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侧入路显露两侧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一侧入路显露两侧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夏家林,马景鐗,甄自刚,焦德让[1]2004年在《一侧入路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一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
  •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体力学机理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体力学机理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

    王家权[1]2001年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流体力学机理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时至今日血流动力学因素确切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因此更深入地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力学机理对于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和发...
  • 前列腺素E1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前列腺素E1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李迎[1]2002年在《前列腺素E1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_1(PGE_1)对兔右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胶原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
  •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赵云辉[1]2002年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A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途径,并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方式与临床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经DSA、MRA确诊的ICA狭窄或...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

    王晓刚[1]2002年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脑缺血症状除了动脉狭窄因素外,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也就是斑块的病理成分及病理结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应用超声及磁共振等无创影像学手段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

    潘旭东,马磊,赵洪芹,李宏,刘凤林[1]2002年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k,TIA)患者临床特点与彩超检查所发现颈部大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101例短暂性...
  •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分布规律的超声评价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分布规律的超声评价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耿斌[1]1999年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分布规律的超声评价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在世界范围内是导致中老年(年龄>50岁)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应用高分辨率的B型超...
  •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

    沈岳飞[1]2000年在《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发展为完全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测因子及预后模式。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对近4年颈内动脉系统TIA门诊或住院病人84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