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框架》教学设计论文_张在兵

《做框架》教学设计论文_张在兵

张在兵 湖北省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湖北 枣阳 441200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1-119-01

教材分析

《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科学探究: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

科学态度:体验动脑设计、合作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必要,获得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设计与环境:明白技术设计的一个基本思想,满足需要,节约成本。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教学准备

导学单一张,一次性木筷12根,橡皮筋17根,长木筷4根

二、导学过程

任务一:观察思考

活动一:导入新课

1.叙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建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PPT,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建筑物。)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建筑入手,让学生有一定的代入感。)

活动二:自学分享

1.提问:提问:这些框架结构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框架结构?(播放PPT)

2.小组分享他们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提前的自学,让学生了解框架结构,并能与同学交流分享。)

3.小结

所以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结构叫做框架结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制作框架吧。(板书:做框架)

任务二:简单框架

活动一:做简单框架

1.提问: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它结构上采用了哪些形状,最多的是什么形状?

2.谈话: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这其中一定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同学们已经提前做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框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做的。

(设计意图:简单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都会扎,所以放在课前,节省课中时间。通过希沃展示可以让全班同学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老师和同学肯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提问: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哪一个比较稳定,为什么?

4.学生交流汇报(板书: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设计意图: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稳定的原因,这样利于后面为四边形加固。)

活动二:给长方形框架加固

1.我们可以想办法给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刚才我们通过做,想,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四边形容易变形,那么,你们有办法加固四边形框架吗?(可以请学生直接上台在白板上画。)

2.再观察一次组成大型框架结构的“小格子”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

4.全班交流汇报

拿出自己的方案并讲解原因

5.小结

在四边形里加入小棒,使里面产生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我们把加入的小棒叫做斜杆。

(设计意图:明白通过加斜杠可以加固四边形。)

任务三:承重比赛

活动一: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框架结构都是立体的,老师这里有个立体的框架,它是稳固还是容易变形呢?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在框架上放一本书,框架倒塌)如果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框架结构,恐怕早就倒啦,请问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吗?

1.小组讨论

(1)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正方体框架承载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3.小组合作:做一个正方体框架

4.你的正方体可以承受多少本书?(现场测试)

活动二:正方体框架承重分析

1.正方体框架中的斜杆有什么作用?

2.如果再次制作正方体框架你们准备怎样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扎立方体,并想办法加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能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

任务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板书设计

做框架

三角形框架稳定

四、教学反思

《做框架》这一课上了四五次,每一次上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试讲的时候非常的措手不及,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任务三根本没办法完成,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的。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张,而学生对于如何用橡皮筋扎筷子不是很清楚。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一,在家自己扎三角形和四边形,并且观看视频,学习如何快速的扎一个立方体。通过这样一个改进后,再次去上,虽也有不足,但整体的课堂流程出来了。在后来的上课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讲解斜杠的作用的时候不够清楚,学生只知道加斜杠,却不知斜杠也要加的有技巧,这样的立方体承重效果才会好。所以在后续的课堂中加强了加斜杠的技巧讲解,这样学生在后续的动手中做的更快更好。

通过几次的试讲和调整后,使这一节课相对的比较完善。同时我在这节课中也收获了很多,每一节简单的课认真起来上都不简单,每一次都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把书本上的知识以最好的最有效的最有趣的方式交给学生。

论文作者:张在兵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做框架》教学设计论文_张在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