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与90后亲子关系的新策略_亲子关系论文

90后与90后亲子关系的新策略_亲子关系论文

“90后”亲子关系新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关系论文,新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是“90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曾联合开展了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少年儿童的心理、价值观、学习、闲暇、消费、媒介接触、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少先队组织、儿童权利等多个方面。调查对象涉及全国10个省(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每次调查均有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参加问卷调查,这些孩子均为1990年以后出生,因此可谓“90后”一代。

“90后”特征之一: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

“90后”一代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更加认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对自我发展充满期望。这说明今天的少年儿童更加自信,更加认可自身价值,对未来期望更高。但仍有一部分少年儿童情感脆弱,整日被焦虑、抑郁、烦躁、痛苦的情绪控制,难以轻松快乐地生活。

数据链接

82.1%的中小学生对个人体貌和体形感到满意;

83.1%的中小学生对个人健康状况满意;

76.9%的中小学生对个人性格满意;

68.1%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各处都能起到作用;

89.8%的中小学生对今后充满了希望;

19.2%的中小学生经常“感到抑郁”;

28.9%的中小学生经常“感到苦恼”;

18.2%的中小学生经常“感到痛苦”;

23.4%的中小学生经常“感到伤心”。

“90后”特征之二:富有理想但不甘平凡

“90后”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科学家、教师、医生仍然是少年儿童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角色和职业,工人、农民在“90后”一代心目中地位较低。

数据链接

对道德价值的看法:90后对善良、诚实、勇敢、守信等20项传统与现代的道德价值进行排序,认可度最高的5项道德价值依次是:善良(75.8%)、诚实(52.8%)、勇敢(49.0%)、守信(31.9%)和孝敬(31.1%);认同度最低的5项道德价值是:进取(6.2%)、合作(5.6%)、独立性(5.4%)、敬业(2.7%)和守时(1.9%)。

对人生幸福的看法:最认可的幸福标准是“有温暖的家”(53.9%)、“有知心朋友”(36.1%)。

对职业的看法:最喜欢的职业分别是科学家(46.5%)、教师(36.8%)和医生(34.1%);最不喜欢的职业分别是商人(12.9%)、工人(2.6%)、农民(1.8%)。

“90后”特征之三:重视维权但时常受限

尽管部分孩子希望通过日记的方式与老师、父母进行沟通,但是半数以上的孩子并不认为这是了解他们的好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认为这是“侵犯我的权利,不能这样做”的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认为“很高兴他们有机会了解我”的比例是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

数据链接

40.7%的中小学生经常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69.7%的中小学生赞成学好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39.1%的中小学生认为父母或教师翻看自己的日记或信件侵犯权利;

40.8%的中小学生认为看日记或信件是父母或老师了解孩子的好机会。

“90后”特征之四:喜欢学习但负担较重

多数孩子喜欢到学校上学,课堂兴趣不断增加,但有半数多孩子对学历期待较高。虽然减负呼声一直较高,但“90后”一代的学习压力依然较大。他们写作业时间严重超标,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闲暇时光比较消极,被动、单调,写作业、看电视占据了大量时间。

数据链接

93.3%的中小学生喜欢到学校去上学;

90.8%的中小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

57.4%的中小学生希望将来具有博士学历;

16.5%的中小学生希望具有硕士学历;

69.2%的中小学生认为学习日写作业时间超标;

79.8%的中小学生认为周末写作业时间超标;

45.7%的中小学生认为学习日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

“90后”特征之五:消费自主但习惯攀比

“90后”一代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零花钱、压岁钱、存款额显著增加,拥有的物品更加丰富,高档消费品拥有率有所提高,消费行为更加理性。高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追求名牌等消费行为依然存在。

数据链接

52.3%的少年儿童有自己的存款;

59.7%的中小学生想用存款买学习用品;

41.2%的中小学生想用来交学杂费;

18.5%的中小学生想用来给长辈买东西;

