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诊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里氏论文,杆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前曾被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浆膜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季尤为严重,主要感染雏鸭,感染率也较高,会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损失。生产中应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1~8周龄的鸭,尤以2~3周龄雏鸭最易感,1周龄内幼鸭和8周龄以上大鸭少见发病。污染场的感染率在90%以上,病死率与感染鸭的日龄、环境条件、应激因素等有关。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等途径传播。
流行形式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季为甚,常表现明显的“疫点”特征,即在本病发生较为严重的鸭场,其周围鸭场也常有此病流行。
应激因素的影响 被本病感染而无应激的鸭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如受应激因素的影响,如育雏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转舍时受寒冷或雨淋的刺激、患其他传染病(鸭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鸭病毒性肝炎等),均可引起本病暴发流行。
最急性型 见不到任何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 病初眼流出浆液性或黏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或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或黏性分泌物;轻度咳嗽和打喷嚏;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嗜睡、缩颈或嘴抵地面、腿软、不愿走动、步态蹒跚;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背脖、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尾部摇摆等,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2~3天。
慢性型 多见于日龄较大的雏鸭,病程1周以上。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少食、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运动、前仰后翻、翻转后仰卧、不易翻起等症状。少数鸭出现头颈歪斜,遇惊扰时不断鸣叫和转圈、倒退等,而安静时头颈稍弯曲,犹如正常。因采食困难,逐渐消瘦而死亡。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育雏室的通风换气、干燥保暖,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和清洁的环境是控制、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药物防治 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鸭疫里氏杆菌易产生抗药性,用药前最好能做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一般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防治:复方敌菌净按0.04%的比例拌料口服4~6天;庆大霉素按4000~8000微克/公斤体重肌注,每天1~2次,连用2~3天;利高霉素按药物有效成分0.044%的比例拌料口服3~5天;磺胺喹沙啉按0.1%~0.2%的比例拌料口服3天,停药2天后再喂3天;青霉素、链霉素肌注,雏鸭各0.5~1万微克,中幼鸭各4~8万微克。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d8844a1e836c7a8be8ddbd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