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论文

编者按: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显现出神奇、强大的力量。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机对话、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等,通过计算机就可办到。

人工智能改变未来教育已成共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育、智慧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关键词。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强力介入和改变有种种可能性。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当前部分教师感到恐慌,担心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的地位。于是,如下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是否还具备竞争力?教师如何应对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的挑战?未来教师如何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与《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的教育争鸣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不少老师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本文摘取了部分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以帮助更多教师提高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

●记录/徐梦影 整理/陈兴中,向晏平

主持人 (纪大海 —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顾问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大家好!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这个话题与一系列问题相关:人工智能如何介入教育,它有可能取代教育哪些方面的功能?教育教学中的人工智能运用将会以何种形式存在?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替代教师的教育教学?建议大家结合以上问题“链”展开讨论。

第二,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法和心理激励技能,能为学生提供心理成长服务,提供个性化成长服务,无论学校教育的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巨大的变革,教师的这种优势难以被削弱。

邢台市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政务发布会,截至目前,全市20个县(市、区)均通过了省政府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提前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责任目标。

今天,人类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传统行业面临着挑战,教育也必将面临大变革的挑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未来的教育不是人工智能取代教师,而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存,其理由有二。

第一,教师有育人使命感。教师对学生的品性、人格养成有着高度的自觉,以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的意识与能力。而这些,是教师应对未来挑战的基本能力,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

杜洪兵 (成都石室白马中学教师 ):未来的教育 ,人工智能与教师和谐共存

陈凯歌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中坚力量,在早期不仅参与、引导着电影艺术的革新,并且作为当代著名导演,其作品所呈现的电影观念和思想追求仍然参与并影响着当代中国电影面貌的建构,研究陈凯歌导演电影的人文内涵,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肖融 (上海远播教育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 ):在人工智能面前 ,教师真的会失去竞争力吗

13个高粱品种的物候期记载详见表2。从出苗来看,百甜9003、百甜9005、大力士和绿巨人出苗较早,且苗齐苗粗,整齐度好。13个品种在抽穗期以前生育期相差不大,后期差异较大。整体来看,百甜9006、绿巨人、大力士成熟期较长,因此整个生育期最长,在该区域均为125 d。百甜9001和百甜9011抽穗早,生育期短,分别为104 d和107 d。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始终被关注,教师始终面临着挑战。于是,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似乎是无所不能,就算是人类一直尊崇的教师,在它强大的功能面前也会黯然失色,失去竞争力。真的会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现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析。

第一,从文明传承、文化传播来看,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价值。今年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孔子的周游列国,实现对儒家文化的创造和弘扬,到朱熹的童蒙教化,再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和梁启超的“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的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教育主张,等等,说明在中国教育的长河中,教师从来都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承载着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担当。栽培心灵,传道育人,用文明和人性的光辉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庄严叩问,是无论多么强大的人工智能都无法企及的。思想和精神的光芒是赋予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

第二,从情感态度来看,教师具有不可忽略的人文价值。“师恩难忘”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古有程门立雪的谦恭,今有鲁迅与藤野先生、周恩来与张伯苓先生的千古佳话。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总有老师悉心教导与呵护鼓励的温暖记忆。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它是鲜活的、触动人心的。师生的对话、表情、眼神、包括肢体的接触都有内在的灵魂支撑着,哪怕只是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无声的拥抱,对学生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能量。总之。学生是在教师创造的浓浓情感氛围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素养提升、德行陶冶,从而张扬着生命的活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可以实现对学生语言、行为等细致入微的捕捉,实现对学生状态的数据分析,甚至实现对学生情感的觉察,但面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它毕竟不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永远无法实现人机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从教学行为来看,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就在最近,“共享AI”入选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亚马逊、百度、谷歌和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正试图将人工智能与云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人工智能更广泛地传播和运用。人们期待人工智能在医疗、能源以及制造等行业极大提高生产力,更期待在教育行业产生重大变革和影响力。不可否认,目前,人工智能能够轻松解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处理,能够实现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分析,能够瞬时调取后台海量学习资源,能够处理诸如阅卷、统计等繁重机械的甚至更加高级更加高效率的劳动,但这并不代表其可以取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它毕竟是以一个辅助教师工作、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出现的,只是这个工具较之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更加智能。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化分析、后台的海量资源、阅卷所得的成绩都不能直接变成学习的结果,内化成人的核心素养,它仍然需要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深刻、持久的作用来影响学生,反复感染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促进内化,从提升当下的自己走向期待中的未来。

