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2010-2015)》论文

新时期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2010-2015)》论文

新书评论

新时期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2010-2015)》

陈乃林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 南京 210024)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莉博士近期的一部新作,也是用心用智用情潜心打造的一部力作。

本书定位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个特定背景,时间节点为国家规定实施与完成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期限2010—2015年: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研究主题,以国家规定的4个学习型城市和6所开放大学试点单位改革实践项目为支撑,把重要的改革试点项目与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相互对接,使本研究具有了特定的内涵与新意,并和以往同类主题的研究明确区分开来,凸显了本研究的特殊性、特色性和创新性。

本书融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政策研究于一体,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谋篇布局,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持论有据,资料翔实。通观全书,不乏犀利的批判性思维,不时展露出思想敏锐的触角,指陈问题症结的尖锐性,解剖问题本质的深刻性,以及作者研究问题那种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文风严谨、细腻慎密的个性风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榨汁过滤。按1∶1的姜水比例用榨汁机打浆3~5 min,至组织细腻,然后榨汁,并用100目的滤布进行过滤,得到姜汁。

通观全书,笔者认为本书的突出特色有:

一、坚持以战略思维,在宏观背景下考察与谋划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

一是放在国际终身教育发展创新的宏观场域考察。本书列举了国际社会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两件大事。201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目标》,描述了人类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指向于创造一个包容、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塑造全球公民。依据这个总目标,全球在2015年到2030年期间,要建立一个更加进取的、世界性的教育议程——“教育2030”,终身学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了全球教育从公共利益向共同利益转变的主张,促使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实现新突破,知识观和学习观的超越性;教育资源提供与获得的参与性;各个方面的公平性;共同利益下的国家力量及教育力量的核心作用,这些都给我们认识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获得了全新的考察视界和科学定位。

本书认为此定义揭示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本质内涵,其最为引人注目的革命性在于指出了终身教育体系与原有体系的关系是“重建”而非“简单叠加”;既不是现存教育系统内的问题,也不是对原有教育体系的修补;并且是“社会制度建设”,需要“多方面支持与变革”,是一个从经济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综合起来的系统变革问题,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终身教育体系与现存体系的本质区别,也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变革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放在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总目标,“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则是这个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随之,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实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国发48号文)下达试点项目共有425个,其中,终身教育方面改革试点项目有“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开放大学建设”两项。

复杂适应系统视野下的终身教育变革思路,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变革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反映在本书案例中,就要解决变革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变革目标“是什么”——“如何成之为”,变革行动“变什么”——“变得如何”。其中,“如何成之为”是将两条线统一在一起的问题点,它既承载着由教育理想目标决定的变革目标和方向,也承载着由教育理想目标决定的变革路径选择,构成案例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分析框架构建的着力点;“变什么”是变革目标,“如何变”则是行动策略,此二者的结合即生成变革模式;终身教育是为新的巨变时代准备的教育形态,需要新方向的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成的,以突破性为起点的变革模式,面临从局部到整体的问题,是可持续的长周期连贯统一的模式,而非现存的局部切割式的延续,这是人们对整体看世界认识的革命,也是从根本上修正传统变革片断化结构性缺失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运用多元理论,寻求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新突破

本书综合使用多元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变革理论为指导。

3) 提取时间。将艾渣经干燥后进行粉碎,精密称取0.5 g中粉(65目筛),室温条件下,设定料液比1∶60(g∶mL),乙醇体积分数为75%,超声功率300 W,提取次数为1次,考察提取时间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及60 min对艾渣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总黄酮提取率计算方法同上。

方法为内容服务,研究方法也必须与研究理论、研究主题相伴而行,秉持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指导终身教育的变革实践。针对目前变革理论仍然停留于维持型主导阶段这个根源性问题,本书呼吁必须有突破性变革的新思路,“以大理论思维重新对终身教育进行思考定位,并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框架内,融入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理论建设之中思考重建,着眼于时代和人类教育复杂系统总体演化大趋势,吸收本土改革涌现出的新元素和中外文化精华及理论发展新成果,开展未来可引领世界的终身教育和变革领域的前沿研究,推进中国本土的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教育变革理论体系创立和发展”。本书提出,鉴于中国坚持国家战略的主导和引领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变革层次愈高,规模愈大,决策者的理论认识、理论水平愈关键,“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有过河的图纸来引导我们清醒地过河才行”。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教师十分尊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所以为了使学困生改变学习态度,教师除了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之外,还需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困生的互动,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转变学习的态度,并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慢慢提高。

