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方法论检视

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方法论检视

摘 要:恩格斯在对杜林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批判基础之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平等观。把恩格斯阐述平等观的方法论与杜林的方法论进行比较,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到以阶级分析为基础,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到以历史分析为脉络,从历史永恒论到以抽象和具体为原则,为正确理解《反杜林论》的思想要点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具有重要作用。重温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于我们拨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雾,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平等;方法;《反杜林论》

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理想,而各种纷繁复杂非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潮充斥着社会,混淆了我们的视域。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澄清了资产阶级平等观所带给人们的视觉上的蒙蔽。时下学界关于《反杜林论》中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却较少关注恩格斯对杜林的方法论批判,因而无法突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本文旨在论述恩格斯对杜林的平等观内容的批判,以及检视恩格斯平等观的方法论支点。重温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于我们拨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雾,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一、杜林平等观的基本内容追溯

1875年至1876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建立结束了德国工人运动长期分裂的局面,聚拢了广大工人、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但是在合并过程中拉萨尔派严重造成了党内思想混乱,产生了以杜林为代表的庸俗社会主义理论家。恩格斯应众多党内领导人要求决定对杜林展开彻底的批判。为了更为清晰地考察恩格斯的批判思想,这里我们需要先追溯杜林的平等观的基本内容。

(一)意志平等的社会关系论

杜林将人们平等的社会关系抽象为意志的平等。杜林在其著作《哲学教程》中指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1]杜林指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是“公理”。两个人之间没有一方可以随意命令另一方,两个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旦这样做,那么产生了非正义的状态,两个人的意志是完全平等的,在这之间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需要到第三领域当中去寻找,例如儿童就应该到自我规定的欠缺中去寻找。意志的真实的内容、特有的规定性就是“第三领域”。杜林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为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关系,将社会生活中的人人平等抽象为意志平等。

(二)暴力是不平等的起源

在不平等问题产生的根源上,杜林认为根本在于暴力。杜林认为:“两个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这样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产生了非正义的状态,而杜林先生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模式来说明非正义、暴力、奴役。”[1]在杜林看来,两个人的关系是可以完全平等的,唯一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暴力,在于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认为暴力是导致不平等的起源,他把造成不平等的起源绝对化了。不承认不平等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看不到造成不平等背后的经济根源等多种因素。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暴力并非是绝对的坏事,暴力也并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而是历史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只有通过暴力。恩格斯指出杜林关于不平等起源于暴力的说法是无根据的,是主观唯心的。

(三)道德的不平等源于人性与兽性的区别

杜林认为,行为的正义源于道德上的不平等。“在野兽和人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第二个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的名义提出问题: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应当像所谓只具有人性的人相互间所表现的那样呢……所以我们关于两个在道德上不平等的人——其中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假定,就是依照这种区别而可能在人的集团之中和各个集团之间……出现的一切关系的典型的基本形式。”[1]为了论述两个人在道德上的不平等,杜林把人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分成具有人性的人和具有兽性的人,分成善人和恶人。杜林把人分为两种人,认为具有人性的人可以严厉的批评具有兽性的人,也可以用恐怖的、欺骗的手段对付具有兽性的人,且具有人性的人无论做出什么举动也不违背道德。

二、杜林平等观的方法论审视

杜林平等观的内容是基于他的方法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而得出的,要把握恩格斯对杜林体系的批判,必须深入分析杜林的方法论,以便正确认知杜林平等观的本质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一)唯心主义先验论

杜林的研究方法在于“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1]与此同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也像是对待数学问题一样,一切按照公理来解决。杜林的这种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先验论,这种方法不是从我们现实世界本身出发,而是立足于从抽象概念出发得出普遍的真理,它不是从认识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性质,而仅仅是从对象的概念中像数学问题一样用公理去得出事物的特性。在杜林那里,“不是概念应当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应当和对象相适应”,[1]所得出的只能是最简单的要素,抽象的概念。杜林的世界观是唯心的,主张的是从观念推导出现实,不是从社会的现实关系而是简单的从所谓的简单要素中构造了他关于道德和法的观念,抓住的只是冰山一角。杜林关于平等观念的思想很多都是以偏概全、自相矛盾的,因此不得不构造更多的模型去填充自己的理论。