通痹方中药热奄包对颈型颈椎病家兔颈椎曲度及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罗先意,等(2):125

但是,人工智能对教师的职业挑战势不可挡,当大量重复、机械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后,作为教师,必须重新反思现在的教育,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能,重新打造职业的底气,从而改变自己,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张江平 (天府第七中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 :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各安其所 ,各放异彩

相信大家对2017年6月7日机器人AI-Maths公开挑战高考试题的新闻还有所记忆。AI-Maths用了22分钟解答北京文科数学试题,又用了10分钟解答全国Ⅱ卷数学,经天府第七中学袁婧等数学老师评分,成绩分别为105分和100分(总分都是150分)。很多人为此惊讶万分,惊呼机器人挑战人类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我个人以为大家不必对此感到惊慌。

“我”是一个觉醒的人,是不羁的野马,驰骋在前卫思想的荒原,同行者寥若晨星。“我”辗转奔波,上下求索,不麻木,不愚昧,不受束缚,是个清醒者,而周围的人都睡了。围墙外面,“我”茫然四顾,风萧萧,江水寒,孤身一人心悲惨,但是不怕,因为有梦,敢振臂,敢呐喊,敢斗争,是一个战士,笔为匕首,墨是鲜血,字是宣言,敢在荆棘丛中,在荒原大漠,在重重围墙之外探索一条希望之路。

第一,AI-Maths的智能水平并不是异乎寻常。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AI-Maths最大的优势是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但语言理解、解题准确度、智能类别等却存在致命缺陷。例如下面这道题AI-Maths就无法作答:“某学习小组由学生和教师组成,人员构成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男学生人数多于女学生人数;女学生人数多于教师人数;教师人数的两倍多于男学生人数;若教师人数为4,则女学生人数最大值为多少?该小组人数的最小值为多少?”据报道,现场人工智能专家均表示,问题应出在机器对于自然语言的理解上。

AI-Maths挑战的是数学试题,不是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的试题。因此测试结果最多只能说明其“数理计算能力”不错,还无法证明“数理智能”不错。

AI-Maths挑战的是高考数学试题,一套是北京文综数学,另一套是全国Ⅱ卷数学,在难度方面并不大。同时,就考试结果来看,AI-Maths也并不理想。一般来说,100分的数学成绩基本与一本无缘。AIMaths还有约50分的题目没有得分,据阅卷老师分析,这大多由于审题不清造成,再次说明AI-Maths的语言障碍太大。

第二,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取代老师。人工智能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就是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如学习、推理、思考等)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例如水平已远超人类顶尖棋手的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小智”,其核心部分“智能脑”本质上就是“星阵围棋在人工智能算法上新的突破”。

复杂的生命系统不是植入程序就能复制的。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系统和意识系统。人的一颦一笑、人的眼神交流、人的心有灵犀、人的相爱相亲、人的肢体语言、人的生物机体和情感交流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人类的语言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同一个意思可以有若干种表达方式,同样的字、词、句可以通过不同的呈现表达不同的情感。由140多亿个脑细胞构成的人脑更是高度复杂,庞大而繁杂的神经网络决定了意识产生、变化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在脑细胞中找到思维和记忆组织。所有这些,都是能进行思维运算推理的机器人不擅长的。AI-Maths对那道绕口令似的题目无法作答,充分暴露了与人类语言相比计算机语言的最大短板。哪怕就是将来给机器人植入了情感,其情感也不可能与复杂的人类情感相比拟。

