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论文_于波1,吴志茹2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合理评估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某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胃镜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结论: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大多数胃炎为浅表性胃炎,一部分则出现黏膜下层腺体减少,即当前认为的萎缩性胃炎。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长期随访便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判断以及胃黏膜活检确诊。胃黏膜活检所得病理切片可直接观察黏膜下层腺体变化情况,为当前国际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但胃黏膜活检需要内镜下对胃黏膜的破坏性取材,为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程度低,且对于医院胃镜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高,更有导致出血、诱发胃黏膜损伤等危险。与之相较,通过内镜表现直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度较高、痛苦较低,更适用于广泛检查,但其准确度如何,一直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47.74±3.43)岁。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恶心、反酸等症状,主要发生于进食后。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

1.2病理诊断标准

慢性炎症:轻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萎缩: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不能诊断为萎缩,胃窦部少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但胃体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要考虑萎缩。

1.3一般方法

胃镜检查:对纳入研究的32例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在胃镜指导下观察患者的病灶部位,由专职医师判断、记录其表现特征。

病理学检查:在胃镜直视指导下,取所有患者病灶区域黏膜部分3块活检标本,配合甲醛固定,做成组织切片,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中诊断为肠上皮化生者6例,诊断为异型增生者7例。胃镜黏膜形态表现为黏膜色泽发生变化,由桔红转变为黄、灰白、灰绿色。可呈局部性、小灶或弥漫性表现,且黏膜相对粗糙,呈颗粒状改变,分界线不显著的阳性预测值为72.73%,合并三种胃镜黏膜形态阳性预测值为93.33%,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癌症病变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已引起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因此,评价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对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直视下,肠胃黏膜外壁有明显变薄现象,颜色以红白为主,血管暴露明显,黏膜呈粗糙状,发生颗粒性变化。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结果基本一致。但与病理诊断同样存在着18.75%的误差,且胃镜直视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表现并不高,诊断敏感性最高的黏膜形态为三种合并表现,高达93.33%,但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剩余6.67%的患者存在误诊、漏诊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可呈现多种表现,患者黏膜呈红白相间表现,而以白色为核心,此种状况可能与各医院所使用胃镜仪器品种不同、光线调节远近差异所致,为尽量避免产生黏膜颜色以白色为主的现象,相关医师应尽可能拉近观察距离,明确肠胃黏膜的具体色泽,尽最大可能降低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诊与漏诊现象。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直视下可暴露血管、显示黏膜变薄,但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能由于患者胃腔充气过量,而导致扩张,致使肠胃黏膜扩展部分变薄,同时可能将慢性浅层胃炎误诊为萎缩性胃炎,因此,在实施胃镜直视检查时,医师需注意控制充气量。

综上所述,在胃镜检测表现患者肠胃黏膜合并三种表现时,诊断的特异性相关较高,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尽可能避免误诊、漏诊现象的产生,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还需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在检查过程中还需调节胃镜方向,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此外,还需重视对典型病灶区域的活检。必要情况下,需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反复验证,进而提高诊断的符合度。

参考文献:

[1]柳茂森,朱临江,刘跃平,等.染色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28(3):33-35.

[2]乌力吉白乙.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1,20(5):1161

论文作者:于波1,吴志茹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论文_于波1,吴志茹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