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上的节奏把握者——司论文_张旭东

戏曲舞台上的节奏把握者——司论文_张旭东

张旭东 锦州市京剧团

节奏(rhythm)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舞台节奏是指在舞台演出中所反映出的生活节奏,亦称为“演出节奏”。 舞台节奏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观众能否产生共鸣和随剧情发展而产生体验这个关键。有人说过:“节奏给予戏剧以呼吸,以生命。”

京剧中的节奏是由司鼓演奏者来掌握,京剧的司鼓者行话叫鼓师,也叫“打鼓佬“”。其中“司”指的是乐队的指令发布以及指挥。“鼓”则指的是在乐队表演过程中运用的鼓类乐器。掌握单皮鼓和檀板的演奏,是整体乐队的指挥更是一台戏的节奏把握者。

京剧司鼓在戏曲艺术当中既是指挥又是演奏员,是戏曲乐队的核心。一名优秀司鼓必须具备娴熟的演奏技能、良好的乐感和节奏感、良好的记忆力和快捷的反应能力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乐理知识、熟悉各种乐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艺术修养。它是艺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个剧目能不能高水平地呈现,除了演员准确的理解人物表演外,戏曲的节奏则是由司鼓者整体把握的,因此,司鼓者的艺术水准决定一出戏演出的精彩和成功与否。而全剧的把握首先是对全剧的节奏把握和处理,节奏又分为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外部节奏是指用听觉能感受到的唱腔、念白和音乐快慢,内部节奏则是全剧的主题、风格地把握,以及每场戏、每个段落的有机关联和互相照应。行话叫“碰心气”。一出戏可能顺畅,也可能拖沓,关键就是司鼓的艺术能力和对剧本、人物、情节的理解。我们通常说的节奏是指快慢,而整出戏的节奏则是指剧情的发展是不是符合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里变化,最终使全剧的呈现契合剧本的要求,因此,全剧的节奏是张弛有序,舒缓随机,如果简单地理解一个戏的节奏快慢,就会失之毫厘,谬只千里。外部节奏较容易把握,内部节奏则难度很大,有句话叫“文戏武打,武戏文唱。”这句话就是说司鼓演奏者对整台戏节奏把握的重要性。

司鼓者在舞台上对节奏的把握依据是什么?

现实生活。这是演奏者处理舞台节奏最基本的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注意舞台生活节奏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节奏。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随地观察和记忆生活节奏的各种表现,并有意识地在舞台上创造和再现这些节奏。例如传统戏《拾玉镯》孙玉娇上场的柳青娘转海青歌曲牌节奏舒缓流畅,当演员表演搓线时乐队演奏的花邦子就是鼓师根据演员搓线的速律加快或放慢,使乐曲节奏与剧情完美一致。再如:《探谷》穆桂英唱高拨子导板后打击乐紧接急急风把演员打上亮相,帽头接回龙一下子就把紧张的剧情和人物内心急切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滑雪”中,急切的十六分音符配合打击乐的有力演奏,表现了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飞驰电掣直捣土匪老巢的迫切心情,这些都是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节奏。

剧本本身。司鼓在演奏时要研究剧本本身所蕴涵的节奏,通过对剧本的分析,找出全剧段落和层次,节奏的发展与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研究规定情境和每段、每场及全剧高潮点。例如在新编神话京剧《红孩儿》中,我对全剧的节奏把握是这样的:从开始优美的摩云山上红孩儿展现武艺,节奏很平和喜庆,我运用了京剧小生的“娃娃调”和节奏在每分钟120拍的音乐来表现,突然牛魔王的到来,使原本安详的山上忽然紧张起来,这时的节奏是根据演员的台词加入了一些“快五锤”“冷锣”等处理方法,再后来的红孩儿和牛魔王之间的打斗使用了“马腿”“急急风”“流水”快节奏的表现手法等,这些打击乐节奏的运用清晰的划分了全剧的段落和层次。

人物行动、思想、感情和性格。这需要司鼓和演员对人物的行动、思想感情和性格要做细致深入地分析和认识,才能有效地掌握节奏和体现节奏。在演奏青衣的剧目时节奏上体现“美”,这里的美是指对唱腔和演员动作的节奏把握,不能快,体现出女子的温文尔雅,如:传统戏《霸王别姬》《坐宫》《天女散花《太真外传》《贵妃醉酒》等。在演奏花脸的剧目时节奏要体现出“明”,这里的明是指明快,明显。体现出花脸豪放的性格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如:传统戏《盗御马》《铡美案》《锁五龙》等。在演奏老生剧目时节奏要体现出“稳”,这里的稳是指沉稳,安闲从容。例如《二进宫》,《捉放曹》,《击鼓骂曹》,《文昭关》和《鱼肠剑》,《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等,在演奏小花脸的剧目时节奏上要体现出“俏”。这里的俏是指运用的打击乐节奏要短小节奏明快,配合小花脸的俏皮表演,例如《时迁盗甲》《连升店》《小上坟》《蒋干盗书》等。无论是老生,旦角,花脸,丑行不同行当的文戏武戏,鼓师一定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节奏张弛有度,快而不催,慢而不拖,真正达到"一棵菜"的最高境界。

一个鼓师在乐队演奏中的权威,是建立在他对剧情的理解,对唱腔节奏和艺术风格的把握,以及驾御全局的能力;在唱腔演奏中,在掌握剧情和把握流派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剧场的氛围,在戏曲演出中,舞台气氛对观众的感染力是巨大、强烈的。人物心理、人物行动、事件、冲突等都要通过鲜明的舞台气氛传达给观众,而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反响,因此要求鼓师要根据观众和演员的情绪随时调整唱腔的轻重缓急,好多的传统戏中唱腔的拖腔都不是固定的,例如《钓金龟》老旦的“叫张义我的儿”唱到“儿”字的时候,这就需要现场的气氛而定长短了,如果现场气氛非常好那演员也许就会延长拖腔的时值,这就需要司鼓和演员的心气配合,随时调整。一个好的司鼓在剧场氛围强烈的时候能引领演员和乐队演绎出超常的艺术效果。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司鼓在关键的时候两键子就能使演员的唱腔得到酣畅的发挥,从而赢的潮水般的掌声。在音乐的指挥和处理上,现在的司鼓比过去难度更大,过去的音乐都是一些固定的曲牌,在节奏上没有大的起伏和变化,只要领的准,收的齐就可以了。现在创作剧目都有大量的幕间曲和主题音乐及形象音乐,并且都有配器,这就要求司鼓者不但要有娴熟驾御能力,还要有较高的音乐知识,如何处理好这些音乐,关乎到全剧的成败。戏曲音乐在处理上,和通常民乐、交响乐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节奏的灵活性,戏曲音乐是为表演伴奏的,它必须根据演员情绪和演员对人物的处理而决定节奏的张弛,才能指挥乐队完美地完成演奏任务。

张旭东(1971.8——):男,汉族,中专,辽宁锦州人,现任职辽宁省锦州市京剧团,国家二级演奏员。

论文作者:张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戏曲舞台上的节奏把握者——司论文_张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