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论文_郭振将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论文_郭振将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摘 要:陆在易是当代的一位资深的作曲家他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涵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 和抒情性质。他的艺术歌曲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 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伴奏特点

一、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

陆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艺术歌曲〈〈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望乡词》及艺术化通俗歌曲〈〈故乡雨》分别获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 奖。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歌唱的主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尤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具特色。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的艺术歌曲。陆在易从小喜欢粵剧,学习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底蕴。他创作艺术歌曲,首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基础上,其次是对祖国语言的悉心研究。他努力研究“腔”与“词”的关系,即曲调与词的关系,对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有较细致的研究。他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及吸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深刻认识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创作技术的积累。他热爱大自然,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赐予了创作的灵感。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人们纯真而朴实的情感是他歌颂的主題。陆在易忠实于现实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现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实感,要表达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法真诚地袒露给听众。

二、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创作特色

(一)歌词的选择

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祖国,慈样的母亲》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这首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酵厚,曾经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桥》的旋律巯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风景画。«我爱这土地》这首歌的歌词是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歌,常常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比较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为什么我的限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人倾诉,更证明诗人是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作曲家陆在易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歌词,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我爱这土地》歌词的语言生动,涵义深刻,琉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二)旋律的特色

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掲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陆在易艺术歌曲真可谓音中有诗,音中有画,音乐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音乐艺术的情景交融,无疑是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桥》中“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歜,老汉送粮桥下过。”这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看似写景,其实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诗意绵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论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歌唱旋律,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猃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 美 境 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陆在易艺术歌曲婉转的旋律, 刻画了生动的画面,这是他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

2、音乐的地域性特色

《桥》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声骨干音的运用,形成了婉转的旋律。《桥》是陆在易1981年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猃生活时谱写的。《桥》的旋律具有民谣化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浓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响,特别是江南吴语地域的方言系统,生活习俗,民间“俗乐”(民歌小调、器乐、说唱、戏曲)等因素。民间“俗乐”的地域性特色,同样也呈现在上海的道教音乐之中。如旋律的进行玩转曲折,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级进。该亚地域性音乐风格特色是行腔软滑琉畅,器乐伴奏采用民间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的“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长我短”的手法,在咅声部之间造成横向旋律连绵不断,纵向富有对比,呈现出支声复调的效果。《桥》这首歌曲有上海地区的调子,某些音调上加上江南的调子。

三、 曲式、和声,调式、调性方面的特点分析

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单二部曲式。伴奏的三连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经过、辅助性的。《桥》也是单二部曲式。《家》《盼》两首艺术歌曲都是采用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家》感叹性的两段对比性强烈。这些艺术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结构,和歌词配合在一起形成了精致的艺术作品。《我爱这土地》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结尾处都相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也是很有特点的。。《最后一个梦》和声非常精致,具有摇篮曲的风格。作曲家为了追求民族风格的音响效果,尽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现,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级音代替。《桥》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传统的和声进行。随着音乐的进行,音乐的力虔、紧张虔逐渐衰减。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桥》采用了民族调式的同宫调式交替的手法,即 e 羽和。宫调交替,获得了色彩上的对比,形成较为典型的民族风格旋律。句尾调式主音的前俏音装饰在全曲中贯穿使用,成为作品音调统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亲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

结 语

陆在易创作理念的核心:对真话、真情、真实、真理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把它当作一切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作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俏鉴传统作曲技法(特别是后期浪邊派)的基础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陆在易•我爱这土地一陆在易艺术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李曙光•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5]张琴.美妙的歌声真情的流露一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风格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5

[6]高琴琴.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探究[D].山西大学.2012

[7]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作品[J].人民音乐.2004

论文作者:郭振将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论文_郭振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