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学课堂理答的应对策略论文_李正德

探讨数学课堂理答的应对策略论文_李正德

李正德 四川省冕宁县石龙镇中心小学校 615600

【摘要】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各种"意外"现象不期而至,老师怎样才能将不可预约的"意外"现象运筹于帷幄之中,智慧理答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放眼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各种随意、不当的理答方式仍然充斥在教学中。本文将从延迟理答、捕捉亮点、深层引领、指点迷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理答;重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2-182-01

引言

理答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智慧理答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又像火把,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不当的理答则会泯灭学生的智慧灵感,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课堂精彩源于老师的智慧理答,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呢?

一、延迟理答,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等待,延迟理答,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为他们留下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让课堂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计算“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这是一个老师“屡讲”学生“屡错”的问题,于是我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滔滔不绝地讲”了,而是“默默地倾听”学生们的“高见”

生1:甲比乙多25%,乙就比甲少25%呗。

生2:不对,我把乙看成4份,甲就是5份,算出乙比甲少(5-4)÷5=20%。

生3:我用举例的方法,假如乙是100,甲就是125,答案也是(125-100)÷125=20%。

生1反驳说:“那为什么甲绳比乙数长米,乙数比甲数短米是对的,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25%就错了 呢?”

生2:米表示的是具体的长度,所以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而25%表示的是分率,反过来说是错了。

我一听简直喜出望外,他们想法独特又正确,面对学生如此鲜活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我发现老师的适时等待,延迟理答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

(2)捕捉亮点,点燃学习的热情

课堂是出错与纠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如何友善接纳学生的错误,捕捉其中的亮点,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呢?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让学生计算"在某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操场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比例尺是多少,这个操场实际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生1说出了他的算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生2迫不及待地说:"我有更简单的算法,我是用"图上面积÷比例尺"算的。这时,同学们众说纷纭。在我的"点拨"下,这位同学马上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正确答案是"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的平方"。“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一种这么简便的好方法。”听了我的夸奖,生2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创造,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若能凭借自己的教育机智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每个学生一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深层引领,挖掘思维的深度

当面对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片面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纵向的深层次的引领,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容积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生1:我先算器皿的体积:25×16×18=7200立方厘米=7.2立方分米,说明包装盒的容积大于器皿的体积,所以装得下。

师:是这样吗?

生2:不一定。你看,我的铅笔盒的容积也大于墨水盒的体积,但因为墨水盒比铅笔盒高,怎么也放不进去。

师:看来光比较它们的容积或体积还不行,还要比较什么?

生:长、宽、高。

生3:题目中已知包装盒的长和宽大于器皿的长和宽,所以只要算包装盒的高: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11760÷28÷20=21厘米,显然包装盒比器皿高,所以装得下。

师:你们分析得很正确。那上题中如果包装盒的高是17厘米小于器皿的高,就一定装不下吗?

生4:不一定,只要改变器皿的摆放位置把它的宽和高转换一下,就能装下了。

生5:哦!我明白了:把包装盒与被装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比较,只要前者的长、宽、高比后者的长、宽、高大,就一定能装下,否则就装不下。

师:恭喜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

案例中老师不受文本的限制,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深入的追问和巧妙的反问,不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指点迷津,突破思维的瓶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能够在学生的思维"卡壳"时,运用智慧的语言巧妙地帮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突破思维的瓶颈,茅塞顿开。

特级教师潘小明在执教"圆的认识"时,当有学生认为"球是圆的"时,教师因势利导,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没想到又有学生冷不丁地提出"球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学立体几何的知识,很难解释清楚,可是教师并没有用"你们以后会学的"来敷衍学生,而是急中生智娓娓道来:"真会动脑筋。球是什么东西呢?球是一个体,球体。它是怎么得到的呢?假如有一个半圆,以半圆的直径为轴,整个半圆的面绕着轴旋转一周,就得到空间图形'球'。从这个'球'中也可以找到'圆'。怎么找呢?比方说,有个西瓜,长得像足球那样饱满,一刀切下去可以得到什么面?(圆面)对,圆面,圆面边上的那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教师的巧妙点拨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还让他们初步感知了"球"与"圆"的区别和联系。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理答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小学数学教师》2006.10.

[2]于萍,《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小学数学教育》2010.5.

[3]陈凤伟,《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小学数学教育》2010.4.

论文作者:李正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探讨数学课堂理答的应对策略论文_李正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