15.5%的中小学生想用来捐款;

15.2%的中小学生希望独立后使用;

82.5%的中小学生将零花钱用来购买文具、课外书刊;

32.9%的中小学生希望用来买零食;

32.1%的中小学生希望用来捐助;

24.6%的中小学生希望用来给长辈买东西;

17.8%的中小学生希望存入银行;

17.8%的中小学生希望用来给同学买礼物;

九成以上少年儿童赞同“父母赚钱不容易”、“应该多存钱”、“买东西要以实用为主”,反对“一个人花得起大钱才有面子”、“有钱就能办到一切”。但61.52%学生购物时关注名牌。

90后特征之六:媒介环境丰富但容易失控

看电视几乎成为“90后”每天的“必修课”,其次是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和5年前相比,他们用于阅读书报的时间减少,电视、上网的时间有了较大增加。

数据链接

平时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平均约为1小时,双休日超过100分钟;

平时每天读课外书刊、报纸的时间平均约为47.8分钟;双休日平均约为63.37分钟;

平均每年阅读课外书大约25本,城市少年儿童平均35.69本,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0.20本;

25.6%的中小学生家中拥有电脑;

35.5%的中小学生上过网;

19.2%的中小学生经常玩网络游戏,27.7%有时玩网络游戏。

90后特征之七:亲子关系缓和但沟通不畅

成人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动摇,“90后”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学业期望,学习成绩是父母最关心的事。“90后”与父母的沟通令人担忧,亲子之间缺乏理解。

数据链接

51.2%将母亲视为好朋友,46.7%将父亲视为好朋友;

90%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大专或大专以上,70.3%希望读到硕士和博士;

45.1%认为“父母经常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23.0%认为父母有时这样;

27.7%“经常”和父母说心里话;

44.6%认为“父母经常了解我最需要什么”。

“90后”特征之八:渴望同伴友谊但矛盾较多

同伴在“90后”心目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他们最乐于交往的对象,也是他们最重要的陪伴者。但父母和孩子的择友标准略有不同,父母对“学习好”这一标准的重视远远超过孩子。

数据链接

81.2%认为好朋友是同学或同龄伙伴,51.2%认为好朋友是母亲,46.7%认为好朋友是父亲,32.5%认为好朋友是老师;

空闲时间和同龄伙伴在一起的时间最长(38.2%),排在第二位的是母亲(22.6%),第三位是兄弟姐妹(18.7%);

少年儿童最愿意与品行好(56.7%)、学习好(52.5%)、和自己有相同兴趣(29.0%)的人交朋友;

父母希望孩子与学习好、品行好、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交朋友,学习好排在第一位,高达70.9%。

“90后”特征之九:亲近教师但对教师要求偏高

“90后”一代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和谐,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满意、欣赏、真情、关爱、宽容、尊重以及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同时,老师身上的不良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数据链接

88.7%的青少年认为教师经常“鼓励取得进步的学生”;

88.3%认为教师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

90.9%认为教师“从来不”和“很少”挖苦、嘲笑学生;

32.5%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老师;

89.1%认为自己会非常珍惜和老师的关系;

21.8%认为“老师常拿我跟别的同学比,让我很没面子”。

少年儿童认为少数老师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处理事情不公正(24.1%),不允许学生辩解(21.8%),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20.9%),不守信用(15.3%),推搡、打骂学生(11.6%),挖苦、嘲笑学生(9.1%),要求或暗示学生送礼(8.5%)。

“90后”父母家庭教育的9个策略

策略一:关心孩子的心灵快乐

都说“90后”一代是幸福的一代,因为他们生活在当今物质丰富、国家昌盛的时代。然而,父母们有时会纳闷,为什么我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他却一点儿也不快乐?这是因为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的生存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优裕的生活条件,只是生理需求,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这是最低层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需求,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建议父母们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心孩子的心灵。