复杂的教育系统也不是植入程序就能解决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系统性教化培育的过程。每一个人,由一个原始、野蛮的生命,最终成长为一个文明、智慧的生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系统化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影响。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句: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所以,教育绝不只是简单的做题,绝不只是简单的智能培养。比如,学习常规的检查、学习环境的营造、违规行为的矫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及时的管理和引导;比如责任感、担当精神、感恩之心、真善美的情感,都需要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培育;比如,对知识背后思维能力和深层意义的挖掘,需要主观和能动;还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汇、角色的体谅,等等,很多都是即时生成、千变万化的,仅仅靠植入程序,是无法解决的。

还有一点,就是人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是机器智能很难替代的。日本科学家广濑茂男认为,即使智能机器人将来具有常识,并能进行自我复制,也不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中国科学家周海中也曾指出:“机器人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但在意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在2018年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在论述 “人工智能2.0”的时候明确指出:“机器的智能在有些方面可以比人更聪明,比如AlphaGo,但人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是机器智能很难替代的,最好的办法是将两种融合,变成一个更强大的智能体来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人工智能2.0希望能解决的问题。”

计算中导致先验信噪比(增益函数)过高估计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对先验信噪比的估计直接采用“直接判决”法;另一个原因则归因于噪声谱的估计,计算信噪比往往需要先估计噪声谱,而大都数噪声估计算法都会低估噪声谱,噪声谱的低估导致了信噪比的过高估计。基于此:

因此,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与人类、与教师各安其所、各放异彩。其原因主要在于:人能够制造人工智能,也就能对其进行控制。当然,很多人包括霍金先生,都担心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的服务及便利的同时,未来某一天过度聪明的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尤其是很多科幻大片,似乎预见了人类的未来。但我始终坚信,无论多么智能的机器人,无论多么有情感的机器人,其本质上就只是机器人,都是人在制造、人在操控。

学校为消除大学新生学习上的迷茫感提供全局性的措施保障,具体包括:编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手册、设置大学新生学习指导中心。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有一个“人工智能安全伦理规范”的主题讨论。这充分说明,就在刚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把隐私保护、就业替代、机器权力等安全伦理规范放在了极其突出的位置。人类从一开始就绝对不会让机器人有丝毫的可能来主宰自己,教育行业更是如此。

不过,人工智能会倒逼教育回归本真。当未来教育遇上人工智能,教师可以从日常的机械式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回归本真的教育。比如,做“灵魂的工程师”,深入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个性陪伴、思想引导、生涯启导和品质塑造;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这个工具为自己的成长服务。

正如图灵奖得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Ra jReddy指出的:“在即将来临的2~3年中,人工智能更多将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认知放大器,它会提高人类的能力,帮助你做得更快、更好、成本更低。而从长远的5~10年来看,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的‘守护天使’,替人类完成他们如今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说它是超人类人工智能。”

总之,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教育会因为人工智能的辅助而进一步绽放其应有的光辉,人工智能也会因为辅助教育而进一步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杨曦 (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博士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未来教师最大的竞争力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不禁想起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海边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将浅水洼的小鱼一条一条放回大海,以免水洼里的水被沙粒吸干后导致小鱼干死。一位男士看见后禁不住走过去告诉男孩:“孩子,这水洼里的小鱼有几百几千条,你是救不过来的。”

第二,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应强化“人师”功能。人工智能在未来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取代教师。因为教师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能力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对学生品质、品德的培养,这些是人工智能难以做到的。特别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更是要凭借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方能达到。人始终是社会的人,要接受集体主义教育。但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对一些“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人工智能是不能做到的。

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学习者新的需求,根据新需求更新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范式,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先发制人”地创新教育体系,才能转身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师是否永葆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自我提升、自我更新,换言之,进入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挑战。

