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源于思考论文_何嘉伟

思想源于思考论文_何嘉伟

昆山市正义中学 江苏 苏州 215300

我是一名已有18年教学工作经验的语文教师。按理说,对于评课并不陌生,私下里也窃喜自己在听了别人的教学,课后还能“说三道四”并有理有据。但这只能是“按理说”,事实上,世间事并不都按常理出牌。认真阅读了王小庆的《带着思想去评课》一书后,尤觉如此。这本书更能让我深刻体味到培根的“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句话的现实意义。从那一篇篇评课案例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文研究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王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王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思考不止的王老师。

首先让人惊叹的倒不是书的内容,而是王老师的身份。他竟然是名中学英语教师,这本书中涉及到的评课竟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众所周知,在日常的教学中,评课本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但无论学校领导如何的高度重视,普通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不够。很多老师也不会评课,或见地不够深刻。更何况,语文老师去评语文老师的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王老师却能身为英语教师而勇于涉猎语文领地(可见其知识面的广博和宽泛),并在课堂观察中独树一帜,以“人”的视角审视课堂内的点滴细节,深入浅出,挖掘出课堂内的文化因素。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实在是佩服,佩服!更有甚者,在我看过的各种评课类书籍中,王老师的书是让我看了几页后根本就停不下来的一本。总体感觉有趣极了,也很具有教育意义。

其次,最让人惊叹的是王老师对课堂教学异常奇特的评价角度。他基于课堂这一教育现场,从“责任”“审美”和“文化”三个视角来对课堂内师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追求进行探讨,探求人在教育语境下的精神成长轨迹,从而摆脱了单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审视课堂的惯用做法,使评课文章具有了思想的张力,也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视野。(引自《带着思想去评课》一文中的内容简介)

联系我们身边现实工作中的评课,味道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同科老师凑一块儿,煞有其事的逐一点评,那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对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几人甚至在一起叽叽呱呱,扯着大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有些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只是把开设公开课的老师教案往听课本上一贴了事。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的环节是否合理和完整,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流畅和有趣,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课,也根本起不到改善教学质量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反思自己以往的教研评课,感觉也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不高,随意性较大,经常是评价得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往往是听得多,而研究得少。这样,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地幼稚和对上课老师的不负责任。并且,我们本就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也不够。好在有如此机缘(同行同学介绍了这本《带着思想去评课》著作)拥有了王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我觉得,上课能力是一回事,研究能力是一回事,听评课的能力是另一回事,有了上课和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能力。传统的听评课中,我们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身边的专门性、专职性、专业性听课人才。所以,应当在今后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那么,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引起参与听评课的人考虑和注意:一是基于课堂“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个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三是一定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在基于不同的领域理论(比如美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来看待,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所渗透。

当然,我们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和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其实,表面上看,王老师是在评小学名师们的语文课,实际上是把语文课堂作为载体来观察人生,以人的高度来审视课堂内的细节故事,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

总之,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王老师的评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而在于引发了我们足够的思考。他本意可能是在于传达一种基于“人”本身的思想,而非单纯从教育立场出发。他的这种从盲目的依附和定势中解放出来的思维方式最值得我们学习,虽说具有一种“批评”的味道,但以批评的姿态,挖掘课堂内的文化因素,本就是他人没想到的东西。所以说,作为老师看到这样的评课书,是能从教育本身去进行一些反思和剖析的。

我越来越觉得,教育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我越来越觉得,时代呼唤的是有智慧的教育,教师只有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让教育更具活力、更显新鲜!

论文作者:何嘉伟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思想源于思考论文_何嘉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