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论文_张继杰 李延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论文_张继杰 李延军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小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小学教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练习五中的第1-3题。

课标要求及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学段对“空间与图形” 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及展开图及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3、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出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并应用演绎推理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从而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做准备。

优势: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初步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操作、观察、想像等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劣势:由于一动手操作孩子就比较兴奋,课堂纪律教师要灵活控制。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究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充分利用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究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

3、通过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和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小刀和可以切的物体,橡皮泥,三组长度不同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交”“相对”各面的位置关系,“点、线、面、体”的关系

1、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

孩子们观察我们的周围,那个面与黑板面相对?老师现在和你们是什么位置关系?教室的顶棚和地面呢?

2、认识“相交”的位置关系。

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相对关系外,还有其它关系吗?(边挨上了,就是相交了)

3、认识“点、线、面、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数学领域中,一个数,一个图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朋友(课件演示由一个点---动后成线----线动在成面---面动后成体)(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点评:学生跟随教师初步感知,初步建立表象,为下面的自己探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导入新课

像屏幕演示的那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立体图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教师拿出最常见得长方体来引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大家看老师拿的这个长方体,你们都想了解---长方体的那些知识?

【点评:教师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带着探索、好奇、兴奋的心情进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究并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学习面、棱、顶点的概念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可以切的物体,用小刀任意切一刀,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个面)(师:板书“面”)

师;摸一摸,这个面你有什么感觉?如果再切一刀又会有什么发现?(两个面或两个面在多一条边)。质疑:同样是切两刀,为什么结果不同?边又是怎么产生的?

师:请大家再切一刀又会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出顶点、面、棱)

探究质疑:(1)一个物体具备了那些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长方体呢?(小组合作)

(2)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加深长方体的特征研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组汇报)

【点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了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对"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这对学生的空间理解立体图形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总结、概括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长方体,一次最多看几个面?

师:由于视觉原因,对我们看不见的棱通常画成虚线(课件演示)

师:面和面之间大家还有什么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形状也相同)(学生拿实物展示)

师:当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时,其它的四个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出8个顶点和12条棱。

师:由于视觉的原因,我们不能看到长方体的全部(教师拿出三色长方体框架,你们认为相对棱有那些?每组相对棱有几条?

课件动画演示 移动每组长方体框架的四条棱,分别重合。这组演示又证明了什么?(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让脑海中浮现一个长方体,想想长方体具备的特征。

【点评:学生在切一切、摸一模、比较、想象、观察、描述等活动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和精彩之处。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模仿、空间想想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动手操作:

1、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大家应用这一特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和三组长度不同的小棒进行组合)(学生汇报展示)

2、观察手中的框架,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师讲解长、宽、高的位置)

3、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模型,采用不同的摆放方法,让学生指一指长、宽、高

同学们,你有什么新发现么?(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

【点评:教师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动手能力紧密结合,把传统的教师命令学生枯燥地、被动地记忆数学知识结论的过程,变成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成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重复记忆这些知识结论,实现"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活动,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五、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2、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一摞纸,提问:这摞纸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拿走一部分,剩下的这摞纸的形状还是长方体吗?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形状还是长方体吗?最后老师手里只剩下一张纸,提问:这一张纸的形状还是长方体吗?(是,只是高度我们忽略不计了)

启发学生想:过去学过的长方形和今天学习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长方形只有长、宽,没有高,而长方体除了长、宽,还有高。)

教师指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说长方形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点评:学生在辨析性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拓展练习中加深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建立了新旧图形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发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六、课堂总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 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总体点评:

1、本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切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切一切、摸一模、比较、想象、观察、描述等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推理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也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传统的教师命令学生枯燥地、被动地记忆数学知识结论的过程,变成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成由学生重复前人探究这些结论的"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实践活动,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3、概念的呈现有根基。在本课中,教师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

论文作者:张继杰 李延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论文_张继杰 李延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