一是坚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本书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定位于特定时间节点和特定主题内容,敢于直面现实问题,认真地研究分析问题,直击问题症结和痛点,指陈包括学术文献和政策文本在内的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前行路向,体现了作者不唯上、不唯书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变什么”“如何变”“变得怎么样”三个维度,以“社会惯常视角”“局内人物视角”“研究者视角”三重视角,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思想、重反思,强建构,有高度、有深度、有实度。

本书指出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社会的整体变迁要求教育的大变革、综合复杂的系统变革。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是对接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动适应时代变革的新教育实践,是世界教育变革大格局中的必然趋势,是世界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链条上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走向,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系统变革的主流方向。

本书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分析与解释框架。既然终身教育体系涉及各个领域系统变革,那么如何去重建呢?由此本书坚持以另一个新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即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产生复杂性”,核心观点是复杂性科学在经历了一定的积累后,便从对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稳定性追求,转向关注突破和质变方向,这为人类认识解决复杂社会各领域系统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本研究开辟了构建整体性多元化分析框架的新思路,使研究更接近于复杂教育系统的真实,实现真正的整体超越,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基础与解释框架。

本书以教育变革理论为支撑。本书引用了教育改革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迈克尔·富兰提出的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特别是这两个理论在内容与功能上的关键性区别。从变革视角上看,教育理论具有改革目标指向的价值和意义,变革理论则是教育理论得以进入实践的途径和手段;没有教育理论指引,变革理论就失去前进方向和载体,而没有变革理论的支持,教育理论终将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明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助于厘清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路径问题。

本书指出这是中国首次开启由国家统一部署的终身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标志着中国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从理论研究和小步推进阶段,进入实质性的体制变革和本土构建的新时期,进入到国家整体改革系统实施的新阶段。鉴于此背景和时限,本书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相关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对象,确立研究主题,选取项目案例,确定研究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旨在“探寻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终身教育实践探索的成败得失,为研究中国本土实践蕴含的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概念内涵提供思路,同时为查找问题,探寻制约终身教育体系真正形成的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的影响因素提供借鉴”。“本研究选题截取了时代转型多棱镜的折射面,以能深度透视社会的深层本质问题。”就此也就可以窥见本书研究主题的时代特征和创新价值。

综上,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指导,以变革理论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坚持以多元理论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为指导,寻求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突破、制度突破、路径突破,这就形成了本研究区别并超越于过往局限于学校教育框架内传统思考模式,使研究框架思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创新。这是本书的一个最大亮点之处。

三、运用多种方法,为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方法论指导

书中引用郝克明先生给出的定义:“终身教育体系,是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上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是一种新的理念、取向和模式。终身教育体系不是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或者老年教育的别名,虽然这些方面的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发展和加强;终身教育体系也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实现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终身学习体系也是每个人在终身都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的社会制度建设,需要社会制度、机构、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变革。”[1]

三是提出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汇智法。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定性研究范畴中的案例研究方法,不仅注意定性与定量结合,多种数据互证,并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汇智法”,即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一个全面、广泛、持续的“汇智”过程。通过对关键人物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结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联盟,共同探索并获得对教育改革中若干重点问题、关键问题的科学认识;在使用局内各利益相关团体、个人、学习者,局外相关团体、个人等来自于决策、实践、研究几个方面多来源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的逻辑环路,采用数据分析法,形成教育变革数据库;同时,尝试使用多视角组合的分析框架:即从一般意义上的初级分析到局内人视角的进一步分析,再进入研究者视角的深层思考到总体分析,层层递进而又相互补充,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二是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本书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现场观察、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又重点确立了以案例研究法作为核心策略,以解释性(Explanatory)案例研究为主,以探索性(Exploratory)案例研究与描述性(Descriptive)案例研究为补充。本书整体运用了Yin创立的案例研究方法,设计出一套可共享的案例研究方案,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库建构、多视角组合研究分析等,并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发挥,旨在谋求建立中国终身教育改革试点实证案例研究数据库,记录下新世纪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首轮历时5年的终身教育改革试点完备翔实的原创性资料和重要历史图景,给历史留下了一份具有原貌价值的真实记录,为推动走向“有广泛根据的专业判断”的变革,奠定一个向前进的基础。