第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到底能够做些什么?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只是在科技公司研发的应用产品牵引下“邯郸学步”,“需求导向”被大规模技术术语的滥觞不断淹没,真实的教育需求更是无人问津,于是教师似乎有点“找不着北”,他们只能勉力紧随技术产品的问世亦步亦趋。我们应该反思,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到底能够做些什么?教师的竞争力与出路何在?最开始我已经说过,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学生在教育方面的需求也不例外。从这个思路来说,我们的学习和教育也将朝着引领和创造需求的方向发展。首先,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替换教师的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习空间、教学的辅助分析以及知识性的获取,我们把它们归纳为教育教学“术”的方面。其次,未来教师需要更新的是人和机器的一种融合性的东西,即技术素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这可以通过人机混合、人机交互来实现。当然,教师的某些职能是永恒的,如价值引导、品格养成、人际沟通、思维训练等,这是教育教学“道”的方面。“术”和“道”不必对立,应统一于新时代的教师,作用于学习者,共同产生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吸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新技术精准融入常态的教育实践中,并作为领航者、驾驭者存在。同时,教师要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伟大设计师、教育的架构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未来教师最大的竞争力。在未来,教师和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应力求“人机合一”,和学习者一起完成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造。

王忠 (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人工智能时代 ,教师当然具备竞争力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这个论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当然具备竞争力。我以人工智能之“短”来支撑这个判断。

第一,人工智能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人工智能始终被人类驾驭、受人类支配、由人类改造。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人工智能无论是发展到4.0版本还是5.0版本,无论如何高阶发展,它永远处于人的操控之下。人工智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依靠着海量数据的支撑和程序的设置运行。但是,无论是多么海量的数据,它仍然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法,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就如刚才杨所长讲到的,在40码的速度运行中,人脸识别可以精确到百分之百。但是当我们把这个速度提高到80码、100码,人工智能就失去了作用。

第二,人工智能只能替代教师的部分劳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简单劳动、低阶劳动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教师这一职业并不会因此而被淘汰。这里我用了两个词——“替代”和“淘汰”,这是两个不能画等号的概念。所以,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多么高阶的状态,它只能成为辅助教师劳动的一种工具。因此,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其他活动场所,人工智能替代的永远是教师的部分劳动而非全部劳动,教师的职业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人工智能本身不具有自主创造性。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智慧基因一直在不断升级,其典型表现是以创造意识、思维、能力为主的创造性。创造性人类可以自我升级,而人工智能做不到。人工智能依靠的是程序,但是无论如何设置程序,在创造性方面是没有自主性的。人有顿悟、有直觉、有灵感,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些因素。直觉、顿悟和灵感均超越程序而存在,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程序,它的程序必将崩坏。

虽然,教师这一职业不会被淘汰,但在未来会越来越充满挑战性。应对这种挑战,首先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个体的信息化素养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教师在心理、运动、情感、价值观等个性化服务与人工智能超强的“信息”输入的关系。

祝光荣 (彭州市敖平中学校长 、党总支书记 ):人工智能挑战下教师的应然之举

关于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有竞争力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两者属于既竞争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单一能量市场情况下,能量市场不仅负责补偿发电商的运行成本,而且需要负责补偿投资成本。对峰荷机组来说,往往只需要在负荷达到最高峰的一段时间(一般发生在夏季或冬季)运行,因此,峰荷机组在一年内往往只能运行很少的小时。因此,在这些时段,成交价格需要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能弥补峰荷机组的年折旧费或投资成本。这些常常发生在夏季/冬季日负荷最高时段的极高电价被称为尖峰价格。在单一能量市场模式下,这些尖峰价格对于峰荷机组回收投资成本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尖峰价格必须要体现稀缺性电价原则,价格一般非常高。但这种情况下难于判定该价格为稀缺性价格还是发电商行使市场力。