(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关于平等问题,杜林用他的先验主义的方法把社会分解为它的最简单的要素,即用公理去约束“两个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1]杜林因而认定道德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述出来了,法上的正义也就被表述出来了,只要有两个人的基本的关系法和道德的基本概念就能被阐发出来了,不需要有别的什么东西。恩格斯指出,两个人就其本身而言是平等的,这一论断不仅不是公理而且过度夸张了,两个人本身而言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且不说男女性别不同,就连两个人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就不能达到相同,这“两个人”不可能是现实生活中两个真实的人,只能是“两个人的概念”。杜林提出的两个人的平等理论使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自相矛盾当中。对此,恩格斯明确说明了杜林的“两个人平等模式”没有从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而单单从概念原则出发,从概念推导出现实,从主观出发,这充分暴露了杜林分析平等观的方法的形而上学性质。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应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杜林标榜他指出的道德原则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类,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是“公理”。对此,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观点,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表明杜林这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去阐释理论的合理性的思维方式注定是不正确的,注定是要被抛弃的。

(三)历史永恒论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恩格斯则明确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发展变化的,并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的,道德不可能永恒不变。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在平等方面,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暴力是不平等的起源,不平等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观点,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7]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平等观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平等的观念都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旦超过了这一时期也就没有什么平等了。杜林的那种所谓的历史永恒论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其次,无产阶级平等观吸收了资产阶级的合理成分。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或多或少的吸取了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内容,利用了资本家特有的手段。资产阶级的这种平等诉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思维的一种反映,是在向一个阶级追求另一个阶级的平等。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比以往很多老旧的观念都大大进步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相对于资产阶级提出了更加根本性的要求,那就是要消灭阶级,无产阶级反对不平等,又吸取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合理因素,为了实现平等,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开始谋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这充分说明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诉求实质是一样的,也是本阶级思想观念的一种表达,是在向资产阶级谋求自身利益的表现。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吸取了资产阶级争取平等的合理成份,同时,无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的是消灭阶级特权,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比以往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表现的更加深刻、更加彻底。

试验组的包装质量、消毒质量、收回及时度、供给及时度等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一)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出场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红船精神”始终是鼓舞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我们党仍要不忘“红船”的初心和使命,结合时代的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在资本主义下,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并借助雇佣的手段将工人作为其生产的工具来创造剩余价值、获取财富。资产阶级契约精神的背离与私有制的幻灭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失守。

一是契约的背离。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工人为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实现则是通过契约来完成的。作为契约的双方来说,工人和厂主的权利是平等的,工人同厂主签订契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实现了契约上的平等,因此,所有者都有进行商品交换的平等权利,劳动力买卖双方的权利亦是平等的。但是他们首先并没有得到自由与平等的基础,只是作为交换的抽象物而具有平等性。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它采取了一种所谓的普遍人权的形式,似乎它是代表全体一切人的,但事实上,这仅仅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特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出现了价值的不平等。根源在于“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在工人的生产过程当中,不仅能够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值,此时的工人和厂主之间在价值上是不平等的。工人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但是仅仅得到了劳动力部分的价值补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这种价值的不平等是很明显的。恩格斯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不平等的根源,恩格斯看到了工人和厂主双方契约的平等和价值的不平等。杜林的平等观抹煞了不平等的经济根源,看不到剥削阶级是如何剥削和奴役工人的,掩盖了剥削阶级奴役工人的实质。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雇佣劳动制度,他们认为这一制度是具有平等意义的契约形式却只是观念上的、形式上的平等。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平等观的见解,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出场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程展开的,并以资产阶级理论本身为依据,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自从推广杂交种以来,生产用种质正在快速减少,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部分资源正在快速消失;同时因为少数优良种质的利用率过高,导致玉米种质基础变得狭窄,严重制约玉米育种研究以及生产,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玉米育种在应用基础研究上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没有得到缩小,材料与技术储备上都存在严重不足,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的问题最为突出。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玉米有250多个种族,但是国内在生产之中运用的却只有3-4个,大量使用的只有2个,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玉米育种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失守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与交流的工具,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与水平是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交替使用。自然语言就是文字语言,便于理解问题的本质,图形语言的表达非常直观,符号语言则简洁而准确。三种语言各有优点,故在数学交流中学会互化和灵活运用,有利于提升数学交流能力。

首先,无产阶级平等观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程。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阶级特权的平等要求而产生的。“资产阶级本身最初是一个封建等级”,[1]它使封建社会内部商业和产品交换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随着贸易的扩大,工场手工业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在经济生活方面来看,社会日益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但国家制度却仍然封建,尤其是进行世界贸易时,要求自由、行动不受限制,要求商品生产者享有平等权利。但是在经济关系要求平等的地方,政治制度上却不平等,政治制度受到各种束缚和特权与之对抗,地方特权、差别关税等等并不是自由的。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关系迫切需要摆脱封建桎梏和消除封建不平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摆脱封建特权,此刻无产阶级平等观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程也开始了,无产阶级提出了本阶级的平等观要求。无产阶级在消灭特权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提出的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起初这种要求采取了宗教的形式,借助于原始基督教去铲除阶级本身,此后就抓住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本身去消灭阶级。