本书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必须首先厘清核心概念,认为没有对终身教育理论的准确深透的把握,就不会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变革目标的明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会陷入困境。这些概念,包括形式上的终身教育和实质上的终身教育、维持性变革和突破性变革、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等,通过对学术文献和政策文本的梳理与反思,旨在科学准确把握这些核心概念的本质内涵,廓清迷雾,正本清源。

司法程序向当事人的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程序公开主要是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那么怎么才能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首先要完善检察机关的说理制度,这个制度强调检察机关经过审查后,要制作批捕或者不批捕的理由说明书,陈述其做出决定的理由。可以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可以在公开听证的现场口头进行陈述,如果当事人没在现场的,可以事后采取书面形式阐明批捕(不批捕)的理由。说理制度的完善,既可以使当事人的知情权得到保障,也可以使检察机关能够听取受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从而能全面分析听取的意见,有利于正确作出批捕决定,另外,也可以减少被害人因为不服不批捕决定而进行的上访,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

“海滨拾荒者”哈蒙德终年都在海上收集浮木,船后已经拖了30多根原木,但他仍然继续在水面上巡视,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浮木。这些漂流木中有许多适合制作胶合板的原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雪松,他们打捞到的大多数原木最终都在造纸厂被化为纸浆。只是如今他们收获的浮木数量越来越少,伐木公司在将木材扎成筏子沿河漂流时比以往更加仔细。“曾经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木生产地,到处都是木头,闭着眼睛也可以找到木头。”摩尔说道。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其中,关于试点项目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匹配度和支撑度问题,需要进一步商榷。作者选取本世纪2010—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国家下达的两个典型性的改革试点项目作为支撑,分析谋划中国本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通过管中窥豹确实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不少问题,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体现了本研究的一个特色。但进一步深思:学习型城市与终身教育体系固然具有交叉相容关系,但学习型城市是属于学习型社会下位的概念,与学习型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把学习型城市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似有不妥;如果再从文献检索的角度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本研究成果直击终身教育体系痛点与问题症结的那些内容,相当一部分也不完全是从改革试点项目中获取的;至于开放大学试点确属终身教育体系范畴,但和终身教育体系所特有的社会系统工程之复杂性、宏大性相比,无论就匹配度还是支撑度都显得比较单薄。

但这或许正是本书选取这两个试点作为案例进行深度研究的深意之所在,其背后所寄托的正是作者对跳出既有框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着眼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系统的制度安排的追求和期许。正如《学会生存》(Fule Report,1972)所强调的:“如果我们认为,彻底检修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必须整个地重新加以仔细考虑”。整个地重新加以考虑教育系统的新阶段——这或许是本书希望强调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要义之所在,也是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深入思考,由此,这两个试点便特别能说明问题了。

简短的结语

在结束这篇书评的时候,我想强调的是,重要的不在于徐莉教授这本书稿是否圆满回答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全部问题,或这本书稿存在哪些需要完善之处,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这本书稿的研究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一条路径、一个方法。实际上全国该有多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正在关心国家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反思探索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思路、出路与前景!如果能用大数据把这些研究成果汇聚起来,无疑会通过大数据形成大智慧,从而更加科学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迈向美好的未来,这也正是目前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重要文件所应有的严肃求实态度。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整体上说,战国秦汉时月令文献中的时月宜忌、灾应大抵有两类来源:一类源出《夏小正》等历书,另一类则是战国以来大量出现的日书、阴阳书、星占书等数术文献。这两类文献虽然一个原始古朴,一个神秘抽象,但也存在共通之处,那就是基于自然主义的刑德二分观念与对“天时”的高度关注。例如银雀山汉简《三十时》中有这样的时令: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视野、战略、实践——郝克明终身学习研究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0-139.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2095-5987(2019)05-0074-04

收稿日期: 2019-06-12

作者简介: 陈乃林(1941—),男,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兼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成教协会名誉会长,研究方向:终身教育,社区教育.

(责任编辑 余惠先)

标签:;  ;  ;  ;  ;  ;  ;  ;  

新时期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2010-2015)》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