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慷慨与挫折--论曹操诗歌的悲剧性美_曹操论文

悲伤、慷慨与挫折--论曹操诗歌的悲剧性美_曹操论文

悲凉慷慨 沉雄顿挫——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顿挫论文,悲壮论文,悲凉论文,慷慨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在汉末动乱时代,曹操在长期军旅生涯中写下了二十余首诗。本文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对其中一些代表作进行了分析。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纷乱的社会现实,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士兵的疾苦深表同情和怜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迫切要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人将昂扬的奋斗向上的精神与沉郁悲凉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具有振奋人心的悲壮美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建安时代 曹操诗歌 悲凉慷慨 沉雄顿挫 悲壮美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于汉末纷乱的局面中,崛起于群雄之间。鲁迅称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①。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②。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运筹帷幄,叱咤风云于战场,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军阀,统一了北方,蓄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经济上努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轻徭薄税,足食强兵。政治上推行开明政治,压制豪强。思想上力主清峻、通脱,倡导“唯才是举”。建安十五年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口号,使“士无遗滞,官无废业”③。曹操运用法制的方法,打破了汉末以来思想界学术界儒术独尊的局面,为文学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土壤。

曹操本身对文学也十分爱好。《文心雕龙·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④。曹操又喜欢延揽文士,许多文士都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他对文士不是“倡优畜之”,而是“引贤俊而置之列位”⑤,使邺下俊才云蒸。曹操还有丰富的创作实践,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深刻地洞察社会,创造性地写出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汉末离乱现实的作品,为建安时期彬彬之盛的文学景观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全是乐府歌辞。曹操虽“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⑥。他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汉末战争之中,亲身体验着“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的生活(《却东西门行》),他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蒿里行》),也发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悲凉慨叹(《却东西门行》)。对于纷乱的世事,他表示深深的忧虑,他“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胡行》其二)。他迫切要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高声吟唱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战歌,这种忧患意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和他的沉郁悲凉的心境结合,使他的诗歌既具有开阔的境界、囊括宇宙的气魄,又始终回荡着慷慨悲凉、低回婉转的人生慨叹,因而形成了诗歌“古直悲凉”、“沉雄”“顿挫”的基调。这也正是在建安特殊时代的忧患中所孕育的诗人气质的艺术体现,诗歌的感人力量正是从这里迸发出来的。曹操在长期军旅生涯中,经历着无数次集团之争,虽然他并不着意写诗作文,但他善于在各种矛盾斗争中捕捉、表现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加上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慷慨悲歌,使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⑦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旧题写新内容,把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真实形象地反映出来,他的诗因而被称作“汉末实录”、“诗史”⑧。在诗中诗人着力表现“去日苦多”和“忧世不治”的矛盾;“势利使人争”和“生民百遗一”的矛盾;“长与故根绝”和“思欲一东归”的矛盾等等。诗歌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士兵疾苦的关切,对贤才的汲汲以求,对事业壮心不已的追求,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霸业未就的慨叹。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具有催人泪下的感人力量。曹操的诗歌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涯中激荡出来的心声,是发自肺腑的慨叹。正是从这种忧时悯世的情感的反复咏叹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颤栗和情感的呼啸。