第一,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人工智能催生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需要顺应时代而改变。在改变自身方面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信息素养的更新方面,要有紧迫感、压力感。这种压力和挑战对于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部分教师而言,显得更加强烈。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压力又是动力,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亲爱的牦哥,你在信中对不辞而别的忏悔,我能理解。是的,你当时如果不逃跑,也许我不会受如此多的苦难。要说磨难,和你说七七四十九天也说不完。过去的事不提了。

新技术无疑帮助学习者具备更多自主学习的条件。在这一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可以成为肩负多重身份的复合型角色,同时未来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在知识传授、学情分析等环节被技术替代的情况下,聚集到思维指导、情绪调控、三观养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活动。而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则由家长来引导。这样,教师将以一种学习伙伴的方式辅助学生学习,教学方式也将转换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创新的共同体教育模式。

第三,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应具备个性化施教的能力。社会因为人的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而精彩纷呈。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等是个性化的,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悉心培育,未来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练就个性化育人之功,才能对抗人工智能标准的快捷的程序化信息输入对未来学生的机械化、模式化塑造。

第一,语言文字工作与政策制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与紧迫性。这是认识问题,认识清楚了,发展才能少走弯路。认识的高度决定重视的力度。

代显华 (成都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教育与教学研究 》杂志常务副主编 、硕士生导师 ):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教师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的教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我的观点。

第一,我在查阅关于人工智能的资料时了解到,从技术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多可划分为四类,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这里的“行动”应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是肢体动作。对于人工智能,也有“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观点之分。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并且一般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而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从技术无限可能的角度来讲,还有一种机器人,我们称之为“超级机器人”,未来也许能够取代人。

第二,从教师行业来说,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从知识本位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取代教师,向学生传授中考、高考的知识,特别是应对新高考模式之前的传统高考模式,机器人说不定比教师教得更好。

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挑战是严峻的,教师要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至少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做起。

第三,从学科思维上讲,现在的学科思维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学生需求也日益增多。提升学生素养成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教师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知识的创造者和思考者。但是目前,我们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惯性思维上,这难免让人猜想,或许有一天先进的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甚至某些方面的能力还将超过教师。例如前段时间的“阿尔法围棋机器人”(AlphaGo)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对整个人类的触动极大。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当我们将学科思维变成计算机程序输入智能机器人中,教师可能就真的被其取代了。

第四,从人类学的角度上讲,虽然“不可取代”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说 “技术具有无限可能性”,如果未来世界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芯片、程序后,教育中又有什么不能被取代呢?比如某学生的心情不好,我们仍然可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分析,及时上传给机器人老师,从而进行解决。因此,未来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若不积极更新自己,极有可能被机器人老师所取代。

当然,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思考,如果未来真的制造出比人更聪明、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产品,那个时候的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吗?未来人类应该如何与其相处?会存在人工智能奴役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随着技术的无限发展,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教师。

王华群 (都江堰市顶新新建小学校长 ):唤醒人美好的 “善根 ”,是人工智能永远无能为力的

“我来了,天上的云乘着风飞翔,心中的梦占据一个方向,方舟扬帆起航,一路带着我们纵情歌唱,方舟扬帆起航,脉络就在大海之上,进步的时光,迎着你看涛浪潮往……”这段文字选自百度人工智能为李彦宏的新书《智能革命》写的序。这篇由机器人完成的以“智能革命”为主题的长诗,没有经过人为的编辑和修改,一气呵成,文质兼美,人工智能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伟大技术变革正在到来”。

为了改善包括人畜饮水在内的牧区水利建设中提水方式,顺应草原生态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通过能量转换装置来提取地下水。因为远离电网的牧区,季节性用水需求与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具有极好的相关匹配性。

是的,人工智能时代已逐渐到来。根据国际调查预测,未来打字员、会计、银行职员等重复性工作的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高达96%以上。虽然教育职业的取代概率很靠后,仅有0.4%,但如果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深度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一情况很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那么作为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呢?