经常问问孩子今天是否快乐,态度要坦诚、认真、关心。

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听孩子诉说,要少插嘴,多倾听。

每周有固定的亲子游戏时间,关掉电视和电脑。尽情地、投入地和孩子一起游戏。

策略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温暖的家是“90后”一代最重要的幸福标准。一个家庭无论多么贫穷,只要家里有幸福恩爱的父母,对孩子来说都是最富有的。父母要尽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温暖的成长环境。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更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夫妻间要态度温和地商量家里的事情,也要让孩子学会商量。

让家里经常充满笑声、歌声、读书声,可以经常放些轻松的音乐。

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有宽松的生活空间。

平等地与孩子沟通,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们的问题。

策略三:维护孩子的尊严

“90后”一代是权益意识增强的一代,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忽视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父母要给孩子话语权,要多维护孩子的尊严。当您给孩子尊重时,孩子也会还父母一个尊重。

不偷看孩子的日记,不偷听孩子的电话。

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做主。

给孩子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庭决定。

不在他人面前大声呵斥、批评孩子。

指出孩子的缺点、错误要具体中肯,不要翻旧账。

策略四:玩耍时间孩子说了算

承载着父母的高期望,“90后”一代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玩耍时间里,父母要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做主。

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合理,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时间。

培养一两种休闲技能,如打羽毛球、爬山、下棋等爱好,丰富孩子的生活。

帮孩子设计一些室外玩耍的项目,而不是仅仅守在电视机前。

经常鼓励孩子休闲娱乐,而不是孩子写完一项作业又给他布置一项。

策略五:相信孩子的自主理财能力

告别了贫穷的“90后”一代,手里有了存款和零花钱,在消费方面更加自主。时代给了他们新的挥洒天地,但他们必须要成长为懂得理财的一代。

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

让孩子懂得金钱的价值,获得金钱要取之有道。

定时定量给孩子零花钱,并教孩子学会记账。

允许孩子自主支配和管理零花钱。

进行阶段性检查,了解孩子零花钱的用处。

策略六:向孩子学习

“90后”是生活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环境下的一代。信息传播便捷迅速,使儿童与成人的界线消失,成人懂的他懂,成人不懂的他也懂。这些不仅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在媒介使用方面,他们甚至已经成为父母之师。因此,向孩子学习并加强引导,或许是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

建造一个书香之家,在家里设立固定的读书时间。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交流读书体会或读报新闻等。

和孩子讨论一些网络新闻或游戏,帮孩子明辨是非。

对孩子上网要疏导而不截流,重点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

和孩子一起参与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这样父母既不落伍又能引导孩子正确利用网络。

策略七:平等是代际沟通的桥梁

对于自我意识增强的“90后”一代,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把平等放在首位。

了解孩子的烦恼,经常聆听孩子的心里话。

不要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要把孩子的心灵快乐放在第一位。

真心诚意地做孩子的朋友,孩子的事情要和孩子商量。

策略八:尊重孩子的朋友

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钢筋水泥、电视机、游戏机围绕着他们,他们几乎是孤独的一代。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灵就要关注他们交友,培养他们的交友技能,因为伙伴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最重要,伙伴是父母不能代替的。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礼貌对待孩子的伙伴,条件允许时欢迎孩子把伙伴带回家。

不要用父母的标准约束孩子交朋友。

和孩子一起寻找伙伴身上的优点。

鼓励孩子和伙伴在一起进行有益的活动。

如果有可能见一见孩子好朋友的家长,从他们身上您会发现孩子的伙伴是怎样的人。

和孩子讨论一些交友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拒绝他人,等等。

策略九:做老师的朋友

要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父母还需要加强家校沟通。毕竟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的第二个重要生活场所。

定期和老师联系,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每周或者每个月与老师联系一次。

采取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不见面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更方便。

父母要维护老师的尊严,不要和孩子一起指责老师的缺点。

标签:;  ;  

90后与90后亲子关系的新策略_亲子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