曹操的创作是“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⑨。作品大多是在战争中军旅内完成的。军旅生活激荡着他的心灵,诗人往往触景生情,借景言情,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淋漓尽至。诗人在《蒿里行》一诗中,首先从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合力不齐”,踌躇不前,各争势利,互结兵祸,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混战。字里行间对当朝权贵的无能及优柔寡断,豪强势力的争权夺利、横行作恶都作了极为尖锐的批判。之后又把笔锋转向士卒和百姓。长期紧张的战争生活,使士卒衣不解带,甲不离身,铠甲生满虮虱。百姓也在军阀的铁蹄下大量死亡,使原来富庶繁华的中原白骨堆山野,千里不闻鸡鸣,这真是令人肠断心碎!诗人流露了对水深火热中士卒的怜悯和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真实地再现了建安时期的社会生活。诗歌苍凉激越,沉雄顿挫,显示了诗人绝大的笔力。作于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一诗,真实地再现了这年正月曹军从邺城出发进军并州,去消灭袁绍的外甥高干途径太行山时艰苦行军的情景。诗人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隆冬时节艰难行军的场面写得十分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军队在“艰哉何巍巍”的高山上攀登,在弯曲的羊肠小路上行走。北风呼啸,风雪正紧,猛兽施威,人烟稀少,军队人困马乏,挨饥受冻。诗人面对险峻的道路,悲苦的环境,严寒的气候,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语言间充满了对战争的矛盾心理,对士兵的怜悯和同情。悲凉慷慨气氛流贯全篇,感情极为浓郁强烈。诗歌末尾的“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二句更增添了诗歌的悲凉色彩。诗人正是通过对现实真实深刻的描写,表露了诗人伤时悯世、忧世不治的情感。诗人这种悲凉情感在《却东西门行》中表现得十分浓郁强烈。诗歌开篇以鸿雁南飞起兴,引起诗情。鸿雁虽生活在塞北荒无人烟的地方,犹能高飞万余里,且飞行、栖息都自成行列,可以按时令南北自由地生活。诗人又以转蓬为喻和鸿雁对照,托出征夫久戍不归的哀伤,继而慨叹士卒马不解鞍,人不离甲奔波到老,归乡无时,怀乡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又由人联想到动物,神龙藏在深潭,猛虎走在山冈,它们可以适性而行,而狐狸死时要把头朝向故穴。动物尚且如此,人又怎能忘怀故乡呢?一语反问更加深了诗人对征夫思归之情的理解。诗悲凉哀婉,难以言表。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复杂而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豪情。在他的诗歌中,诗人善于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的社会理想,处处灌注着要求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诗人十分重视人的力量和生存的意义。即使是自己身处黑暗时代,却仍然高奏着一曲曲博大雄浑、催人奋进的人生乐歌,作品始终昂扬着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主旋律,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观苍海》和《龟虽寿》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追杀袁尚、袁熙兄弟途中。《观苍海》是描写诗人行军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所见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诗人面对浩瀚激荡的大海,俯视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的先代英灵。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过碣石山,而他们都建立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回首自己戎马倥偬、翦灭群雄的峥嵘岁月,而至今霸业未就,又联想到当前这场北征乌桓的重要战争,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壮怀激烈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就象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难以平静。诗人把自己这种渴望统一、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奋发向上、豪迈乐观的精神融汇在诗句中,借助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倾吐了他对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之情,展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博大的情怀。诗人登上碣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茫茫苍海,浩浩荡荡,一座小岛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强劲向上,不可动摇。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这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百草青青,充满生命力。百草千树以生命的原色——绿点缀着大海,使大海更加奇丽壮观、气派雄伟,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力量的追求。诗人又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东升西落,就象从大海升出又沉入大海一样;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也象发源于大海。充分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物、充塞八极的博大胸怀。诗人对大海的盛赞饱含他对统一大业的歌颂,充满对理想一定实现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表面上看纯属写景诗,通篇没有一句抒情、议论性语言。但诗人准确抓住大海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事物的基本特征,以大家手笔,从大处着眼摄取大海中自然景物的雄伟风姿,让它们跟自己的理想、壮志浑然融化,再加以提炼升华,创造了自然美与精神美妙合无垠的壮美境界。难怪后人称赞这首诗有“吞吐宇宙气象”了⑩。

《龟虽寿》是建安十二年,在诗人北征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凯旋途中写下的著名诗篇,此时诗人已53岁。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不信天命、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由神龟、腾蛇起兴,以老骥作比,生动地兴起诗情,比拟诗意。诗人紧紧抓住人寿不永与壮心不已的矛盾慷慨高歌。诗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壮志却是无穷的。人应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即使到了老年,更应老当益壮,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实现自己的宏志。这样就把他明知年寿有尽却又壮心不已的雄心勃勃的奋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渗透着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感,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对事业追求和对时间的无限珍视。全诗理趣深邃,回荡着一种康慨激昂的旋律,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短歌行》是最能代表诗人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的诗作之一。诗人慷慨悲歌,慨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霸业未就,抒发了自己思贤若渴的心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诗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低沉感伤。诗人对月把酒,思绪万千,忆起自己半生戎马,忧患备尝,成败利钝,毁誉荣辱,均不堪萦怀,唯有以酒解忧,给人展示了一个迫促的境界:时光流逝,功业未成。诗人以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自己慷慨激昂的心曲。诗人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1)之成句引出对贤才的渴望,婉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的情感。接着诗人笔锋陡转,又借《诗经·小雅·鹿鸣》之成句“悠悠鹿鸣,食野之草”来写故旧嘉宾,并未相忘,“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诗人与嘉宾“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诗人感情由沉郁变得高扬,但诗人笔锋又转,想到世界之大,还有众多贤士不为己用,贤士们犹如月明星稀之夜,向南飞翔的乌鹊,绕树徘徊,尚未择木而栖,诗人感情再次转入沉郁。最后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一典故作结,表示要以高山的气魄、大海的胸怀、来招纳贤才。诗人决心效法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求贤精神,招致人才,完成统一大业。诗中两度起伏的忧思,交织着诗人对事业维艰、生命短促的慨叹,离别的愁烦和欢会的喜悦,成就霸业的愿望和对贤才的渴慕等复杂心情。诗虽有感伤情绪,但格调却是高扬奋发的,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跌宕苍凉,笔墨酣畅,是一曲典型的悲凉慷慨、苍劲雄浑的乐章,被后人称为“独步千古”(12)。

曹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又不因袭汉乐府。曹操借乐府旧题写汉末事实,揭露建安时代社会人生中种种矛盾,忧时悯乱,重视生命价值和人的意志力量,富有强烈的奋斗进取精神。他将写景、议论、抒情熔为一炉,自创奇响伟辞,使诗歌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具有振撼人心的悲壮美。

注释: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②《魏志·武帝纪评》。

③《三国志》卷一。

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⑤《三国志·王粲传》。

⑥袁环《宋书》卷十四。

⑦《汉书·艺文志》。

⑧钟惺《古诗归》。

⑨元稹《杜君墓系铭》。

⑩沈德潜《古诗源》。

(11)《诗经·郑风·子衿》。

(12)张实居《诗友诗传录》。

本文于1994年6月28日

标签:;  ;  ;  ;  ;  ;  

悲伤、慷慨与挫折--论曹操诗歌的悲剧性美_曹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