从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特权提出平等的要求的时候,无产阶级就开始提出了要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以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为依据,提出了无产阶级所特有的平等观。

二是私有制法的幻灭。杜林的平等观是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的辩护,这种不平等的奴隶起源于暴力的谬论,否认暴力的奴役和不平等的历史事实,抹煞了不平等的经济根源,掩盖了剥削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实质。在这种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在古老的公社当中,也就仅仅只有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妇女、奴隶、外邦人这些都是不在平等之列的;在希腊和罗马人那里,实质上,人们的不平等作用比任何平等都要大得多,在罗马帝国时期,只是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此时的罗马法也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此时的法并不能保障多数人的利益,而是为某些特权阶级服务的,是不平等的法,资产本身最初是一个封建等级,资产阶级的法同样也没有摆脱私有制这一基础。“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由这个基础来说明。”[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产阶级阶级任何平等的经济的、法的形式都是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相勾连的产物,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出发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关系在思想上的折射,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平等观。所以,在这一生产关系之下,只要有自由民与奴隶的差别和对立存在,只要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差别和对立存在,一般人的平等是没有可能实现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幻像终将破灭。

(三)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未来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平等的消亡是无产阶级的目标,阶级消亡是无产阶级的使命,真正的平等只有在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揭露资产阶级的虚假性,传播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二是要运用暴力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无产阶级平等观具有现实性而非抽象的。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具有双重的意义,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同时也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的要求的出现,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提出的要求,认为平等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平等也不仅仅是在国家的领域当中实行,现实性则是无产阶级最近的目标。从封建社会一路走过来的市民阶层,在经济、社会条件日益满足的条件下,开始追求自由,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在社会生活上开始谋求进一步的平等。在经济上,要求各地方更加自由的商品交换;在政治上,要求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谋求资格平等。在社会生活上,要求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实际的,应该在社会、经济领域达到平等。就如同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社会提出来的平等不应该是表面的,不应只在国家领域还应在社会、经济领域当中实行一样,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也要在社会、经济领域当中实行,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上提出的平等观,既要有政治地位的平等也要有经济地位的平等。

首先,以消灭阶级本身为本质要求。无产阶级平等的现实斗争和资产阶级的平等本身共存亡。资本主义的“社会化”是将无产阶级笼罩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也构成了其异己的力量。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经济状况日益好转,越发要求平等的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萌芽,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出现了要求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的要求,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在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都具有消灭一定阶级的要求,在阶级关系的灭亡上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或多或少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平等观里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利用了资本家本身的主张发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无产阶级就是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为口号,达到自己的平等要求,因而是与资产阶级共存亡的。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对共产党、民主团体、爱国民主人士和人民群众的言论行动实行严格的控制,实际上剥夺了人民群众抗战以来争得的某些民主权利。在9月9日举行的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上,共产党和各抗日党派的参政员提出《请政府明令定期召集国民大会实行宪政案》。经过大家的努力,这个提案被通过。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宣布于1940年11月12日召集国民大会。国民党曾借此大做文章,声称要实施宪政,还组织人讨论研究1936年5月5日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但后来这些许诺都成了泡影。

无产阶级的平等将是消灭阶级差异的一般平等。平等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自由而平等的“彼岸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1]。在《1848年至 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马克思也指出:“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间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产生,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只有资产阶级的消亡才意味着无产阶级的胜利,只有阶级的彻底消亡才意味着无产阶级使命的完成。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关于无产阶级消灭阶级差别、消灭剥削,真正体现共产主义社会关系下人类普遍而真实的真正平等的要求。

学校德育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学生的品德教育只是该学科教师的工作,正是这样的误区导向,才使得现今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停滞不前。其实,德育工作需要各门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融入常规教学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这样才能有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其次,以理论揭示与暴力为手段。恩格斯非常强调作为“批判的武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一定时期存在的必然性,同时还需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揭露隐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后的剥削内在性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无偿的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本质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人民生活极其贫困,资本主义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条件,加紧剥削程度。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剥削人民的过程。无产阶级的队伍在逐渐壮大中势必也要揭露资本主义背后的这种剥削本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通过暴力手段这一物质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一般规律。资产阶级和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他们绝不甘心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求助于暴力以挽救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免于崩溃,但是用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4]无产阶级不管是抵抗资本主义的暴力,还是实现其消灭阶级的愿望,都必须应用暴力的手段打碎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机器。无产阶级的平等将会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中开辟道路,并最终取得胜利。