2.1 前期缓慢升温,促进根系发育 设施冬枣前期是根系生长关键期,此期要防止“下凉上焦”,地温达不到10℃时,棚内气温应控制在25℃以下,否则会因根系发育不良导致发芽不整齐和枣吊花蕾缺位(基部无蕾)。具体温湿度指标见表1。

首先,让我们看看,能否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各具什么样的特点。

A.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

B.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唯手熟尔;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以上材料来自BBC预测分析)

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以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代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处理能力、谋划未来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那么,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具备竞争力的。

第一,教师的功能定位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改变。人工智能源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新技术蕴含的认识论也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其中,人类的学习方式进入了新时代新空间,传统的学校、班级授课制、师生关系等均面临空前挑战。如学习空间会发生变化,虽然线下的空间仍会存在,但是更多的是线上的空间。未来的学生可自由选择在何种空间学习,他们能够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真实和虚拟混合的学习空间学习。不仅在学习空间方面,人工智能浸入教育领域更是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知识性学习的模式几乎在一夜之间转移到技术操作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同时被卷入“搜索”的点击范式,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未来学校”,都围绕信息技术素养对师生提出自我更新的命题。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首先,我们要清楚何为教师?人类社会的存续离不开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存在价值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的,每一个时代的教师的内涵都必须与时俱进。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势必会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且会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并且与“现在的”教师形成竞争的态势。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要回答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会顺应时代做出改变,我认为教师应该跟上这个时代,去竞争、去改变自身。接下来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又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唤醒人美好的“善根”,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作为一线教育者,或许我们有很多繁杂的工作需要完成,有重要的学业成绩需要提高,但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知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并为此付出行动的未来公民则更为重要。我想,教师职业被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因为我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这些,是人工智能永远无能为力的。

洪松涛告诉记者,这样的客户排查出来,需要向省公司审报,必要时省公司会派人下来核实。省公司核实通过后,分公司再根据整体销量情况或者加油站利润情况,适当的给予客户一些折扣卡的优惠。

周丽 (都江堰市北街小学校长 ):从人工智能对人发展的影响看教师的竞争力

人工智能会对人的生活与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分析人工智能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消极的因素。我谈三个现象:其一,有的年轻人宅家点外卖,足不出户生活;其二,刷朋友圈洋洋洒洒、活灵活现,而在生活中却无法真实地与人相处;其三,最近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数1亿粒米的数学作业问题,作业背后缺失的是什么?是学科思想,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三个现象提醒我们,不要以为人工智能是万能的,是值得充分信赖的。如果上面这三种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宁可不要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负面影响来看,作为“人师”的教师是最具竞争力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老师的职能,或者说回归教师根本的职能。现在,我们的教师正在偏离“为人之师”的正道。什么是老师?如果仅仅是传授知识为主的只能称为“技师”或“能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没有任何竞争力,被取而代之是迟早的事。因此,在当下应该做的,是在加强教师媒介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强化教师育心、育德的职能,将“立德树人”实实在在地放在首位。教师只有兼备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美好人性的能力,才会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

王芳 (都江堰市团结小学校长 ):人工智能时代 ,教师怎样才能拥有竞争力

我们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有很多原来由教师完成的工作内容被替代,工作形式被改变,但它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交流、思想引领以及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作为校长,我更多地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怎样才能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与学的理念和方式。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化,教学空间变大,教师要改变现有的以教为中心、从头教到尾的方式,以学为中心,对学生做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学生不再是在一个学校学习,而可能是利用各种灵活的时间,在一个个网络学习中心或实体学习中心进行学习。自主学习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敢于实践。教师职业虽不会消失,但并不意味着一些教师不会被淘汰。当教学中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那就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掌握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敢于实践,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拥抱人工智能,让自己在未来“人机共教”时代有足够的适应力、胜任力。

李国栋 (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面临人工智能 ,不必惊呼 “狼来了 ”

我们正处在一个智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狄更斯的话犹如在耳。人工智能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但新的挑战和忧虑已经加深。

