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_猕猴桃论文

猕猴桃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_猕猴桃论文

猕猴桃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斑病论文,猕猴桃论文,生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猕猴桃黑斑病又称黑霉病,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均有分布。此病为害叶片、枝蔓和果实,以果实受害最重。发生严重的年份,有些果园受害果实可达30%,给种植户造成了很大损失。

1 症状

1.1 叶片 初期病叶背面形成灰色绒毛状小霉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暗灰色或黑色绒霉状,小病斑联合成大病斑。在病斑部位对应的叶面上出现黄色退绿斑,以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深褐色坏死斑,病健部分界明显,病叶易枯萎脱落。

1.2 枝蔓 病部表皮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水渍状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继而出现凹陷,尔后扩大,并发生纵向开裂,肿大形成愈伤组织。病部表皮的坏死组织产生黑色小粒点或灰色绒霉层。

1.3 果实 8月上旬果实表皮出现病斑,初为灰色绒毛状霉斑,逐渐扩大,绒霉层大多脱落,形成0.2~1cm的近圆形凹陷病斑,刮去表皮可见果肉成褐色至紫褐色坏死,形成锥状硬块,病果易脱落。果实后熟期间果肉最早变软发酸,不堪食用。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中的猕猴桃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Deighton)。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落叶和土壤中越冬,翌年在猕猴桃花期前后产生孢子囊,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5~7月首先为害枝叶,8月上旬至10月为害果实,9月达到发病高峰。通常植株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继而向上蔓延。植株栽植过密,支架低矮,枝叶稠密或疯长而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极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5~7月连续阴雨天多的年份往往发病重,发病早。

3 防治措施

3.1 恶化病菌生存环境 通过冬季重剪或间伐,夏季修剪和采后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恶化病菌生存环境。

3.2 搞好果园卫生,压低病原基数 发病初期于5~6月及时剪除发病枝叶,并带出果园暴晒。平时采摘和捡拾病果深埋或用开水浸烫。冬季清除病枝和落叶,集中到园外烧毁。春季萌芽前全树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一次。

3.3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体生长健壮。多喷施含钙量高的叶面肥(如钙天下、钙霸、硝酸钙等),也可在开花前后全园撒适量生石灰粉(50kg/667m[2]),以提高树体的含钙量,增加叶片和果皮厚度,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4 药剂防治 在谢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全树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20天左右喷一次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重点喷叶背和果实,连喷4~5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

(517200 广东省和平县水果研究所 艾伏兵)

(摘自《中国南方果树》2007.1.79

联系电话:023-68349198)

标签:;  ;  ;  

猕猴桃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_猕猴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