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写入光折变空间通道波导的研究

    光写入光折变空间通道波导的研究

    张鹏[1]2004年在《光折变波导阵列的结构光写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千年伊始,人类社会已步入高速传输数据、语音、影像等信息的多媒体因特网时代。作为因特网发展基石的微处理器速度以及通信带宽正以Moore定律飞速发展,光通信系统中关键光电子器件的传统制造技术受到极大挑战。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低成本的集...
  • 回波消除器的研究

    回波消除器的研究

    焦斌[1]2007年在《自适应回波消除器研究及其FPGA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回波消除器广泛应用于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移动通信系统和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等多种语音通信领域。在PSTN系统中,由于线路阻抗不匹配,远端语音信号通过混合线圈时产生一定泄漏,一部分信号又传回远端,产生线路回波,回波的存在会严...
  •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蒋辉平[1]2007年在《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其产生的谐波电流注入电网,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谐波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供电质量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无源电力滤波器和有源电力滤波器各有其优缺点,有源滤波器与无源滤波器串联的并联混合型有源滤波器更好地结...
  • 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理论与实验研究

    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理论与实验研究

    王衍勇[1]2004年在《宽带掺铒光纤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WDM系统的核心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了系统的传输带宽和距离。本论文围绕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关键技术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C波段和L波段EDFA的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及其实验基于铒离子能级速率方程...
  • PRQMF滤波器组理论及其在数字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PRQMF滤波器组理论及其在数字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彭安金[1]2003年在《PRQMF滤波器组理论及其在数字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前景广阔的软件无线电需要一种宽带高速高分辨率的ADC,然而目前这种ADC难于实现。基于此背景,本文在融合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滤波器理论、带通采样定理以及ADC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PRQMF滤波器组ADC...
  • 可视化、多通道脉冲信号发生器的研制与开发

    可视化、多通道脉冲信号发生器的研制与开发

    高峰[1]2003年在《可视化、多通道脉冲信号发生器的研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仪器技术被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然而,由于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仪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仪器在某些方面的局...
  • 二元光学激光直写设备传动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二元光学激光直写设备传动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徐兵[1]2004年在《光束整形元件的位相编码及制作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在激光技术应用的许多领域中,对激光光束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光束整形技术的器件中,二元光学元件由于其体积小、设计灵活、衍射效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用于特定衍射图样的二元光学元件的位相编码及其位相浮雕结构的...
  • FPGA技术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中的应用研究

    FPGA技术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中的应用研究

    彭友花[1]2003年在《FPGA技术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半导体技术与数字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存贮器以及标准逻辑门电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各行各业中,人们利用PC机的强大处理功能代替传统仪器的某些部件,开发出各种测量...
  • 多波长掺铒光纤环形激光器的研究

    多波长掺铒光纤环形激光器的研究

    李保华[1]2007年在《基于非线性效应的多波长掺铒光纤环形激光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波分复用(WDM)系统容量的增加,用于波长路由光网络中的多波长器件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多波长掺铒光纤环形激光器以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插入损耗低等特点,在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光纤传感、光学检测与测量、微...
  • 基于单周控制四桥臂叁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基于单周控制四桥臂叁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周小军[1]2003年在《基于单周控制四桥臂叁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源电力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抑制谐波、补偿无功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它通过实时检测电网谐波和无功电流,然后产生与之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补偿电流,进行实时补偿。有源电力滤波器可实现对谐波和无功的动态补偿,其补偿特性不受系统阻...
  • InGaAs/InP HBT的直流特性分析与设计

    InGaAs/InP HBT的直流特性分析与设计

    陈雷东[1]2003年在《InGaAs/InPHBT的直流特性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设计了一种新材料结构的InGaAs/InP双异质结晶体管(DHBT),并利用双异质结电流模型计算和分析了材料结构参数对InGaAs/InPDHBT集电极电流、复合电流、电流增益、I—V输出特性和开启电压的影响,...
  • 用计算机实现数字全息的方法研究

    用计算机实现数字全息的方法研究

    高平山[1]2003年在《用计算机实现数字全息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全息是当前光学全息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字重现的方法代替光学再现重现物光波。与传统的光学全息相比,数字全息可消除像差、噪声以及记录过程中底片非线性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过程简单,有利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测量。并且也便于图像的...
  • 电子封装残余应力及器件热失效的光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电子封装残余应力及器件热失效的光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孙建海[1]2003年在《电子封装残余应力及器件热失效的光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电子封装器件在生产的工艺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热残余应力以及焊接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释放作用及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热变形,会降低集成电路芯片与封装体的结合强度,进而降低集成电路的电性能,反复的热循环,将导致器件的热疲劳...
  • 8位RISC微控制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8位RISC微控制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张治[1]2003年在《8位RISC微控制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微控制器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从8位发展到了16位、32位、64位,已经开发出很多的品种,但是国内市场基本上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我们必须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控制器。为了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外成...
  • 激光在线测量技术在静电除尘系统中的应用

    激光在线测量技术在静电除尘系统中的应用

    杨昆[1]2003年在《激光在线测量技术在静电除尘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对秦皇岛煤码头翻车机房进行实地测量,设计制造了试验模拟装置。观察翻卸作业起尘与收尘的物理过程,描绘起尘量与收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检验了高压静电除尘器的工作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秦皇岛煤码头翻车机房粉尘综合治理方案。激光在线实时粉...
  • 基于EDA下的高频电路设计

    基于EDA下的高频电路设计

    陈晓龙[1]2003年在《基于EDA下的高频电路设计》文中指出本文首先论述了高频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软件Serenade的主要功能和设计方法,然后提出了一个中、射频模块电路的设计方案、确定了要使用的器件和电路原理图。接着重点介绍了Serenade中强大的工具软...
  • 基于受激喇曼散射的喇曼放大器噪声特性研究

    基于受激喇曼散射的喇曼放大器噪声特性研究

    李立[1]2009年在《基于喇曼组合放大的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具有与光纤系统完全匹配的独特优点,光纤激光器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系统,光纤激光器技术在高速率大容量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高精度光纤传感技术和大功率激光等方面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技术优势,受到了...
  • 电磁轴承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电磁轴承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曹杨[1]2007年在《电磁轴承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轴承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电气子系统(传感器、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和机械子系统(转子、定子和线圈),其性能好坏主要取决于电气子系统性能。本文主要对其电气子系统,特别是功率放大器和基于DSP的数字控制器,开展研究。...
  • 两类矩形波导中消失电磁波的模拟与研究

    两类矩形波导中消失电磁波的模拟与研究

    李建北[1]2003年在《两类矩形波导中消失电磁波的模拟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频率低于波导的截止频率时,电磁波在波导中与距离成指数规律衰减,是一种消失波。欧洲的一些科学家采用截止波导成功地完成了多起微波的超光速实验,由此拓展了截止波导的应用范围,在超光速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消失波的复杂性和特...
  • USB通用串行总线IP核设计

    USB通用串行总线IP核设计

    陈钦树[1]2005年在《USB2.0通用串行总线IP核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用串行总线(USB)系统是针对现有的计算机(PC)外围设备连接体制所具有的规格混乱、不支持热插拔等缺点而提出来的新一代计算机与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它具有高速、双向、同步、低成本、可动态连接等优点,成为计算机新的接口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