这个忧虑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当下,教育置身于人工智能大跃进的时代洪流,并非如默多克所说 “学校是这场科技革命风暴没能席卷的最后一块领地”。20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试图发明“教学机器”来取代教师的功能,而在21世纪初教学机器人已呼之欲出。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逐渐会让位给智能机器,各种具备辅助学习功能的智能电子产品大行于市;智慧教室、远程教学开始参与、介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学习方式由统一授课制向学生个性化学习、远程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发展;技术手段的丰富弥补了传统授课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师知识能力水平局限等),把学习引向深度学习、智慧学习。它给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可能。于是,一个个问题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会消亡吗?会被教学机器人取代吗?未来的学校教育将何去何从?

我的观点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竞争力并没有丧失,尤其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竞争力永远不会丧失。只不过,教师应该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保持育人的优先权。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定力,一方面,在智能机器面前不必杞人忧天,成天惊呼“狼来了”;另一方面,也要有危机意识,要加强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

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辅助人类工作的智能化工具。虽然,有不少的工具智能化程度极高,远超人类的能力,但我们也清楚,它毕竟是人类创造的,不光在现阶段,甚至未来,在许多方面都永远无法达到人类的水平。比如,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学中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工作,机器是无法胜任的。毕竟,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育人,我们无法想象,今后的教育会让一个个机器人来承担立德树人、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

人类发明了工具,解放了双手;发明了汽车,解放了双腿;发明了电脑,解放了大脑。智能机器永远是机器,是人类为了更好生活发明的工具。

正如《劝学》中所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教师要善于学习信息技术,掌握驾驭“智能机器”的本领,取长补短,让这个工具为我所用,成为教育的得力助手。

唐海康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 ):人工智能将取代 “一般教师 ”

韩愈的《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工智能机器却生而知之且知之甚多。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机器赢在起跑线上,却不骄不躁,24小时无休地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想要在教育之路上领跑,难度颇大。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般教师”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本人参考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在《专家和专家型教师》一文中对新手教师和能手教师的定义,认为:一般教师既包括不很熟悉教育教学,主要凭间接经验展开教学工作的新手教师,也包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胜任并且有效地展开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能手教师。一般教师竞争不过人工智能,原因有二。

其一,人工智能已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基础了,且有一般教师不能比拟的“耐心”和“有求必应”,在学前和小学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爱的机器人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有款人工智能机器人ibotn已经在深圳的一些幼儿园投入使用了,它通过人脸识别进行日常考勤,确保孩子安全;植入丰富的幼教资源,教孩子跳舞、唱歌,给他们讲故事;除此之外,家长也能够通过ibotn随时获知孩子的动态,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有着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弹指间便能植入各领域各专业的丰富教学资源,可以说是能够满足各学习阶段和年龄群体,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一个全能教师了。更可怕的是,这个老师可以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为你讲一道你不明白的题。一般教师肉体凡胎又怎能与之竞争呢?

其二,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要比传统教师的工作省时、省钱又省力。在我国,一个合格教师要经过10年左右的通识教育,然后接受3~4年的师范教育。走上讲台,还得经历三个阶段:新手教师阶段、能手教师阶段、专家型教师阶段。这是一个耗时又耗钱的过程,然而即使这样,大多数的教师也多徘徊在新手教师阶段或能手教师阶段。而人工智能批量生产,不需要学习,只需连上互联网,随时上岗。当然,人工智能想要企及专家型教师,在目前来说还比较困难,但是想要替代大多数的新手教师和能手教师,恐怕不需多少时日了吧。

基于上述理由,一般教师面临人工智能介入教育教学的挑战,应该加强自我转型。目前,我国缺的不是新手教师和能手教师,而是专家型教师,即能手教师基础上的,具有教育教学创造性的老师。利用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以更多的精力去提升,去研究,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观点,即在未来,99%的人类将沦为无用阶级。确实,人工智能不断地向我们发起挑战,抢去了本来属于我们的很多工作,所能做的工作也越来越智能。教师在未来是否真的会被取代呢?我以为,取代一般教师是必然的,而若要取代专家型教师则是如数学中的无穷概念一样,是无限接近却永远不等于。