四、恩格斯平等观的方法论基础

恩格斯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分析立场、以历史分析为脉络、坚持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辩证分析原则等方法,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了批判。具体分析如下:

(一)以阶级分析为基础

阶级分析法是分析有阶级历史的重要法宝。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从封建社会中发展而来的资产阶级虽然消灭了封建阶级,但并没有消除阶级,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的阶级日益简单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5]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资产阶级法的先声,首先它是为了与中世纪相对抗的,是与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诉求相符的烙印。但是“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6]无产阶级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有资本主义的烙印,但又有自己的要求,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不管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还是无产阶级的平等它们都区别于以前的任何阶级的平等,它们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都服务于各自所依靠的阶级。有阶级的社会意识“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无产阶级的平等才会成为人类一般的平等,才会成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二)以历史分析为脉络

在对待平等观问题时,恩格斯就反对脱离历史与现实的抽象地、空洞地谈论平等观,恩格斯主张对待平等问题的探讨就应该立足于对现有的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的把握基础之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省份之间社会关系、生活习俗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都是不平等的,这种互相之间的差异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缩小,但没有可能会消除。生活在不同的气候、地形的居民天然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很难完全消除。任何的平等观念只是适应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超过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平等也就没有了。恩格斯指出:“平等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1]这样的平等观念绝不是永恒的真理,绝不是“公理”。对平等问题的思考必须建立在对实际特定情况和一定的社会历史当中去考察,而不是从头脑中去构造简单的逻辑。即是在资本主义中要从历史上起非常革命的阶段和获得统治之后走向腐朽的阶段去历史的考察。

(三)以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辩证分析原则

杜林抽象的将平等观固定为“两个人的平等模式”,认为两个人的意志是完全平等的。这是一种抽象的平等观,这种抽象的平等观在现实社会中根本没有存在,这种抽象模式不符合历史与现实,是一种颠倒了主客关系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的哲学思维。恩格斯根据杜林的抽象思维,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反驳。杜林以他的抽象思维,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将概念先于对象架构出来,并让对象去适应概念,让原则走在了事实的前面。恩格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思维看作是客观世界的反应,恩格斯的平等观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地对社会规律和社会现实进行研究,撇弃抽象思维,从具体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环境中去考察平等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观的不同之处。在揭露了杜林的平等观的抽象实质之后,恩格斯提出了关于平等观的阐述,第一,杜林抽象的颠倒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不是对象适应概念而是概念应当适应对象,抽象的平等观只会脱离现实。第二,将人抽象地分为“具有人性的人”和“具有兽性的人”是不正确的,如果两个人道德上不平等,平等也就化为乌有,杜林将两个人的平等的例子上升到永恒真理的高度,两个人摆脱了现实、社会仅仅变成了抽象的概念。第三,暴力不是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才是造成不平等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本身就存在区别,经济关系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差异等等本身就造成了个人之间的不平等,说暴力是产生不平等的起源本身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一种抽象的观点。

1)台车的内外形结构尺寸误差应满足设计要求,应设置合适的排气孔,避免台车封闭不严,排气不畅。2)确保钢模台车表面打磨干净,涂刷脱模剂。3)混凝土坍落度应严格控制。4)振捣作业上总结振捣时间,防止过振带入气泡。5)振捣棒的插入位置不能靠近摸板太近。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一部伟大的论战性质的著作,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论基础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向世人展现出了杜林在方法论上的错误,进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正确性。正确的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当前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当今资本主义虽然仍在发展,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改变,重温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探析无产阶级平等观,有利于为认识资本主义平等观提供理论方法,亦有利于揭露当前以平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同时为中国无产阶级平等观和社会主义平等观提供理论指导和研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4—53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6.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4.

Engels'Criticism and Methodology Review of Doolin's Equality View

LIANG Liyue(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Engel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the proletariat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ique of Doolin's concept of bourgeois equality.Compare Engels' methodology of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with Doolin's methodology,from the idealism to the class analysis,from the metaphysical way of thinking to historical analysis; from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eternity to the principle of abstraction and concretenes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points of"Anti-Duhring" and the essence of Marxism.Revisiting Engels'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f great value for us to break through the mist of bourgeois ideology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t equ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era.

Key words:Engels;equality;method;anti-Duhring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73(2019)01—0036—07

收稿日期:2018—08—27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ZT201508)。

作者简介:梁力月(1993— ),女,重庆巫山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社会。

责任编辑:王益珑

标签:;  ;  ;  ;  

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方法论检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