理部门也才能在鼓励发展数量的同时重视对质量的监督。在将来的发展方向上,或许可仿效国外的做法,将服务质量与执业资格挂钩,以确保所有经营的福利机构均能符合服务标准。
最后,福利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亟需加强。在西方,专业服务标准的施行和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为“福利私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由于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三十多年停滞,专业人员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迫切需要发展专业化的服务并培养专业服务人员队伍。随着福利社会化实践的深入,为保证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成效,需要在福利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加强服务专业化的理念,并根据已颁发的服务标准对各类福利服务机构服务水平进行提升。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40a7a7ae7fb83d47311be6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