陈兴中 (《教育科学论坛 》编辑 ):育人铸魂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何谓“竞争力”?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表现出的比他者(主要指人)更强的能力。而今天所讨论的教师竞争力,其竞争的对象不再是社会人,而是由人所创造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竞争主体的属性不对等,这看似荒诞,却在情理之中。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教育形式与样态的巨大甚至是颠覆性变革: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师生、生生)之间对话转向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多元对话;很多知识的获取只要敲敲键盘就能搞定;现场认知交流的过程,正在让位于方便快捷的“远程”。在未来,教师“授人以鱼”的竞争力必然彻底丧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立德树人”和灵魂塑造的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教育本质的永恒性和铁律,决定了“育人铸魂”是教育之命脉。而对人性、人格、人品的滋养的灵魂铸造,对人之成长与发展的个性化观照,是难以通过编程和虚拟教育情境来实现的。换言之,人工智能在育人“铸魂”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说无能为力。而教师,恰恰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现代社会,人的心理疾病和情感异化者愈来愈多,倘若不充分重视破解人之异化的难题,令人担忧的现象还会更严重!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与自我和谐的人类教育大同诉求,呼唤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教育价值,尊重生命内在需求,加持生命发展能量,提升生命品质。这需要教师以关爱之心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通过育情育心,在学生的基础习惯、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加强培养,使其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形态,增强对人之异化负能量的抗衡力,为品性人格养成与人生福祉追求奠基。

未来的教育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甚至人类的生活都有可能颠覆式变化,但人类绝不应该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任何的创造和科技革命都应取向于造福人类,绝不应干出让人工智能控制人类甚至消灭人类的傻事。不过正如上述所及,需要教师以加倍的努力育人铸魂,引导人类永远守住“真善美”这个底线,“保卫人类”这个底线。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张云斌 (都江堰市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 ):学校应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的到来

我们在此讨论教师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介入,离不开讨论学校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的到来。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引导教师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将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课程设计、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将会有很大改变。而我们只要把握住以下三个基本点,就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改变。

其一,育人目标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升级换代,学校更应该回归育人本质,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品格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力等方面的培养,即把教书交给机器媒介,把育人留给学校教育。

其二,育人内容更加丰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代替不了教师教授孩子良好的品德、较好的审美以及追求幸福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师者所具备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学校育人更应回归本真,重视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完成对孩子的习惯教育,让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友爱,最终落在重视学生品德操行上;同时通过艺术教育等课程,渗透审美的能力养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情感的满足,坚持内在人格修养,从而成长为完整的个体。

其三,育人方式更加多元。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变革不仅仅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的理念、文化和育人生态的改变。无论人工智能将会催生出怎样的新学校形态与新育人模式,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而非“智能生产”的统一模式。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活动告一段落。我认为今天的讨论非常有意义。综合专家、校长和老师们的发言后,我大致总结出在座各位关于人工智能的三种观点,即人工智能主导论、半主导论、辅助论。支持这三种观点的人都各有道理和看法,即使是少数人支持的主导论,在未来也未尝没有实现的可能。

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无疑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那些可称之为“将来进行时的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但是很多属于“现在进行时的教师”对即将到来的困难和挑战似懂非懂。更为严峻的是,在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的教师属于“过去时的教师”,他们甚至从未接触过现代教育技术。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对后两种教师的挑战更甚,在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中,他们有更强烈的“被淘汰”的危机感。面对此情,讨论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很有必要。对此,在座各位表达了有价值的观点。而要进一步求解这些问题,还需要展开更加深层次的讨论和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09-0005-10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成都 610011;《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成都 610225)

(栏目责任编辑:张伟 llsy99@163.com)

标签:;  ;  ;  ;  ;  ;  ;  ;  ;  ;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还具备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